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17期“枫林科技沙龙”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专场举行。活动旨在联合高校、临床、金融、产业和工业园区,共同研讨和构建一个高效、专业的生物医药技术转移转化生态系统,助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本期“枫林科技沙龙”聚焦“创新医药科技”,路演了8个优秀原创科研成果,引导优质资源相互支撑,畅通应用型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双向链接。迄今为止,“枫林科技沙龙”已经累计路演了来自各院系及附属医院共计101个转化成熟度较高的原创项目。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南京市委常委、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陆卫东出席并致辞。临床医生、科研人员、相关医药企业、投资机构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本次活动由医学科研处、生物经纬、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联合主办,医学规划与“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南京生物工程学会协办,南京生物医药谷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支持。
袁正宏在致辞中回顾了复旦上医的历史以及与南京这座历史名城之间的深厚缘分。他表示,今年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落户江北新区,打通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希望双方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上医的科研成果在江北新区落地生根,为南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开拓校地合作新领域新形态,共同开创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
陆卫东表示,“枫林科技沙龙”吸引了生物医药、临床和产业等各领域专家来到南京,充分反映了沙龙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也体现了复旦上医对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信任与支持。期待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大家在高水平科研贯通中共创优势,交流分享前沿成果,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在高质量技术转化中共享成果,推动复旦人才、专业优势与新区企业、产业资源全面贯通衔接,推动项目精准对接、加快落地,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医学科研处副处长陈向军向与会专家介绍“枫林科技沙龙”。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杨涛作南京生物医药谷的发展现状及产业情况介绍。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常务副主任阚苏立介绍该中心促进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情况。
“创新医药科技”主题,原创项目路演
在“路演”环节,8个原创科研项目围绕“创新医药科技”主题带来各自在学科领域的创新成果分享。
利用广谱性乙肝表面抗体功能性治愈慢性乙肝感染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王乔研究员路演了“利用广谱性乙肝表面抗体功能性治愈慢性乙肝感染”项目。研究旨在开发能识别各类乙肝病毒逃逸突变体的、具有高效广谱中和效力的全人源乙肝表面抗体,推动其抗体药物开发,探索利用单克隆抗体预防、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广泛应用场景,包括“功能性治愈”慢性乙肝感染、保护高危暴露人群、保护现有疫苗无应答者、母婴阻断、免疫治疗中预防患者复阳等。
项目已通过基于单个B细胞的抗体克隆技术,从“超级抗体应答者”中获得了百余株全人源乙肝表面单克隆抗体,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技术手段鉴定了这些单克隆抗体的各项性质,包括体外抗病毒中和效力、抗原识别表位、以及对各类乙肝表面蛋白逃逸突变的敏感程度等,最终筛选得到了具有极为广谱高效中和效力、能识别各类逃逸突变株的候选抗体株。在乙肝病毒及其各类逃逸突变株的小鼠模型中,本项目进一步证实,候选抗体能显著降低乙肝复制水平,展示出优异的体内抗病毒效力。
目前,项目已完成对候选抗体株延长体内半衰期的优化改造,已完成小试和中试生产,成药性评价良好。未来,项目将进一步推动完成临床前各项实验,推动抗体药物临床实验的开展,并且探索抗体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策略,最终完成“功能性治愈”慢性乙肝的临床目标。
新型高效狂犬疫苗
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徐建青、张晓燕教授团队的白诗梦博士以“传染病预防疫苗-新型高效狂犬疫苗(人用/兽用 二类产品均可)” 作主题报告。目前市场上已上市的兽用狂犬病疫苗,无论是进口还是国产,其保护效力普遍不足一年,通常需要每年接种多次。这不仅增加了经济负担,也降低了宠物主人的接种依从性。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狂犬病疫苗,以减少接种频率、降低成本并提供更大的便利性,显得尤为重要。
项目旨在研发一种新型狂犬病mRNA疫苗。mRNA疫苗因其优越的免疫原性和较短的研发周期,逐渐成为疫苗研发的前沿技术。借助生物信息学预测模型,研究团队对非编码区(UTR)和polyA尾进行了优化,成功自主开发出一种高效表达的mRNA载体。以此为基础,我们将狂犬病毒糖蛋白作为免疫原,优化了糖蛋白序列的GC含量和RNA二级结构,最终通过体外转录和包封制备得到了阳离子脂质纳米颗粒RABV-G mRNA疫苗。
项目紧密围绕当前狂犬病疫苗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团队在mRNA技术方面的优势,致力于开发一种免疫原性更强、低剂量即可达到足够保护效力并能产生持续性免疫应答的狂犬病疫苗。该疫苗在临床规模生产时具有更低的成本,为后续的临床前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于帕金森病早期诊断/鉴别的原创药物
复旦大学药学院楚勇副教授以“用于帕金森病早期诊断/鉴别的原创α-Syn-PET显像诊断药物”作主题报告。帕金森病(PD)是严重威胁老年健康的第二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接近2%,我国患者占全球一半,位居第一。
PD发病隐匿,危害重大,且无有效药物治愈。早诊断、早干预可以延缓患者疾病进展,但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表现,不仅时机过晚,错失宝贵的干预窗;且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鉴别困难,漏诊误诊较高。如何实现尽早诊断是当前PD治疗的关键。项目研发的α-Syn-PET放射示踪药物为国内外原创,首次发现的全新活性构,未见报道,无专利风险。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化合物核心专利,保护力度最大,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3项授权),申请美国发明专利3项。核药赛道升温,竞品稀少,有望填补空白赛道, 具备全球首创新药( First-in-Class)的潜力。
CA125-Tn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徐丛剑教授团队王宜生博士以“CA125-Tn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 作主题报告。
血清CA125是妇科目前诊断价值最高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卵巢癌治疗后的主要随访指标。但是除了卵巢癌,血清CA125在其他良、恶性疾病中(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肝硬化等)也会有异常升高,同时部分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盆腔包块、盆腔积液与卵巢癌表现类似,故卵巢癌的鉴别诊断存在困难。团队发现,与良性疾病来源的CA125相比,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CA125携带更多肿瘤相关糖抗原,其中差异最明显的是Tn抗原。因此,特异性检测CA125表面Tn抗原有望用于卵巢癌的术前鉴别,进一步区分患者血清中CA125的良、恶性来源。
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检测CA125表面Tn抗原的试剂盒,用凝集素VVA可以高度特异性识别Tn抗原,辅助判断CA125升高患者的良恶性。此外,为了实现CA125-Tn的自动化、高通量检测,项目还开发了一种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检测CA125表面Tn抗原的试剂盒,具备特异性高、灵敏度好、反应速度快等优势。项目核心技术已申请专利保护。
单分子荧光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复旦大学药学院青年研究员曾湖烈以“单分子荧光酶联免疫检测技术”作主题报告。项目是建立在具有自主独立知识产权的微球荧光增强技术基础之上,利用光学微球对酶联免疫检测的荧光信号的物理放大以及微球的高比表面积,获得荧光酶联免疫检测(ELISA)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对模型IgA抗体的检测限达到300aM,检测时间为12分钟。另外,由于该技术可大幅度缩减制备检测微球的抗体用量、样品用量,因此还可降低实现荧光酶联免疫检测的成本。该技术可对所有具有抗体亲和反应性的活性蛋白进行检测,具有宽广的应用范围。
课题组采用该技术典型构建了阿尔兹海默症(AD)的血液外泌体检测技术。实现了AD的血液检测,可直接用于AD病患的血液筛查、预后和病程监测,实现AD的血液诊断,降低AD诊断的成本及提高受检者的耐受度。
肿瘤术中靶向近红外荧光成像与治疗探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晓燕研究员以“肿瘤术中靶向近红外荧光成像与治疗探针”作主题报告。研发团队基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激素与其受体开展研究,探索出提高肿瘤靶向诊疗体系组织特异性的方法,自主制备了肿瘤靶向近红外荧光成像探针,利用生殖激素相关受体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和近红外荧光染料穿透深度更深的优点,能够靶向识别肿瘤病灶,在术中实时快速的帮助术者定位恶性病灶、界定病灶边缘、判断残留病灶,提高手术精准性与彻底性。目前,已在卵巢癌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小鼠模型中验证有效性与安全性。其核心技术已申请专利保护。
与传统技术相比,该项目技术采用的靶向定位多肽具备与受体亲和力高、对实体瘤穿透性更强、免疫原性低等优势,近红外小分子荧光染料具备实时快速成像、高分辨率与高信背比成像、部分染料兼具光热转换性能等优势,故该项目在多种实体瘤诊疗和术中导航领域具备广阔的实际应用场景。
宫颈癌专用电凝切割器
邱凌医师代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武欣教授团队,以“宫颈癌专用电凝切割器”作主题报告。
2018年,新英格兰杂志公布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的预后明显差于开腹术式,其中切断阴道方式的多样使得无瘤原则得不到有效保障是公认的可能影响腹腔镜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项目负责人自2019年起带领团队自主研发阴道切割闭合器用于手术治疗,能够无瘤精准地完成这一核心步骤,同时可根据病情调节所需切割阴道壁长度,直接闭合牵拉取出子宫,确保高质统一的无瘤切除效果。目前该器械已申请13项专利(其中5项已授权),已转化成实物模型,正在进一步转化中。这一成果在国际范围内为首创成果,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确保腹腔镜手术的无瘤效果,推动宫颈癌手术精细化操作规范。
该器械主要用于妇科手术中对阴道进行切割和缝合。这种设备的设计旨在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和效率,同时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术后恢复时间,具有精确切割、多用途、操作简便、减少出血、加快恢复速度等特点,减少患者的不适。预估项目转化量产后,宫颈癌专用电凝切割器应用广泛,极具市场竞争力,价格优势明显。
智能气管插管机器人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韩园副主任以“智能气管插管机器人”作主题报告。为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这一临床黄金标准,减少患者降低患者并发症与伤残率,提高气管插管工具的智能化水平。团队在国际气道管理学会创始人李文献教授与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王洪波教授的带领下,采取仿生学原理和模块化思想,历经三代样机迭代,创新性设计了具备主从操作和自主操作的智能气管插管机器人。
目前团队得到了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围绕智能气管插管机器人系统已搭建气道管理数据库1个;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正在申请中的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第三方检测报告和用户报告各1份,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和综合评价。
在圆桌论坛环节,7位圆桌嘉宾深入探讨了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并共同寻找解决之道。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鲍靖博士主持圆桌讨论。专家学者、企业家、投资机构代表等各界人士的深入交流和思维碰撞,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建议,为项目的后续发展与“无忧”转化指明了方向。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继续推进校地合作,打通成果转化全新链条,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医学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联系我们
如有项目申报或合作,可联系医学科研处。
陈老师:xiangjchen@fudan.edu.cn
唐老师:tangdh@ywfudan.cn
咨询电话:021-5423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