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午,聚焦“聚新质 促改革 创高地——深化附属医院高质量发展 共筑国家医学中心新格局”这一主题,2025年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工作会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推进会在枫林校区图文信息楼举行。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医学院党政领导吴凡、杨伟国、朱同玉、徐军、胡华忠,各附属医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及学校、医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杨伟国主持。
裘新表示,当前复旦正抓住学科版图调整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希望通过改革释放红利、激发动力,支持附属医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临床科研,共同谋划发展有复旦特色的“新医科”,这也是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的重要内容。大学与附属医院相互依存、双向奔赴,要共育拔尖临床医学人才,深化临床医学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医学+”融合创新培养;要共建交叉融合研究平台,加快推动医学新质生产力生成;要共同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为推进医院改革发展提供支撑。
金力表示,当前,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务实的举措,统筹推进附属医院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要紧扣国家医学中心的功能定位,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医学科技创新和急难杂症危重症诊治能力,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以集成改革为引领,下好人才培养“先手棋”;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跑出科技攻关“加速度”;要以委市共建为契机,打好提质升级“组合拳”;要以全球视野为坐标,引领国际合作“新范式”,以全球视野筑造复旦上医国际合作新范式。
袁正宏表示,附属医院要义不容辞扛起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深刻把握“三方共建托管”首创性改革战略机遇,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核心引擎,坚持从教育、科技、人才三个维度同向发力,推动附属医院向创新型、研究型国家医学中心方向高质量发展。
对标国家医学中心功能定位要求,如何进一步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如何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进一步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王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姜桦、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结合各自医院发展实际,分析优势与短板,并介绍了下一步推进计划。大家表示,要强化使命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加强统筹谋划,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平台布局,打造学科集群,创新完善临床研究体系,以跨学科整合推动科研攻关,不断产出“硬核”创新成果,深化国际合作多元发展。
来自附属医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围绕国家医学中心功能定位要求,进一步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等方面,交流了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及医学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与创新实践。
会上,裘新、金力为复旦大学临床科学研究院(筹)揭牌。
临床科学研究院(筹)是复旦大学校级实体运行科研机构,是学校对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顺应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和亚洲医学中心建设需要的重要举措。
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翔介绍了研究院的基本情况。研究院依托复旦大学及附属医院一流学科技术能力和学科地位,重点围绕临床研究方法学开展研究,融合校内多个学院和平台,联合校外资源,形成多学科优势集聚,瞄准重大疾病和关键问题,组织联合攻关,培育顶尖人才,拓展国际合作,提升学校及其附属医院临床研究整体水平。
研究院致力于为临床研究团队提供闭环式、全链条的赋能服务,让每一个临床研究团队能够高效完成高水平研究,每一个有价值的临床问题都能被科学循证地解答。计划打造覆盖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临床研究赋能平台,改善临床诊疗水平,推广重大成果,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