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要闻

国家有需求,复旦有担当! 复旦上医召开学科交叉融合系列论坛“大公卫学科群建设”专场

作者:摄影:来源:医学规划与“双一流”办、公共卫生学院发布时间:2025-01-10

近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系列论坛之“大公卫学科群建设”专场在枫林校区图文信息楼1829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是上海医学院学科规划与“双一流”建设办公室策划主办的学科交叉融合系列的第五场,由公共卫生学院承办。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金力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教授出席论坛。论坛设学科发展前沿态势分析、主题案例分享、圆桌讨论三个环节,分别由上海医学院学科规划与“双一流”办主任吴骅教授、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何纳教授、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阚海东教授主持。

公共卫生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个体健康。本次论坛突破了原来“医+X”的融合理念,切实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以“公卫+医理工文社”理念,更加广泛深入地推进公共卫生学科群建设,推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发展,服务学校“双一流”和“第一个复旦”建设。来自医学院各院所平台、附属医院及全校理工文社学科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就大公卫学科群发展的前沿态势与挑战、交叉融合路径与机制等进行交流切磋和深入探讨。

金力致辞

金力指出,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共卫生议题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个体健康的范畴,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有需求,复旦有担当,复旦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医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在全国高校中首个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加快公共卫生学科群建设的行动计划》,把大公卫学科群建设列为“十四五”学校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学科建设的核心领域,在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加快构建“全链式”多学科协作科研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复旦大学的整体性解决方案,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上海市重要战略布局任务。金力强调,当前公共卫生领域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与快速变革,公共卫生学科群建设正迎来新一轮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未来的公共卫生学科一定会是一个融合交叉发展的学科体系。在发展公共卫生新质生产力链条中,高校是关键一环,融合创新是关键一招,全校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学校第十六次党代会要求,走改革路、打创新牌,通过高水平、有组织的公共卫生学科群布局,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为国家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势赋能。

在学科发展前沿态势分析环节,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陈昕带来了题为“疾控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的特邀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疾控机构的功能定位应以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监测识别、分析评估、预警预测和管理控制为重心,聚焦“规模性传染病疫情风险的有效应对、健康风险因素的有效干预和控制、重大疾病的有效防治和管理”三方面目标任务。实现这些功能和目标任务,需要做到“监测要素全覆盖、识别研判智慧化、干预服务智能化”,需要强有力的科研能力和高水平人员队伍建设的支撑。陈昕介绍了上海市疾控中心正在推进的多病共防、精准防控体系建设、科研支撑功能培育、数智化生产力发展等探索实践工作,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合作,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资源优势,明确目标、路径和方案,在教学、科研、实践、信息、管理等多领域全程衔接、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生物安全防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曹广文教授的报告以“体育运动降低慢性病负担和感染重症化的效果和机制”为题。他详细介绍了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分享了基于全球四大队列的随访数据发现,和通过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交叉融合,探究炎症与衰老和慢性病的原创研究成果,指出“体育运动是产出/投入比最高的公共卫生行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带来了“个体化背景下的肺癌治愈窗口期”报告。他的研究从临床问题出发,与公共卫生紧密结合,对肺癌流行病学的新特点进行精细分析,并由此提出了全新的低龄、低频筛查策略及个体化手术方案,形成了能有效规避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胸外科微创手术3.0理念和临床实践体系。研究成果使我国早期肺癌生存率领先国际,提升了中国肺癌诊治的国际影响力。

智能复杂体系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主任林伟教授的报告题为“动力学驱动的复杂系统建模计算与策略设计”。他指出“时”(随时间演化)与“空”(结构网络关系)是复杂系统的量大特点,展示了复杂系统科学与其他一级学科的深度关联,探讨了因果分析、动态预测和不同尺度建模、群体复杂系统实现与策略设计等前沿问题,并以具体案例形式展示了系统科学模型在预测疾病发展趋势及优化干预策略中的作用,表明系统科学学科、人工智能技术和公卫学科之间存在广泛深度的交叉合作前景。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彭希哲带来的报告题为“健康老龄化的人文思考”。他详细阐释了健康老龄化的背景,探讨了衰老、照护、安宁疗护、老年人与数字化等前沿问题,指出老龄研究是重要的前沿性交叉领域。“公共卫生、社会医学本质上就是跨学科多学科的学科领域”,提倡要大力推动和实践人文社科和医学等其他学科的双向与多向交叉融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方明亮教授的报告题为“环境与健康交叉发展:从环境流行病学到暴露组学”。他深入分析了环境健康领域的优先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指出暴露组学作为暴露科学的前沿领域,为环境健康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多重组学分析是未来环境健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他生动地把复旦公卫比作航空母舰、复旦环科比作舰载机,期待两个学科能展开高效合作,实现协同发展。

大气环境对慢性病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的重大健康挑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陈仁杰教授以“医防融合促进环境卫生学科发展”为题,分享了两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代表性案例,第一个案例基于高精度临床大数据,揭示了空气污染与不适温度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律失常等急性健康问题的影响,第二个案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和多组学研究,探讨臭氧对心血管的影响。这些研究融合了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对推进大气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阚海东主持圆桌论坛

如何推动大公共卫生学科群建设的有组织交叉融合创新研究?在阚海东教授带领下,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家银教授、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高蔚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罗力教授、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卢暾教授、复旦大学附属青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范隆华主任医师等嘉宾就此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高蔚曾在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任职多年,她从国际化角度,以英国安宁疗护发展历程为例,分享了国外推动大公共卫生学科群建设的经验和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启示,强调了在学科间组织推动常态化交流的重要性,认为这种交流论坛能很好地激发新思路,促进学科发展。

戴家银从环境工程科学家的视角谈到,实验数据最终应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持。他强调设计有意义的队列需要长期布局,期待今后环境科学家的工作能够更多地与公共卫生领域的人群数据相结合,共同推动学科发展。

卢暾从AI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他表示AI技术为各个学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学科包括公共卫生学科在内的学者都应积极拥抱这一前沿技术。跨学科合作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是关键决定性因素,高质量的合作必须有根而发,有赖于在深度交流碰撞兴趣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切入与明确需求点。此外,学科评价指标的异同亦是影响合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也需要在这方面针对性地进行推进。

范隆华从医防融合的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大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指出临床医学在疾病病因预防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而公共卫生可以通过大数据发现疾病的潜在病因。未来公共卫生与临床学科的协同合作,应把与AI结合,推动医院数据转化为有效的研究数据作为重点攻关任务。

罗力从卫生事业管理的角度提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需要“问题”和“场景”驱动,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他强调,只有通过有组织的交叉融合,才能激发最大的创新潜力和创造力,推动实现大公共卫生学科群的内涵提升与发展。

朱同玉作论坛总结

在论坛的总结环节,朱同玉盛赞专家们的报告和发言精彩纷呈,作为新年伊始第一场以“大”字开头的论坛,本次论坛的举办意义非凡。“大公卫”是实现“大健康”的前提,一定会有大前景。大公卫学科没有边界,既有“公卫+X”,又有“X+公卫”,是一个能连接起医、文、理、工各学科的、极其广泛的交叉融合平台。朱同玉强调一定要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践行大公卫学科群建设理念,将医、文、理、工学科真正地融合在一起,插上腾飞的翅膀,以2025年为新开端,大展宏图,向前迈进。

按惯例,本次论坛还现场派发了第五批校内跨学科交叉合作意向需求汇编手册,共计收录合作意向需求87条,其中56条由医科发起、31条由非医科面向医科发起,前期已通过邮件以电子版形式在全校一线教研人员范围内发布。朱同玉指出,汇编手册里展示的需求涵盖面广,“干货”满满,机会多多,希望能够人人皆知、人手一本,从中找到合作伙伴。

制图:实习编辑:温从键责任编辑:金恒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