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要闻

打造创新思想汇聚地!复旦上医首期“枫林科技沙龙”举行

作者:周颖 张欣驰 活动类型:来源:医学科研处、生物医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22-11-26

科学家、临床工作者、投资机构代表共聚一堂,路演圆桌论道,碰撞思维火花。1124日下午,复旦上医首期“枫林科技沙龙”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医学院科研处主办,生物医学研究院承办。来自基础、临床、企业等代表线上线下参与活动。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在致辞中表示,复旦上医要致力于开展“向上捅破天,向下立于地”的研究,既探索前沿科技,又支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枫林科技沙龙”的诞生旨在搭建跨界交流平台,通过定期的跨界交流、思维碰撞,切实推进基础和临床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开展具有前瞻性、引领性、融合性的原创研究并服务于“双一流”“地高建”学科建设,推动成果转化,寻找未来新的发展点、增长点,打造创新思想的汇聚地。

首期“枫林科技沙龙”主题聚焦“肿瘤诊断新技术和新靶点的开发”。路演环节,来自生物医学研究院的三位青年学者许杰、卢智刚、陈海威分别带来各自创新成果的精彩分享。

许杰首先就他在“肿瘤免疫治疗新靶标的发现”方面的经验做了报告。他指出现在国内对于药物靶点的选择一直存在“新靶点难产,老靶点内卷”的问题,许多研究团队跟风热门靶点,造成资源浪费。许杰潜心于PD-1/PD-L1抗体耐药的分子机制、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展开研究,基于新靶点开发的阻断抗体在临床试验的“宠物版本”中看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预毒理实验也表明长期重复注射未见明显毒性,在PD-L1阴性的肺癌、乳腺癌、肠癌等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已经获得了风险投资开展临床研究。

卢智刚分享了课题组开发的“全基因组水平受体/配体筛选系统”。卢智刚长期致力于细胞质膜上受体配体介导的细胞-微环境相互作用,开展肿瘤免疫、病原体感染等新靶点的开发及其转化工作。他首先介绍了分泌组学蛋白相互作用筛选体系的发展,细胞膜上受体配体蛋白占基因组编码的约1/3,多数蛋白仍为孤儿受体/配体。基于此筛选系统,课题组已经成功发现新冠病毒ACE2之外的新受体,以及新的免疫检查点分子MR1,为新冠鸡尾酒疗法和多种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目前正在合作开发靶向药物。

生物医学研究院新引进的陈海威给大家介绍了自己在牛津大学开发的“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蛋白质功能高通量筛选体系”。“GPCR-配体小分子组”筛选系统可以将GPCR活性转换成条形码(GPCR-seq),相比传统的PRESTO-Salsa技术,所需样品量更小,单一样本的花费更低,每个月可以完成1000个样品的检测,也可以开发成全自动化操作,极大地提高了方法的适用性,此项技术已经获得专利授权和转化。未来,他将主攻人体微生物和中草药活性成分在机体内的作用靶点的研究,寻找各种药物活性组分在机体内的接收器,对于药物脱靶、药效靶标的发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后,上海生物医药基金(SHC)高级科学顾问鲍靖在主题演讲中详解临床医生创新创业的优势和挑战,在她看来,临床工作者投身创业大潮有着无可比拟的专业优势,但同时也需要一个完整和高效的体制支持,包括时间、基础科研经验和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环境和机会等。从专业领域来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创新之路刚刚起步,临床工作者在药物研发领域的作用至关重要。鲍靖鼓励临床工作者大胆尝试,不惧失败,并且学会寻求合作取得共赢。

在圆桌讨论环节,投资机构代表、附属医院专家、师生代表等围绕前述几个项目,在转化政策、转化氛围、研发成果、核心优势等方面与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尤其强调了要最大化发挥专利转化办公室的桥梁作用,让科学家能便捷地找到投资人,也让投资人找到最好的科学家。

据悉,“枫林科技沙龙”后续将每月一期推出不同主题专场活动,通过跨界交流,促进科研成果与临床、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转化落地。

主讲嘉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张欣驰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