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一起看看2025年3月的科研成果吧!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2025.3 科研成果一览
蓝斐团队与合作者揭示精子发生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2025年3月3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蓝斐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童明汉团队和京大学汤富酬团队合作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SETD1B-Mediated Broad H3K4me3 Controls Proper Temporal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Critical for Spermatid Development”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绘制了覆盖小鼠精子发生全过程的表观遗传动态变化图谱,系统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5-01080-0#Abs1
叶丹、熊跃课题组揭示代谢物在跨物种生物系统中的表观遗传调控功能
2025年3月3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叶丹、熊跃课题组在 《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上发表题为 “Pathogen-derived glyoxylate inhibits Tet2 DNA dioxygenase to facilitate bacterial persister formation” 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细菌来源的代谢物—乙醛酸(glyoxylate)不仅仅是碳源物质,还是新型表观遗传调控分子,并证明乙醛酸通过抑制宿主表观酶TET2活性介导免疫逃逸的全新机制。
论文地址: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abstract/S1550-4131(25)00020-8
孙涛、蒋晨研究团队构建纳米平台克服免疫抵抗以增强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
2025年3月4日,复旦大学药学院孙涛副教授、蒋晨教授研究团队引入了经过工程化改造的OMVs以降低毒性,并进一步通过简单的肽修饰构建了一个模块化组装的纳米平台,能够克服 GBM 的免疫抵抗,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相关成果以“Engineered Bacterial Outer Membrane Vesicles-Based Doxorubicin and CD47-siRNA Co-Delivery Nanoplatform Overcomes Immune Resistance to Potentiate the Immunotherapy of Glioblastoma”为题,在线发表于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论文地址: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418053
阚海东课题组合作研究揭示1990-2021年我国各省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疾病负担和时空变化趋势
2025年3月4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联合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研究,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对我国各省在1990至2021年间,归因于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人群疾病负担进行详细描述与深入分析。研究成果以“National and provinci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ir pollution in China, 1990–2021: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为题发表于期刊《柳叶刀-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论文地址: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lh/article/PIIS2542-5196(25)000245/fulltext
胡晋川团队与合作者发现抗体多样化新因子ELOF1
2025年3月5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胡晋川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孟飞龙研究组以及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剑组的合作研究成果“Transcription-coupled AID Deamination Damage Depends on ELOF1-associated RNA Polymerase II” 与耶鲁大学David Schatz课题组的工作“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factor ELOF1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somatic hypermutation and class switch recombination”背靠背在《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 上在线发表。该研究揭示了转录延伸因子ELOF1在抗体多样化和转录偶联DNA修复中的双重作用,解析了其通过稳定RNA聚合酶II介导转录偶联过程的分子机制。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molcel.2025.02.006
周祥与合作者揭示肿瘤缺氧微环境驱动铜死亡抵抗关键机制
2025年3月6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周祥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向俊研究员、王宇教授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姚兵、秦超、陈云教授在《癌细胞》(Cancer Cell) 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 drives cancer resistance to cupropt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聚焦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肿瘤铜死亡抗性的影响,开创性地提出金属离子稳态与肿瘤代谢交叉干预的治疗范式,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全新路径。
论文地址: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abstract/S1535-6108(25)00067-4
武多娇团队揭示免疫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机制
2025年3月6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多娇研究团队在《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critical role of N4-acetylation of Cytidine in mRNA by NAT10 in T cell expansion and antiviral immunity”(NAT10介导mRNA胞苷的N4-乙酰化在T细胞扩增和抗病毒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研究论文,揭示了NAT10介导的ac4C修饰通过增强Myc mRNA稳定性,促进T细胞增殖,从而维持其正常的抗病毒功能。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0-025-02100-2
陆豪杰团队与合作者构建膀胱癌诊断的N-糖组诊断模型
2025年3月7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陆豪杰团队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振声团队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Urinary extracellular vesicle N-glycomics identifies diagnostic glycosignatures for bladder cancer”的论文。该工作创新地提出以尿液来源细胞外囊泡的N-糖组研究为标志物开发的新视角,建立了基于质谱的高通量细胞外囊泡N-糖组研究策略,探究了膀胱癌相关的糖基化特征,报告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人尿液EV的N-糖组图谱,并成功构建了可以用于膀胱癌诊断的N-糖组诊断模型。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7633-9
余红秀、李圣杰团队开发抗体-DNA纳米结构偶联物,实现吉西他滨靶向递送并增强抗肿瘤疗效
2025年3月9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口腔医院余红秀教授和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圣杰团队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发表了题为"Antibody-DNA nanostructure conjugate enables targeted delivery of gemcitabine to tumor and improves the anti-tumor efficac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将DNA纳米技术与抗体靶向相结合,设计出高载药量的抗体-DNA纳米结构偶联物(ADNC),显著提升吉西他滨的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同时规避其骨髓毒性,为实体瘤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5.113613
刘杰、骆菲菲团队发现破解肿瘤免疫治疗耐药新机制
2025年3月10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刘杰教授、骆菲菲研究员团队在《肿瘤细胞》(Cancer Cell)发表题为“Targeting tumor monocyte-intrinsic PD-L1 by rewiring STING signaling and enhancing STING agonist therapy”的研究论文,系统揭示了STING激动剂诱导单核细胞内源性PD-L1介导免疫抑制的全新机制,并提出通过STING信号重编程提升治疗疗效的新策略。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5.02.014
周祥团队揭示p53维护基因组稳定和诱导肿瘤化疗耐药的新机制
2025年3月11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周祥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题为“p53 activates circASCC3 to repress R-loops and enhance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并结合临床病例数据分析,揭示了p53通过调节R-loop水平维护肿瘤细胞基因组稳定和诱导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
论文地址: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15869122
张颖与合作者发现龋病精准预防新靶点和新策略
2025年3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张颖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李雨庆教授团队在期刊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发表了题为“Molecules Targeting EriCF1 Increase Streptococcus mutans Fluoride Sensitiv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主要明确了变异链球菌氟离子通道的功能,并筛选出几种可靶向主要功能单位EriCF1的二苯脲类衍生物,可增强氟化物的抑菌防龋功效,为龋病精准预防提供了新靶点和新策略。
论文地址: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077830/
陈仁杰团队联合开展全国性研究揭示环境高温可损害睡眠健康
2025年3月17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团队联合解放军总医院郭豫涛团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贾慧珣团队联合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纵向研究。团队基于华为可穿戴设备的睡眠健康大数据,探究了环境温度对睡眠不足和睡眠时长的影响,并进一步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归因于温度升高的睡眠负担变化。研究结果以“Climate warming may undermine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in repeated-measure study of 23 million records”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7781-y
郭睿团队报道染色质结合蛋白RACK7通过结合PRC2复合体调控脑发育的表观遗传机制
2025年3月24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院郭睿团队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RACK7 Interacts with PRC2 Complex to Regulate Astrocyte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揭示了表观遗传“阅读器”蛋白RACK7如何通过与PRC2复合体相互作用,调控H3K27me3修饰的染色质分布,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发育,并参与神经发育疾病的病理过程。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RACK7体内功能的空白,还为理解神经发育类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论文地址: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416350
陈仁杰团队联合研究揭示热浪导致的心脏病死亡负担可能被低估
2025年3月25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仁杰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霍勇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的一项全国性研究,首次系统性地评估了不同类型热浪对各类心脏病死亡的影响,揭示了传统热浪评估方法可能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热浪对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和负担。相关成果以“Nonlinear Relation Between Cardiac Mortality and Excess Temperature in Heatwaves”为题发表在期刊《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论文地址: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kpxA2d9GI1vv%7E
杨力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切割ADAR抑制剂实现精准高效的RNA编辑
2025年3月26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杨力团队与上海科技大学陈佳团队合作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pecific and efficient RNA A-to-I editing through cleavage of an ADAR inhibitor”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高效、精准且具有广泛编辑范围的RNA腺苷碱基编辑系统RtABE(RNA transformer Adenosine Base Editor)。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25-02591-2
余红秀团队揭示SIRT7通过调控BCAA和脂肪酸代谢增强T细胞抗肿瘤免疫
2025年3月26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口腔医院余红秀教授团队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杂志发表了题为"SIRT7 regulates T-cell antitumor immunity through modulation of BCAA and fatty acid metabolism"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SIRT7通过去琥珀酰化修饰调控支链氨基酸(BCAA)和脂肪酸(FA)代谢,进而维持CD8+ 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38/s41418-025-01490-y
陆路团队合作研发双功能疫苗佐剂技术,打通抗原提呈“最后一公里”
2025年3月27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陆路、姜世勃团队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骥研究员团队、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曾颖玥副教授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ING agonist-based ER targeting molecules boost antigen cross-presentation”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基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激动剂的高亲和力内质网靶向分子(SABER),它能有效地将抗原在细胞内部递送至内质网,并通过折叠、重塑内质网膜使其聚集,形成包含膜相关蛋白酶体、STING相关抗原和抗原转运体的“微反应器”。此外,研究团队还通过肿瘤疫苗和传染病疫苗两种模型,证明了针对抗原交叉提呈细胞内从细胞质到内质网的“最后一公里”的精确靶向可以大幅提升疫苗免疫效果。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758-w
投稿请联系所在院所平台、附属医院科研或宣传部门。
复旦上医官微联系电话:
5423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