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要闻

祝贺!复旦上医这些集体和个人获评全国先进!

作者:摄影:来源:医学人事人才办、各附属医院发布时间:2025-04-02

  近日,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表彰名单”,表彰“白求恩奖章”获得者30名、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326个、先进工作者749名。其中,复旦上医有1家先进集体、7位先进工作者榜上有名,一起来看!

全国先进集体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团队


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菊莉(女)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青浦分院外科(二)科护士长

副主任护师

曲新凯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老年科主任、心血管科主任

主任医师

孙金峤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主任医师

吴毅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康复医学科

教授

张林(女)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护理部主任

主任护师

符伟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血管外科主任

教授

易诚青

(云南省推荐)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主任

主任医师

向这些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


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团队

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自2010年建科以来,以“三个并举”为宗旨,即“临床科研并举,内科外科并举,微创开腹并举”,积极推动学科发展,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多项原创性成果纳入国际国内指南共识,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胰腺肿瘤医教研中心。团队每年完成胰腺恶性肿瘤切除手术3000余台,占全上海1/3,连续10年居上海市首位,国际领先。年门诊量5万余人次,住院综合治疗患者2万余人次,影响力辐射全国。同时不断努力“增效减费”。秉承“临床为本,科研为魂”的科训,团队还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临床转化研究,显著提高了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根治性和有效性,结合其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形成了胰腺癌诊治的中国上海方案,显著延长了胰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王菊莉

王菊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外(二)科护士长,曾荣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称号。20226月成为中共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她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勇挑重担始终坚守一线。她曾主动请缨参加抗击非典,进入临时组建的定点医院,时刻准备接收病人;她曾来到四川德阳地震伤救治中心,在艰苦的22个日日夜夜里,去救治、护理、安抚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她曾参加第十五批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活动项目,赴云南进行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让志愿理念牢牢扎根心底;她曾第一时间向组织报名主动要求参加上海市第一批医疗队支援武汉,与伙伴们共同坚持了2个多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她是科室骨干、带教,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参与科研课题及撰写论文数项。作为劳模工作室负责人,她积极发挥劳模引领示范作用,创新一系列形式大力普及科普知识,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拓展到院外、下沉到基层、延伸到百姓家中。


曲新凯

曲新凯,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老年科主任、心血管科主任,作为心血管科与老年医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以卓越的医疗技术、教育和科研成就为人们熟知,是患者心中的“生命守护者”。一是精进介入技术,深耕临床实践。作为一名资深的“铅衣人”,他长期扎根于临床一线,面对复杂多变的病例,总能以精湛的医术和冷静的判断,为患者点亮生命的灯塔。他积极推广介入心脏病学技术,帮助近百家医院开展了介入诊疗技术,大大提升基层医院的救治能力。二是倡导新型体系,推广创新模式,引领医疗变革。他是最先进的急性胸痛管理模式——胸痛中心的早期倡议者及推动者之一,积极推动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设和推广。三是紧跟科技步伐,探索智慧医疗。作为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智能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专家之一,提出的双通道递送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血管介入机器人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为我国智能医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研发新一代双通道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系统,完成了首批临床验证。四是聚焦基础研究,破解科学难题,推动学科发展,带领团队在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孙金峤

孙金峤,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他身先示范,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对口支援雪域高原,推动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立足专业,开拓进取,提升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医疗服务水平。20197月至20227月,作为第四批上海援青干部人才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担任果洛州卫健委副主任、果洛州人民医院院长,三年时间打造全州医疗信息化网络,果洛州人民医院成功升级为“三级乙等医院”,为果洛州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一员,他针对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这一临床难题,从解决临床问题出发,不断探索,创建产前诊断、出生筛查、精准诊断、靶向治疗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系统临床诊疗体系;建立全国首家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专科病房,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2021年后,他创建卡介苗病临床管理方案,获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近3年成功救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超过1000例;牵头成立中国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联盟,提升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疑难病诊疗水平,扩大了国内外影响力。


吴毅

吴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教授,针对众多脑卒中病患,他提出“精准定位、精准诊断、精准康复”概念,把原本评定和训练的康复模式更进一步,准确定位功能障碍的核心原因,达到“精准康复”的效果,使康复医学向着更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他主持复旦大学康复医学系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工作,编写多本优秀的康复医学教材及科普书籍,主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康复医学科示范案例》在住培基地康复医师中享有盛名,被誉为“康复住培复习必备书”。他带领团队不断开拓创新,为年轻医务人员创造优质的学术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从教授到大夫,四十年如一日,他不仅用医术治病,更用心术治心。康复工作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和爱心的工作,而他就是凭着耐心和爱心成为众多患者的“贴心人”。吴毅微信好友有7900多人,大部分是患者或患者家属,随时掌握每个患者的康复进展和做好随访。


张林

张林,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理部主任,自护校毕业,整整二十七年扎根在捍卫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前沿阵地。在高风险“提灯女神”之路上,她零距离照护艾滋、结核、肝炎、乙脑、狂犬等旁人避之不及的传染病患。在生死难卜的城市战疫中,她奋勇投身非典、甲流、H7N9、埃博拉、新冠救治一线。她恪守“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诺言,指导全市48家定点医院护理,带领近600人护理团队,1000余个日夜,坚守在拥有2500万人口大型城市的疫情救治前沿,践行了白衣天使的无畏担当。因此,她赢得殊荣累累: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上海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上海市卫生系统第五届“左英护理奖”等。她在艾滋病等高风险护理岗位磨砺多年,平均每年带领团队照护住院艾滋病患约1700余人,门诊随访上万人次。她发挥党支部力量,抢救重症、照护老人、安慰家属、护理孕产妇和新生儿,真正做到“遇到困难党员先上”,为此20226月她光荣地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符伟国

符伟国,中国第一位“血管外科博士”,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是中国血管外科届的引领者。针对国人“主动脉夹层”发病率高于西方、病情凶险、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创伤大、死亡率高的特点,1998年开始,他在全国引领开展“主动脉腔内微创治疗”, 带领团队辛苦耕耘20余年,将B型夹层手术死亡率从15-45%降至1.3%、截瘫率由25%降至0.8%,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创建了国内首家“腔内血管外科中心”,培训和培养了大批国内外优秀医生。他是精益求精的“血管工程师”,针对复杂主动脉夹层支架无法准确定位的问题,先后研发FuStar可调弯鞘、FuSmart可调弯导管、Fu-Through主动脉覆膜支架破膜系统以及Fabulous模块化主动脉支架等,真正做到中国创造。他的精神体现了一位优秀临床医生的担当和使命,曾获得202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中国好医生”、2021年“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2021年“中国白求恩式好医生”、2021年上海市“医德楷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易诚青

易诚青,中组部“组团式”医疗帮扶专家、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主任。他始终深耕关节外科领域,持之以恒追求“工匠精神”,率领团队引入、创新一系列先进关节技术,搭建“微创、精准、智能”的诊疗体系,努力实现“最小创伤、最大安全、最好质量”的患者需求,医疗质量与医疗效率提升显著,医疗服务意识与学科影响力明显改善。他不断推动医学创新,积极向青年医师传授经验技术,入选浦东新区卫生系统领先人才,所带领的骨科是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浦东新区临床医学新质专科、浦东新区高原学科。他坚守医者匠心,奔赴云南守护群众的“健康梦”。在兰坪帮扶期间,他率团队致力于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开展新技术169项,让患者实现了大病不出县目标。推出“上海帮扶专家话健康”专栏,开展移动诊疗车下乡义诊活动等,将健康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荣获最美怒江人、怒江州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制图:实习编辑:刘文璇责任编辑:金恒 曹旖 孙芯芸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