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多项思想政治工作成果入选教育部及上海市教卫党委思政工作领域项目名单。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遴选结果。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中,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为引领深化实践育人新范式》入选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医团”)成立于1994年,历经三十载始终秉承爱国奉献、服务人群的初心,坚持前往革命老区、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多民族聚居区开展医疗服务,致力于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最基层,直接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使命,以及“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复旦上医精神。30年来,博医团的足迹遍布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77家医院,先后有1000余人次投身博医团的志愿服务工作,行程超过35万公里,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通过大型义诊、送医入户、科普宣教等方式,博医团助力更多健康惠民举措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博医团将深入总结实践育人的工作经验,牢记总书记的勉励,在服务群众,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中贡献力量。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继续整合优质的医疗资源,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医疗志愿服务,打磨优质医疗科普资源,深耕社会实践基地,联动校内师生的健康科普实践团队,深化新时代实践育人新范式。
根据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 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推荐工作的通知》,遴选产生了2025年度上海高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培育项目。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创话剧《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入选2025年度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名单。
《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是根据20世纪60年代的“指点江山医疗队”和90年代的“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的真人真事改编,着眼于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宏大背景,围绕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国家重大民生战略,从赤脚医生、巡回医疗,到支医支教、定点帮扶,再到远程医疗、多学科会诊,展现了一幅幅时代图景,艺术再现了那段服务基层、踏遍青山的如歌岁月。剧中通过两代人跨越时空的交流、丰富生动的各地风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诗性的审美表达,展示了一批批医学生白衣启航、接力奉献、服务人群的成长故事,走在前人走过的为民服务之路上,在祖国大地上不断书写奋斗的青春华章。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了51家单位为第二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医文化中心入选。
为了全面展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建以来的办学成果,上海医学院党委将已有60余年历史的西六号楼改建为“上医文化中心”,2022年10月,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创建95周年之际,上医文化中心正式落成。目前,“上医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院史馆为主体核心,人体科学科普教育基地(人体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和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病原生物科学馆)为支撑两翼的“一体两翼”有力格局。上医文化中心记录了上医对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关切和对人民健康福祉的特殊贡献,是上医师生凝心聚力的“初心之地”,传承上医精神的“学习之所”,开展思政教育的“核心之基”,激励广大师生投身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是上医师生校友的精神地标。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典型案例100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选送的复旦大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家庭健康守护者,大中小学医路行”案例入选。
作为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和各教学培养单位学生科普讲师团的代表,复旦大学肿瘤防治博士宣讲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拓宽肿瘤防治科普受众群体,相继走进上海、福建、江西、云南、贵州、新疆等6省多地大中小学校园,开展“科普防癌+思政教育”一体化实践,实施“家庭健康守护者培养计划”,呼吁学生将科学知识与健康理念带回家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着力融入科学家精神和职业精神,在科普宣讲的同时开展博讲团成员成长经验分享,助力学生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通过创新“有组织”“可持续”实践,学校师生获得感、科普防癌满意度均有提升。
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勉励指引方向,持续深入推进博医团红色服务队、专业医疗队和青年突击队建设,以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重要版块,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实践育人新范式,发挥医学专长,积极服务群众,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