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至30日,2024复旦新药创制论坛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明道楼举行。论坛聚焦原创药靶发现、创新药物研发、创新药物制剂以及新药临床试验与监管等关键领域,瞄准新药研发的最前沿动态。来自国内外的顶尖药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技术、新方法、高校生物医药成果转移转化等热点难点问题,共话新药创制的核心议题,旨在推动我国新药创制事业的源头创新、持续创新和循环创新。
持续推动中国新药创制事业创新发展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在致辞中表示,当前生物医药领域蓬勃发展,复旦大学和复旦上医正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抓手,进一步推动医教协同、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完善科研攻关新型组织实施模式,强化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新药创制”之间的“转化鸿沟”,加快建设创新生态圈,为助力我国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跨越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上海张江(集团)副总经理,浦东生命科学产业发展公司总经理楼琦高度赞誉了复旦大学药学院对于张江科学城注入的生命力和做出的贡献。她表示,当前医药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浪潮蓬勃发展,以科研为核心、具有大量药物高新科技企业的张江科学城正积极参与其中。集团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继续秉承“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的发展理念,深化与复旦大学药学院的合作,共同推动新药创制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携手共进打造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复旦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新代表主办方对参会嘉宾和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药学院的现状及发展情况。未来,复旦大学药学院将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规划布局,以建设新药创制联合研究中心和衢州复旦研究院为契机,全面提升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科研转化能力。
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聪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方面作详细介绍。学院将致力于构建卓越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既精通药学知识,又具备医学素养的“懂医精药”型拔尖人才,为药学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新药创制的关键领域,药学院将充分依托复旦大学和上海医学院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优势,大力推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持续激发科研创新的活力。
专家学者共话新药创制前沿进展
“要找到能干预疾病的‘头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蒋建东在主旨报告中回顾了药物研发的历史进程。他指出,过去药物研发主要通过寻找靶点,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药物分子,以实现对特定靶点的精准对接。这种方法在传染病治疗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非传染病,如慢性病等治疗上却遇到了瓶颈。而新药研发如何突破重围?蒋建东提出了以负熵机制为靶点的治疗策略。他以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音乐缓解抑郁、能量代谢AMPK、干细胞和针刺麻醉等例子详细阐述了负熵机制的原理,总结了药物创新的发展趋势。他强调,未来的新药应以治疗整体观为指导,实现标本兼治。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肿瘤和炎症的智能化机制,靶点药物也要智能化。”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强介绍了肿瘤、炎症的智能生物信号,用形象生动的模型介绍了IL-17引发慢性炎症的机制,并用相关疾病的治疗案例总结了当前肿瘤和炎症治疗的特点。徐强提出,要重视生物信号的智能性,挖掘生物信号的“关键节点”,找到“后门”机制。他强调,药物靶向需要拓宽思路,利用智能致病机制产生的漏洞,研究出智能靶向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教授张峻峰围绕生物囊泡核酸药物递送系统进行主旨报告。血清/血浆中存在稳定的miRNA,而血浆及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可以选择性的包裹miRNA,使其免受RNA酶的降解,是核酸药物递送的良好载体。张峻峰指出,生物囊泡在核酸药物递送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中枢神经、肿瘤及肠炎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囊泡工程化改造方法,提高外泌体得率和靶向效率,从而提升疗效。
如何围绕新的靶点进行创新药物研发?北京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焦宁介绍了目前新药研发存在的瓶颈。他指出,活性分子的修饰和改造依赖于合成技术的关键。他还总结了构建药物的新方法,以及团队新化学空间化合物库的构建、新型光动力药物和新型糖尿病药物等原创药物的发现,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基于表型和靶点的药物发现取得的最新进展。
11月29日下午至30日,聚焦“原创药靶发现”“创新药物研发”“创新药物制剂”和“新药临床试验与监管”还举行了四场分论坛,与会嘉宾开展了精彩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药学院和衢州复旦研究院主办,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临床药学杂志》协办,作为2024年度药学学科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药学前沿高峰论坛、上医校友会药学分会十周年庆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