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宋少莉便迎来了她忙碌的一天。
医院早会准时召开,她全神贯注地听取院领导传达医院会议精神,为即将开始的门诊做好准备。八点半,门诊正式开诊,她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为他们排忧解难。中午时分,她稍作休息,但往往会有学生或青年医生前来沟通处理事情,她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下午,她继续门诊或处理报告,确保每一个病例都得到妥善处置。晚上六点,门诊终于结束,她才有时间留给自己,阅读学生的论文、讨论疑难病理、阅读文献学习新知,直至9点才会离开医院。这就是宋少莉作为导师和医生日常工作写照。
“宋老师每天早上七八点多到医院,”2023级博士生卞琳杰说,“从来没有在晚上9点半之前离开过,有时半夜12点还能收到老师的工作邮件。”数十年如一日,她永远热情饱满。
她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从医执教二十八载,致力于核医学临床与教学工作,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国家培养紧缺的核医学人才。她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子影像学课程负责人,兢兢业业,编写教材,创新教学,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医学研究生和博士生。
日前,她荣获复旦大学“钟扬式”好老师称号。
“老师要成为引导者 而不是知识灌输者”
宋少莉指导学生做实验
作为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医生,宋少莉长期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本博连读)专业的《影像诊断学》《肿瘤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开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课程《分子影像学》,将最前沿的核医学思想融入教学中。
在授课过程中,她常常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并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哪怕是天马行空的想法,也会得到她的悉心引导和点评。“有些学生提出问题,是我作为老师从未思索过的,”宋少莉说,“虽然有些稚嫩,但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给我带来启发,“老师要成为引导者,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灌输者。”
“《核医学》在学生中很受欢迎,我在本科时根本抢不上。”2023级博士研究生张丰盛回忆。
不少同学在课后来找宋少莉请教问题,有的则决定追随她的脚步,成为她的研究生,继续在核医学领域深造。“以前几乎没有临床八年制的学生报核医学研究生。”宋少莉说。自从她开设这门课程后,每年至少有两位临床八年制学生会选择进入核医学专业。
2018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裘丰爽就是其中一位。她至今记得本科时期上《核医学》课程时的场景,“当时还不了解宋老师,但她的课堂让我对核医学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作为一门前沿学科,核医学和其它科室不同,它距离临床转化很近。”裘丰爽介绍。得知宋少莉临床经验丰富,拥有成功临床转化过探针的经历后,裘丰爽决定追随她的脚步,选择她作为研究生导师。
“如果在癌症早期能用探针发现治疗,很多患者就能痊愈。”裘丰爽这样憧憬着自己的学业与职业前景,她希望在宋少莉的指导下“开发出更多能应用于临床的探针”,治愈更多病人。
对于医学教育,宋少莉有自己的看法,“比起教授具体的知识,不如启发学生的兴趣,当他们主动深入了解,会更有价值,这时老师就要把经验无私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是“严师”更是“慈母”
宋少莉与学生合影
作为导师,“严师出高徒”是宋少莉秉持的信念。她鼓励学生们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科研项目中,宋少莉会耐心教授学生们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和撰写论文,甚至不断亲自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
“她不仅希望我们能毕业,而且要优秀地毕业,所以对我们的学业比我们自己还要上心。”如今,卞琳杰的开题报告已经修改了两次,“之后可能还要修改,要改到宋老师认可为止。”他本以为主任医生工作繁忙,对学生开题报告的要求也会比较宽松,没想到“宋老师把我叫到面前,逐字逐句地阅读修改,直到达到专业标准。”卞琳杰说。
“对学生来说,每一次展示都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但学生不一定能意识到,所以老师要帮助他们明确认知。”但宋少莉也明白,“医学生培养周期太长,同学在面临学术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她不仅做“严师”,也当“慈母”,她会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鼓励。”
“宋老师真的把我们当家人看待。”作为宋少莉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刘秋芳曾获上海市优秀博士毕业生,她是师弟师妹心中值得信赖的“大师姐”,也对导师有着更深厚的感情,“我们经常参加宋老师家宴,和她的家人很熟悉”。
逢年过节时,宋少莉挂念着学生只身漂泊在外,总会邀请大家去参加自己的家庭聚餐。如今回忆起求学时代的每一次节日聚餐,刘秋芳依然能感受到每次聚餐氛围的愉快,“心里很温暖、很感动。”
“宋老师就像一位知心大姐姐。”卞琳杰说。对于导师的悉心关怀,他如数家珍,“她会因为担心办公室炎热影响我们的工作状态,而自掏腰包买饮料,她会在每次组会前点好外卖,让我们享受美食的慰藉,她还会在我们的科研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寻找解决方法。”
宋少莉耐心呵护每一位学生,学生也铭记老师给予的温暖。“今年国庆,学生结婚了,还邀请我去当证婚人”她自豪地说。
“医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需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生命。”宋少莉常常对学生们这样说。如今,她已培养了23名研究生 、6名博士后,多人获市级、校级优秀毕业生各类荣誉。
“我要作为桥梁 培养出独当一面的医生”
宋少莉主持2024核素示踪-诊疗一体化高峰论坛
作为核医学科基地主任,宋少莉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6项(含1项重点),长期深耕核医学分子影像诊治领域,研发多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并实现临床转化,为解决“核药”卡脖子难题做出突出贡献。
2018年,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后,她首先建立和完善了核医学科基地临床业务学习的机制,确保每周都有固定的业务学习时间。在她看来,“固定的培训时间很重要,周一下午和周四下午进行业务学习,周三中午的疑难病例讨论都成为了惯例。”
此外,她还通过组建包括教学主任、教学秘书、科研负责人和科研秘书,以及临床方面的各组组长的教学团队,带领全科人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本土化、体化系建设,为上海乃至全国输送了大批紧缺的核医学人才。
近5年内,在宋少莉的带领下,基地培养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17名,博士研究生15名,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8名,在培及已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达16人。
规培结束后,有人留在本院,继续深化专业实践,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服务;有人则回到家乡四川,致力于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更有人投身于援滇工作,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带到边远地区,为提高当地医疗服务能力和促进医疗资源均衡贡献力量。
2023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获批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宋少莉与基地医生合影
“宋老师为专培基地建设做了很多前期铺垫工作,所以基地才能取得今天的成果。”2015级研究生李盼丽说。作为宋少莉“手把手”教导的第二位研究生,李盼丽将老师多年来的付出看在眼里。
回望来时路,宋少莉感慨万千。在她看来,自己的进步和成就都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和支持,离不开同事们的帮助和鼓励,更离不开学生们的信任和陪伴。“我愿意作为过渡的桥梁,让优秀的下一代脱颖而出,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医生。”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