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多方合力组团指导!让思政大课“悟”在实处!

作者:张欣驰摄影: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4-25

本学期,思政大课进入“悟”阶段。如何在上一阶段开展践行课题的基础上,把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转化为学术问题、研究课题,甚至生涯思考?

日前,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前草坪上举行的“强国之路”思政大课2023级本科生课题作业展示嘉年华活动现场,不少医科的课题项目收获了一大波关注和“点赞”,项目的海报展板投票区上,贴满了同学们给出的投票贴纸。

人气的背后,是医科院所平台、附属医院将思政实践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思政队伍+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的协同指导机制,通过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的螺旋上升式认知闭环,努力引导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让思政教育的成效落在实处。


在祖国大地上探索医学科普创新

去年暑假,2023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施语跟随华山医院“我为民‘身’护健康·健康促进入老区”课题实践项目来到安徽六安,为当地群众开展了科普宣讲,在这个过程中,她切实体会到医学科普对老区人民的实际帮助。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学生们在附属医院临床导师指导下组建实践团队,从理论学习到模拟演练,再到走进老区开展宣讲,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在祖国大地上践行“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

作为克卿书院导师和该项目的指导老师,华山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熊祖泉从选题到实践再到深化思考,全程给予学生们详细指导。实践团队中,约有一半学生来自学校文理工科专业。跨专业的碰撞也为学生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对于做好医学科普,师生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逐渐形成共识,既要让科普通俗易懂,但也不能被流量“绑架”,丢掉科学性和权威性。因此,在赴老区开展实践前,熊祖泉多次对学生团队的讲稿、PPT,以及演讲表达进行培训指导,师生共同打磨完善,以保证科普宣讲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本科生对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项目配备了临床导师一对二带教指导学生。施语跟随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崔梅老师学习了脑小血管病的知识,并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进行科普展示。

在完成校内培训和临床培训后,学生们赴六安地区基层医院,为当地百姓带来了30种常见疾病的科普宣讲。从胃食管反流病到糖尿病,从椎间盘突出到脑小血管病,学生们将医学专业术语转化为有趣的实例,生动形象地向群众普及正确的鉴别与预防方式。科普实践直接受益近2000人次。

施语回忆,“在当地医院宣讲的过程中,有两位老人正好看完病路过,他们坐下来非常认真地听完了我的科普。老人还上前询问有没有慢阻肺相关的科普。我们正好也准备了这个内容,现场马上调整了宣讲顺序。”施语说,“听完我们的宣讲后,老人非常感谢我们,他们的家人正好受这两种病的困扰,听完后觉得明白了不少。”这段经历让施语非常难忘,能用自己的所学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这也是她当初选择学医的初心。

回沪后,师生们也继续复盘讨论如何可持续地开展好医学科普,让更多人从中受益。而作为参与实践的医学生,从中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成长,更是对医学本质的深刻洞察、对社会责任的深切感悟、对人文精神的深入践行。

在嘉年华现场,施语也有机会和医学院其他专业,以及经济学院的课题小组开展交流互动。“即使是同一学科的同学,研究方向也各具特色,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更是如同打破了信息茧房,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察社会的视角。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观察社会、服务社会的切入点和方式是非常丰富多样的,我们今后也会更注重培养和运用多元的视角,开展学习和实践。”


为聋哑儿童开启“有声未来”

2023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闫雨曦参加了克卿书院导师、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舒易来开展的讨论课后,对耳聋的基因治疗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践”阶段,师生们共同开展的《科技强国之基因治疗让聋哑儿童听见》课题项目就聚焦于遗传性耳聋的儿童,旨在分析其听力损失现状、耳聋基因筛查的普及情况,并探索耳聋患儿家属对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的认知。团队成员通过对 65 名儿童患者及其家属问卷调查,发现当前科普宣传和专业服务的不足,为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在实践过程中,闫雨曦和团队成员们面临了不少挑战,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与患者家长的交流让闫雨曦深受触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孩子康复的渴望,也认识到了科普宣传和专业服务的重要性。”她感慨地说。

在闫雨曦看来,这个过程也是生动的医患沟通的一课。有些家长因为情绪焦虑或缺乏相关了解,一开始并不愿意参与他们的调研,“我们会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以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耐心解释。”闫雨曦表示,大多数家长在了解他们的调研目的后,都愿意参与到调研中,还有不少家长向他们关切询问基因治疗目前的进展情况。

除了医学的专业指导,舒易来对于患者的关注也深深影响着同学们。“比如我们设计完问卷后,舒老师就建议我们请周围的亲朋好友先做一遍,听听他们的建议,会不会有些用词太专业,有些问题太冗长,影响患者家属理解作答。”闫雨曦说。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相信这些经验也将对我未来的医学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在闫雨曦看来,在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还要关注患者和家属的需求,更要借助更多的专业资源和全社会力量,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与帮助。


探寻数智化赋能医疗资源均衡路径

基础医学院的课题项目《破局医疗鸿沟:数智化驱动的资源均衡革命》选题源于“思”阶段的一次讨论课。基础医学院2023级基础医学(强基计划)本科生郝珈慧分享了她小时候家人看病转院的经历,这段经历让她认识到了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如今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运用数字化技术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郝珈慧抛出的讨论问题也成为后续课题项目的一个雏形。在大一下学期,她正式发起了课题项目,吸引了来自基础医学院不同专业的9位同学加入共同求解这一问题。

基础医学院学工队伍也在思政大课课题实践中充分发挥育人主导作用。指导老师、基础医学院专职辅导员丁浩东和学工团队牵头搭建“医疗供给侧改革”专题研讨、数字化伦理思辨会等主题沙龙,组织学生深度调研8家医疗机构,全周期指导学生完成从数据采集到政策建议的实践闭环,将基层数据转化为“健康中国”战略认知。通过医疗伦理辨析、民生需求洞察等关键环节的浸润式指导,在科研训练中筑牢“人民至上”的价值根基,使医疗实践课题既彰显专业理性,更成为医学生使命担当的成长熔炉。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从全国医疗资源分配现状的文献调研,到391份问卷的收集与分析,再到8家代表医院40余次的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每一步都凝聚了他们的汗水。郝珈慧回忆,他们深入上海及其他地区的多家医院进行实地访谈。他们发现,在不同层级的医院,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依然突出。正是这些差异,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数智化赋能医疗资源均衡的决心。在调研后,团队也提出,在数智化转型的当下,要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三维联动,推动医疗资源配置向均衡化持续演进。

郝珈慧表示:“通过这次实践,团队成员都深刻体会到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医学、数据科学和政策分析的结合,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审视问题,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谈及未来,郝珈慧充满期待:“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课题组看来,作为数智化转型时代的医学生,也亟需建立“医学+数据科学+公共卫生”的复合知识体系,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中寻找平衡点。“数智化技术为医疗公平提供了新的可能,而我们,正是这一变革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中药文化

药学院2023级药学专业本科生何泽从小就对中药文化充满好奇,当看到药学院《走近中药——探讨中药的传承与创新》课题项目后,他便毫不犹豫报名加入了。在这场为期一年的中药之旅中,何泽和团队成员充分感悟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魅力,也碰撞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火花。

中药是中华传统瑰宝,现代科技如何助力其传承与创新是重要课题。在课题实践过程中,在指导老师、药学院副教授黄建明的带领下,何泽和团队成员实地参观了上海康桥中药饮片公司、益大本草园以及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深刻感受到了中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发展。“传统印象中的中药装在药铺的一个个中药柜中。在现代化的工厂,我们看到了智能化的生产设备进行现代智能代煎和药品溯源,打破了我们对中药的传统认知。”何泽表示。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也探索了学科交叉融合在中药传统文化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的可能性。路演展示前,师生已完成三次交叉讨论课,通过“立问—立意—立论”的逻辑展开同类主题下相关课题的碰撞交流和学科交叉互动,进一步转化升华为学术问题、研究课题或生涯思考。

“我们课题项目和学院的另一个课题项目也会经常联动讨论,他们项目组有微电子、信息科学专业的同学,给了我们很多新想法。”何泽表示,比如,有同学提出,是否可以利用AI技术建造一个大模型,对中药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使得中药的检索和研究变得更加便捷。“学科交叉思维对我们课题的继续推进很有意义,我们课题组都是药学专业的同学,和别的专业同学交流的时候,我们会收获很多新思路。”

“通过这次课题项目,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药的魅力和发展前景,同时也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何泽表示,参与课题项目本身也是对自己学术科研能力的一次锻炼,黄建明老师就十分注重通过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他们严谨细致的科研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何泽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小时候对于中医的兴趣可能源于自己看病的体验,现在当我以药学专业学生的视角走进中医的世界,发现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他表示,正在考虑将天然药物化学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自己今后在科研过程中也将不断探索钻研AI新技术和跨学科的思维,为传统的中医药文化插上创新的翅膀。

制图:实习编辑:谷昊哲责任编辑:边欣月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