上医要闻

凝聚共识,协同发展!“基础-临床交叉融合与转化”主题论坛召开

作者: 活动类型:来源:医学规划与“双一流”办发布时间:2022-09-24

一份会议册子罗列了超过100条跨学科合作意向需求,其中近一半都涉及基础与临床的合作。923日下午,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之“基础-临床交叉融合与转化”主题论坛在明道楼二楼报告厅召开。现场,与会人员都收到了这样一份册子,展示了上医基础和临床的合作需求。同时,线上线下,专家学者聚焦“基础-临床交叉融合与转化”这一重大命题,分享交流各自的工作和实践经验,畅谈心得体会和前瞻思考。

此次活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第一个复旦”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走出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院的新路”主题召开的院庆系列活动之一。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院士,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马余刚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院士,上海市教委规划处处长龚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教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雷群英教授,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李聪教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系程训佳教授,上海医学院领导张艳萍、徐军、朱同玉、汪志明等线上线下出席活动。论坛由朱同玉主持。


金力: “第一个复旦”建设正处于推进高水平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重要机遇期

金力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在这个不可阻挡的大背景下,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决定性力量。当前,学科交叉已成为高水平科研与顶尖人才的重要特征。重大研究的突破、原创成果的产出越来越离不开深厚的基础研究和深度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目前,“第一个复旦”建设正处于推进高水平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重要机遇期。复旦大学将“打造融合创新的学术共同体”定为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医学院要在持续深化医科内部交叉融合的同时,加快构筑医工、医理、医文紧密结合的学术共同体。

金力强调,基础与临床的交叉融合需求无限、潜力无限、活力无限。从建校伊始,上医的前辈就刻下了基础-临床交叉融合的宝贵印记,如今,基础和临床之间的纽带愈发紧密。未来,学校和医学院将全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促进跨学科合作双赢甚至多赢,并重点加快推进转化医学体系和临床研究体系建设。


主旨报告:精彩案例展示跨学科合作成果


跨学科合作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在主旨报告环节,专家学者们分享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合作案例。


宁光:临床医学正向更实用、精确和个体化方向发展

宁光院士在《肾上腺疾病:新技术达到实现革命性变革时机了吗?》特邀报告中介绍瑞金医疗治疗库欣综合征的流程目前已在全国推广,相关研究成果在Science杂志发表,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宁光指出,如今技术的进步正极大推动内分泌疾病治疗的进步,在交叉学科的助力之下,临床医学正在向更实用、精确和个体化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循证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交叉学科领域。未来,医务工作者要实现医学变革,必须深刻认识到,技术的进步将使生命科学成为数字科学,即把主观感觉客观化、把客观现象数据化、将纷杂数据标准化、将不同标准比较化、将群体比较个体化。


葛均波:已建立中国最大早发冠心病临床和生物样本库

葛均波院士在《中国早发冠心病的基因学特点和潜在靶点》线上报告中指出,冠心病发病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对于早发冠心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早发冠心病临床特点鲜明,院外死亡率极高,且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干预的手段和远期预后与老年患者存在明显差异。既往由于早发冠心病的多中心、大样本多组学研究十分缺乏,对早发冠心病的疾病起因以及病变进展知之甚少。他分享了自2015年开始,团队率先在全国38家中心启动了早发冠心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GRAND研究),并联合生命科学学院郑琰研究员团队、洪尚宇研究员团队、华大基因长期合作致力于早发冠心病的病因和靶点研究。目前已经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早发冠心病临床和生物样本库,旨在从基因组、影像组、代谢组、蛋白组和人体微生物组等多组学角度构建早发冠心病的全息轮廓,为中国早发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


程训佳:学科交叉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支持

程训佳教授在《基础与临床结合——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报告中指出,2020年伊始,团队与环境学院隋国栋研究团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徐锦研究团队、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团队、近岸蛋白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集成环境病原体快速富集系统、免核酸提取的一体化的核酸检测以及荧光免疫层析抗体检测试剂盒,形成操作简单、快速、精准的环境、现场人员快速检测产品,可有效的诊断疾病、监测环境,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疫情期间,产品在多个医院和上海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等场所使用。产品获得多项荣誉。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学科间的结合,激发创新活力,构建交叉领域新生态。


李聪:推动国家新药创新体系建设和重大新药开发

李聪教授在《综合性大学成果转化之路:学科交叉与产业融合创新实践》报告中分享了“十三五”以来,药学院在新药转化方面的突出成果。药学院充分利用地处张江药谷的区位优势,与张江园区内的科研院所和知名药企密切合作,已初步构建从靶标发现、新药开发、临床研究、转移转化的完整链条,成立了复旦—则正医药复杂药物制剂联合研究中心、复旦—上药创新药物联合实验室、复旦纳米制剂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复旦—奥赛康药业联合研究中心,为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推动国家新药创新体系建设和重大新药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


毛颖:新技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毛颖教授在《脑胶质瘤代谢分子边界可视化及诊疗体系应用》报告中介绍了团队从脑部恶性肿瘤的临床困境出发,在中国人群中开展肿瘤分子分型标志物的发掘。团队牵头成立MDT专科联盟,领衔启动六大万人队列,历时十年,与生物医学研究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药学院等团队合作,揭示代谢异常调控基因开关是脑胶质瘤发病的重要诱因,研发针对代谢分子标志物的“术中诊断”和“代谢边界”可视化新技术,搭建多维度融合的手术技术新体系,建立并推广基于代谢酶IDH突变的胶质瘤分型诊断国际标准,显著提高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主题讨论:打通壁垒,加强产学研医融合

随后,马兰院士、程训佳教授、李聪教授、雷群英教授、朱同玉教授等开展了主题讨论,专家学者就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关键点、配套机制改革、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碰撞思维火花。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打通学院、学科、附属医院之间的壁垒,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医融合,通过搭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积极开展基础临床交流合作,精准对接,培养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创新型医学人才,培育重大科研成果。讨论环节由毛颖教授主持。


袁正宏:打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学科交叉融合新高地

袁正宏在总结时表示,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更加明晰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厘清了协同创新与转化的思路与方法,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明确了努力方向。

袁正宏强调,面对新形势,要进一步提高站位,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与人民健康事业发展;要统筹布局,协调发展,不断完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建设。努力打造基础临床交叉融合创新的“上医品牌”,助力医学院整体在“十四五”期间实现创新性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提升公共技术平台的服务能级,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精准对接、双向融合,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体系,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袁正宏指出,在上医创建95周年之际,医学院将继续以学科交叉融合与转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立足优势,凝练重点领域和方向,长效推动基础与临床,以及医工、医理、医文等多学科深入对话、重点合作,重点支持一批世界一流前沿交叉融合学科向世界顶尖水平迈进,打造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学科交叉融合新高地,解决国家医学科技创新“卡脖子”和前沿问题,开启未来交叉合作新华章。

主讲嘉宾:地点:责任编辑:张欣驰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