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

媒体聚焦丨人民日报:赓续荣光,为人群服务,95岁上医抖擞精气神

作者:姜泓冰 活动类型: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新闻网发布时间:2022-10-27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95周岁了。

九十五载筚路蓝缕,初心如磐。九十五载赓续荣光,再展宏图。九十五载全新出发,奋进当时。”10月20日举办的“聚力建设‘第一个复旦’书写上医新辉煌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创建95周年主题论坛”,正在京参加党的二十大的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专门录制了视频致辞。

这所95年前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国立医学院,值得自豪、传承与纪念。

正谊明道,“为人群服务”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许多师生、校友纪念建校95周年的节日氛围感,是从校园里多了一座散发古旧气息的老校门开始的。

10月19日,一捧来自重庆歌乐山的泥土汇入上医土地,按照抗战时期上医重庆歌乐山办学的校舍大门复原建造的纪念校门揭牌。在福庆广场如茵绿草和清水红墙映衬下,这座斗拱青瓦的木结构老校门古朴庄重,门头牌匾镌刻着“国立上海医学院”,背面镌刻着“正谊明道”的上医院训。“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则醒目地镶嵌在红墙上,上医院歌的曲谱和歌词在左侧黑色大理石墙上熠熠生辉,有着中式屋顶、红墙画柱的上医现存最早建筑东一号楼与之隔空相望……

10月20日,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是上海医科大学老图书馆的西六号楼,修缮一新亮相,成为多功能的上医文化中心。一至三层部分布置成上医院史馆,在寸土寸金的枫林校区,这是很难得的“奢侈”。

展馆由序厅、始创奠基(1927-1949)展厅、探索发展(1949-1978)展厅、改革振兴(1978-2000)展厅、奋进一流(2000至今)展厅、携手向前进展厅以及医学丰碑、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上医人的身影两个长廊组成。大量史料和展品呈现了上医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历程,突显上医人“正谊明道”,“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风貌。

走进两段并不长的“长廊”,让人肃然起敬。

一段,悬挂着1956年首次评定的16位一级教授的大幅油画肖像和22位二级教授的黑白照片——在多数知名高校不过寥寥二三位一级教授的年代,拥有16位一级教授,人数仅居北京大学之下;22位二级教授的数量,仅少于北大与交大两校。而在医学院领域,其实力则当之无愧全国称冠——他们大多出自欧美名校医学院的博士,一部分是上医早期培养的博士生。他们若留在国外或挂牌开业,生活或更加优裕,进入上医及其教学医院,首先就要面对上医创办者颜福庆等定下的“办校原则”:“不贪污、不徇私、不开业”。早期的“海归”精英,与颜福庆一样认同这样的信念:学医,要“为人群服务”;要尽快发展中国自己的医学教育,让“现代医学”不再被称为“西医”;“欲谋民族之强盛,当提倡高等医学”。

校史馆长廊的另一段,是与党同心、与国同频,追求卓越、砥砺前行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老西藏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洪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穿行一幅幅历史图片之间,时不时就会停步伫立,深深震撼。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可喜!可喜!病日新兮医亦日进。可惧!可惧!医日新兮病亦日进。

噫!其何以完我医家责任?歇浦兮汤汤,古塔兮朝阳,院之旗兮飘扬,院之宇兮辉煌。勖哉诸君!利何有?功何有?其有此亚东几千万人托命之场!

由黄炎培先生作词的当年国立上海医学院院歌,如今仍时常响彻校园。一代代上医人,谈到学医、为医者的人生追求时,总会脱口而出“为人群服务”“为人群灭除病苦”——它像是上医人的群体身份认证、共同的医者理想与价值观,有“可喜”“可惧”的技术清醒,有“院之宇兮辉煌”的骄傲和期许,更有着“亚东几千万人托命之场”的高起点与大格局。

立人为国,盘点那些动人历史瞬间

在上医求学、工作70年的闻玉梅院士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上医于战火中洗礼,于艰难中成长,于改革中探索,于发展中前进,“仁爱始终,立人为国”。

一家三代都是“上医人”的原上海市副市长左焕琛纪念大会上作为校友发言,自豪地说:“我们上医人从来不会畏缩!”

抗战爆发,颜福庆组建救护队北上抗日,“八一三”事变后,更有全校师生参与伤兵医院救护。1939年,上医西迁昆明,再迁重庆。周良辅院士回忆,即使在昆明附近山区茅草屋上课,还有学生穿着白衣,老师打上领带,“这么艰苦的条件,还这么认真,精神难能可贵。”

英国学者李约瑟1943年到重庆歌乐山参观,对烽火中的上医师生教学不辍印象深刻,感慨:“相比之下,我们英国有多少人能做到不愿在侵略者统治下讨取一种舒适的生活,宁愿坚持反侵略,而过着艰苦的生活?

新中国初起,上医曾有200多人、分7批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和防疫检验队,抢救18万志愿军将士,把战场早期手术率提高到50%。中国外科学先驱沈克非、心胸外科奠基人黄家驷、著名传染病学家钱惪等一级教授裹着厚重棉衣的战场留影,望而感动。

上世纪50至6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号召,400多名上医人打起背包西迁,建设重庆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救治,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每一次灾难背后,每一次祖国需要,都有上医人能吃苦、善战斗的身影。

了解上医史才会理解,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上医何以能够迅速选派13批、511名医护人员奔赴前线,在武汉保卫战中表现出色。今年的大上海保卫战,上医人更是当仁不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早已成为每一个上医人的责任担当。

更多的行医规范与精神传承,是在润物无声的点滴细节。中国儿科医学奠基人陈翠贞教授的学生,记得她每次检查前一定把双手和听诊器弄暖和,再去接触孩子,从不在病儿睡着时将他弄醒;钱惪教授到西部为贫穷农民看病,开药后,常自掏腰包送上买药钱。

韩启德院士将上医文化概括为“厚实”,做学问厚实,做人也厚实。“实验报告第一次交上去,发下来非常震惊。我们都觉得自己是好学生,很认真,但老师改下来的红字,比我写的字还多!”

刁承湘教授回忆,当年生理学考试中老师出题:一个子弹从你的胸口穿过了你第四肋骨的胸部,会引起什么样的病理生理后果变化?“没有标准答案,完全看你掌握的知识,会不会灵活应用。”

融合创新,书写新辉煌

建校95周年纪念日之前的9月,上医密集收获许多好消息。

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诸多科研成果: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曾蒙苏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合作的最新成果,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等联合团队对细颗粒物空气污染危害的研究成果,王鹏飞、姜世勃对人感染冠状病毒的广谱中和抗体的系统梳理及疫苗研发策略的提出,余宏杰课题组在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流行学及传播动力学领域的新进展,等等。当月公布的2021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中,上医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成果,就有15项获奖。

复旦大学评选“钟扬式”好老师好团队,就有华山医院钦伦秀教授、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儿童医院周文浩教授、华克勤教授带队的妇产科学教学团队马国教授带领的临床药学创新教学团队、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带队的肝肿瘤外科团队、罗力教授带领的公共卫生体系研究团队等。

攀登过贡嘎雪山,跨越过科尔沁草原,深入过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连续28年接力为偏远地区群众开展义诊和科普服务的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据此排演的话剧《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9月开始上演。

很少有校庆是以多地联合义诊服务来庆祝的。傲娇的上医,仗着95载育人校友名医满天下,愣是将校庆义诊活动同时开遍江苏、浙江、福建、广西、海南、山东、北京等省区市多座城市,以“为人群服务”分享自豪和喜悦。

95周年的校庆纪念系列活动从9月份便启动了,举办了“医院高质量发展”“基础-临床交叉融合与转化”“新医科人才成长之路”等系列主题研讨会,旨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医学院,推动中国现代医学院教育创新发展再攀高峰;在建设健康中国、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和“第一个复旦”实践中,努力打造综合性大学医学管理体制改革试验区、一流医学学科整体建设试验区、医院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成功范例,再创新的辉煌。

2000年,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获得新的优势和广阔发展空间。特别是2018年以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市三方签约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大力促进医教协同走深化改革之路,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走交叉融合之路,紧跟现代医学发展趋势走创新突破之路,弘扬上医光荣传统走爱国奋斗之路。

复旦大学校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院士表示,党的二十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医将依托复旦大学多学科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敢闯“无路之路”、敢答“时代之问”、敢挑“改革之梁”,推动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再攀高峰。

主讲嘉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张欣驰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