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放射医学研究所邵春林团队发现细胞衰老抑制铁死亡促进胶质瘤辐射抵抗的新机制

作者:周羽川摄影:来源:放射医学研究所发布时间:2025-02-02

2025131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 16:1212)杂志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邵春林团队题为“Cellular senescence-associated gene IFI16 promotes HMOX1-dependent evasion of ferroptosis and radioresistance in glioblastoma”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阐明细胞衰老相关基因IFI16介导的铁死亡逃逸机制在胶质瘤辐射抵抗中的关键作用,并创新性发现经典降糖药物格列本脲(Glyburide)可通过靶向调控该通路显著提升辐射敏感性,为胶质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作为最具侵袭性的颅内恶性肿瘤,其五年生存率不足5%。辐射抵抗是制约治疗效果的关键难题。邵春林团队通过构建辐射抵抗胶质瘤细胞模型,发现IFI16引起的细胞衰老样表型(Cellular senescence-like phenotype)是导致辐射抵抗的一个关键诱因。细胞衰老相关蛋白IFI16通过与转录因子JUNDSP1相互作用,可激活铁死亡调控因子HMOX1转录,显著降低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活性氧及亚铁离子水平,抑制辐射诱导的铁死亡(Ferroptosis)发生,最终导致肿瘤细胞的辐射抵抗。

该研究还突破性地提出老药新用策略,发现经典降糖药Glyburide可特异性结合IFI16pyrin结构域,破坏其与转录因子JUNDSP1的相互作用,抑制HMOX1转录,从而干扰细胞衰老样表型产生,增强肿瘤辐照后的铁死亡水平,增加胶质瘤辐射敏感性。

研究首次构建了以IFI16为核心的“细胞衰老-铁死亡逃逸”的分子调控网络,并针对性的发现了新型胶质瘤辐射增敏药物,为胶质瘤辐射抵抗形成机制提供了全新理论框架,有望成为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重要桥梁。

IFI16激活HMOX1转录抑制胶质瘤细胞铁死亡介导辐射抵抗的机制图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博士生周羽川(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博士后)、博士生曾靓以及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的蔡林波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邵春林研究员、张江虹研究员、潘燕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456-y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陈思宇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