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复旦上医重视开展健康科普教育工作。2024年秋季学期,复旦上医就开设了“做一个有趣的医生:健康科普‘必杀技’健康科普进阶教程”“医学科普的创作与实践”“健康科普——从选题到多样化传播”等多门面向研究生、本科生的健康科普课程。
“年轻医生和医学生是未来健康科普传播的主力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复旦上医引领性地将健康科普纳入大学课程,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也关注预防和康复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健康管理,始终致力于开展围绕大健康和疾病全周期的医学科普教育。权威的医学科普离不开医务人员的广泛参与,因此,帮助医学专业人员特别是年轻医务工作者走上科普路、走好科普路至关重要。
陈海燕是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的医生,她也被网友称作“燕子姐姐”,一手拿着超声探头,一手拿着生花妙笔,用手绘科普漫画为大众带来健康与快乐。“燕子姐姐”的作品,随着《上海市民健康行为知识读本》“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如今,她又“飞”到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健康科普进阶课程的课堂上,带着同学们一起体验医笔医画、用心科普的乐趣。
在课程实操环节,“燕子姐姐”请同学们根据随机抽取的不同场景,来构思创意一幅漫画,过程充满挑战与乐趣。每个小组都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消化选题,然后将人物形象、场景地点和事件脉络生动地勾勒呈现出来。在她的启发下,同学们从大脑一片空白到思如泉涌,展现出了医学生平时描绘细胞、器官、人体等“特有”的线描才华,画作细节精妙入微、表意清晰充分,锻炼了同学们将复杂信息转化为引人入胜故事的能力。
、
学生课堂习作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同学们的追捧和喜爱,“好玩又有趣!”眼耳鼻喉医院2024级硕士生罗斯月说,“我们都知道科普很重要,很多医生也开设了视频号、公众号,但是,有趣的科普怎么做?背后的一些规律、原理和方法是什么?这门课给了我们启示。”
一门被“秒杀”的全新课程
今年秋季学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迎来了一门新课程——“做一个有趣的医生:健康科普‘必杀技’”健康科普进阶教程,“燕子姐姐”陈海燕就是受邀前来授课的老师之一。
该课程由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主持。与之配套的同名教材于今年9月10日正式发布,该书得到上海市科委科普创新项目的鼎力支持,成为国内第一本被纳入大学研究生院教学体系的医学科普训练课程专用教材。
《做一个有趣的医生》新书揭幕仪式,左二为董健教授
课程一经推出,就在选课系统上被“秒杀”。起初,课程开放了30个选课名额,但被学生一抢而空。收到同学们对于健康科普课程有着浓厚兴趣和期待的反馈后,学校和课程团队考虑到上课体验、学习效果和教室容纳能力等因素,审慎决定适当增加选课名额,最终共有45名学生成功选课。其中有17名博士生, 28名硕士生;选课学生覆盖了外科学、生物与医药、肿瘤学等15个不同的专业。
“上过很多临床课程,感觉这门课很不一样。”谈到选课的初衷时,华山医院2024级博士生范宇欣笑着说,“体验后确实如此,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怎么从受众的角度去写科普、做视频、运营公众号,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尝试写一些科普文章。”
在董健教授领衔下,邀请了临床专家、作家、编辑、制片人、健康传播学者、科普达人等来自不同领域的20多位资深专家和教师参与授课,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充分发挥了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跨学科的优势。课程以案例、实操训练等方式,向医学生传授如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健康科普故事,掌握科普的核心原则以及基本的方法和技巧。
董健教授授课现场
“很高兴看到这门课程能够吸引到如此多优秀且富有求知欲的学生参与,我们要做的是埋下一粒科普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一定能够创作出高质量的健康科普作品。”董健教授表示,“我们也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探索和实践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将传统的医学教育与现代的科普教育相结合,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趣的课程,培养有趣的科普青年
华山医院 2024级直博生杨凯航同学,早早就来到了课堂,每次开课前,他都充满了期待。“每次都是不同的主题,不仅有趣,而且注重实操经验分享。电视台主持人周瑾就来了两次。以前在屏幕上才能看到的科普大咖,也都来到了我们课堂上。”
邹世恩医生授课现场
媒体选择要考虑平台特点以及受众群体画像;在内容创作过程中要坚持内容为王,挑个好选题、抓住关注点、找准切入点……来自妇产科医院的邹世恩医生,在抖音上运营的“恩哥聊健康”账号拥有370多万粉丝,位列2024年医务人员健康科普影响力排行榜第二名。他从媒体选择、内容策划、短视频制作技巧等多个维度出发,无私分享了自己在线上科普领域的丰富经验和核心要点。此外,他还向同学们详细展示了自己制作短视频的全过程,让同学们对如何开展健康科普工作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理解。
洪维医生授课现场
如果说恩哥是线上科普大V,那来自华东医院的洪维医生就是线下科普达人。她以《做好老年友善科普,助力积极老龄化》为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理念:面对老年人群健康素养偏低、认知能力有限、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等特点,我们仍需充分利用好纸质媒体、电视广播、科普讲座等传统科普工具,精心打造 “适老化”的科普内容,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洪维医生以老年人群体中广受欢迎的“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为例,指出很多老人反映这些活动难度较大。于是,她的团队因时制宜,推广了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居家筋骨操简易版12式,这一创新举措受到了老人的热烈欢迎。她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将科普之“暖”传递给了每一位老年人。
戴恒玮老师授课现场
健康脱口秀第一季亚军、来自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的戴恒玮老师则通过展示不同类型脱口秀选手的比赛实战视频,阐述脱口秀与健康科普结合的可能性。他强调,健康科普不应仅仅停留在枯燥的说教,而应通过创新的表达和有趣的内容,让更多人愿意主动了解和接受健康知识。
董长军老师和团队授课现场
压轴课程是一节别开生面的拍摄实践课。来自上海市科普摄影美术专委会的董长军主任带来了科普摄影的理论和技巧,并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分头拍摄实践。四位资深摄影师分别驻守各自的场景,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与创意启发,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精准捕捉到自己心中的构想和眼前的景象,拍摄出完美的画面。这一环节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实践经验,更让他们在专业摄影师的引导下,学会了如何在镜头下讲述科学故事,用光影定格知识的瞬间。这堂课以一种既充实又富有创意的方式为整个课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探索创新“医学+科普”教育模式
本学期课程已经圆满落幕,课程的期末考核要求每位同学提交一份科普作品,作品形式可以是短视频、图文并茂的医学科普材料或漫画等,不限定具体主题,但作品内容必须满足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这样一篇科普“处女作”,同学们显得既兴奋又紧张。
学生科普视频作业
随着学期的尾声临近,作为首门进入复旦上医临床医学研究生课堂的科普课程,也在进行着自己的总结和复盘。首先,课程的跨学科阵容师资强大,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能从多维度、多层次深入剖析健康科普的精髓与实施策略,为学生构建起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其次,课程高度重视互动式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前一周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问与建议,我们不断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与互动。第三,课程巧妙地融入了游戏式教学法,例如陈海燕老师的“限时合作画漫画”游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最后,课程推出了“福庆科普讲坛”科普示范课,充分利用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这一优质健康科普平台,每周四课后邀请院士等权威专家进行健康科普讲座。这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科普范本和实践案例,更让他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学习顶尖科学家的科研精神与科普理念,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与思维。
学生科普漫画作业
在接下来的春季学期,授课团队将会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扩充课时并引入更多科普核心能力课程。课程将增加实训、项目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还将建立更为完善的学生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这些措施,授课团队期望这门健康科普进阶教程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精通医学知识又具备科普能力的“两翼齐飞”型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