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山海同心医缘情丨妇产科医院肖喜荣:在南疆搭建永不撤离的“红房子”

作者:边欣月、李美逸摄影:受访者提供来源:医学教工部发布时间:2025-05-20

编者按

  服务国家发展,践行医者使命,一批批复旦上医人前赴后继,前往西藏、新疆、青海、云南等偏远地区进行医疗援助。面对高原缺氧、极端气候以及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他们始终坚守在诊疗一线。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无数援建医务工作者中最普通却也最珍贵的故事。复旦上医将持续推出医疗援建工作者专访,带领大家走进这群默默奉献的白衣天使,感受“为人群服务 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

本期人物

  肖喜荣: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作为上海市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医疗队(第十批第二轮)队员,于2021年8月26日至2023年4月26日,赴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对口援助。


“深夜11点,救护车我的头颠得直撞天花板”

  2021年冬夜,一辆救护车疾驰在喀什到巴楚县的公路上。后排座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援疆医生肖喜荣一手抓着手机远程指挥,一手死死拽住扶手,脑袋在颠簸中数次撞上车顶。

  “车速飙到180,像坐过山车!”肖喜荣回忆,此行的目的是抢救一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孕妇,历经3个多小时的颠簸路程,他带着团队迅速赶到患者所在地,研判后决定启动妇幼保健网络进行转诊,并在转运途中进行了远程指挥和评估等系列操作。

  在生死紧要关头,肖喜荣带领团队凭借精湛医术与充足经验,成功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使其转危为安。但这一晚的惊心动魄令他拉响警钟,强烈意识到当地产科急危重症抢救的一大症结。

  “仅仅确保流程到位是不够的。”肖喜荣坦言,此次成功救治,一方面是医生狂奔就位,另一方面是在路上启动了远程指挥,明确下一步医院应该给出的具体治疗。因此,除流程优化外,当地医疗团队的自身建设和学习能力同样重要。

  在他的推动下,喀什二院ICU开通了包括胆红素吸附等在内的技术,有效提升了医院产科的救治能力,并在后续又成功救治了两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

  “这个毛病救治快,存活率就高,救治晚了,死亡率就高。所以要通过每一个案例,全流程追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找原因。”肖喜荣说。


“哪怕能熬过一天,孩子的存活率就高一些”

  这里的产科战役,不乏硬仗要打。

  一位身高仅1.3米的孕产妇同样令肖喜荣印象深刻。“身高跟胸廓成比例,胸廓小,到了怀孕后期,子宫变大之后,胸廓就会更小,肺打不开会缺氧,慢慢的内皮细胞受损后就会高血压。”

  眼下怀孕26周的孕产妇已无法正常躺平,血氧饱和度很低。面对这一复杂情况,肖喜荣结合当地救治能力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如果能够撑到27周或者28周,孩子的存活率就会大大提升。

  他用“走钢丝”来形容医护在这场剖宫产手术前的焦虑。“每天面对着患者子宫不断抬高、氧和很低、血压又很高的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每天的全面评估。”患者哪怕能熬过一天,孩子的救治存活率就高一些。


  令人欣慰的是,孕妇27周时,在新生儿科、产科、麻醉科、护理及援疆医生等团队的通力合作下,最终成功实施了剖宫产手术,母子平安。

  令肖喜荣感慨的是,许久后,他惊闻这位妈妈竟迅速生好了二胎,这么一个不适合生育、曾冒着生命危险生产的人,再次选择以命相搏,足以说明老百姓对安全保健等领域的科普知识及相关理念转变仍有很大需求和必要。

  “因此,无论是当地还是援疆医生,都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之后,他联系了当地妇幼保健院,并尝试推出一些维语科普,帮助当地群众提升健康意识,升级健康观念。


“既然代表医院来,就要把红房子的技术文化挪过来”

  在南疆地区,民众生育意愿较强,分娩量呈增长趋势。在为期20个月的援建时光里,肖喜荣聚焦产科急救的机制与理念革新,努力满足当地急危重症孕产妇的就医需求。

  “我们通过反复的急救演练,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在红房子,各类急危重症的定期演练是产科的重中之重,肖喜荣带着上海经验,从转运环节,到手术室换床,再到麻醉师怎样快速就位,超出30分钟就分析,麻醉师来晚了就跟麻醉师沟通,把病房、手术电梯及手术室视频全部调出来,追溯关键环节,带领团队反复演练打磨。

  “从病人在房间等麻醉师,到麻醉师在房间等病人,这边转运,那边准备药品,最后,大家全部能在30分钟之内完成急救。”他说。

  肖喜荣从上海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一份情怀。当他看到在上海已是常规产检项目的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在作为质控中心的喀什二院还不能开展时,便下定决心要作出改变。

  “这项工作一直未能顺利推动起来,难点在于牵涉到与院外管理部门的沟通等一系列问题。”肖喜荣毅然接下任务,通过无数次上会讨论,不厌其烦地与院内外不同部门反复制定方案、做预算、改流程,历经波折,最终让无创DNA技术落地并常规开展,造福当地群众。

  “既然代表医院来,就要把红房子的技术和‘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神文化挪过来,相信在两地的共同托举下,援疆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他说。


“造血”代替“输血”,留下的徒弟与带不走的文化

  在肖喜荣看来,当地妇幼保健压力大,产科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人才问题同样紧迫。为应对这一情况,他积极参与当地的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通过“师带徒”方式,亲自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和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并在招聘新员工的过程中,努力争取更多的妇产科领域人才,扩大人才基础。

  随着越来越多的规培学员选择留在喀什,为当地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他相信,通过持续地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喀什地区的妇产科团队将不断壮大,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人才培养外,肖喜荣还十分注重精神鼓励。他时常和新疆的同事们讲,喀什二院作为质控中心,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喀什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渐渐地,喀什二院承担了喀什地区六县一市的孕产妇救治,甚至还接诊了来自附近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的孕产妇。

  “这也是我们红房子的文化。一直以来,红房子承担着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患者救治工作,从不推诿病人,所以我也要把这种情怀传递过来。”肖喜荣说。

  在他看来,援疆是一个互相成就、双向奔赴的过程。20个月里,他在参与产科安全文化建设质量提升及与同事的紧密合作中,增强了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了看待事物的格局和方法。返沪后,肖喜荣持续参与喀什地区疑难病例的远程会诊,并聚焦当地孕产妇高发的高血压与肺栓塞疾病,牵头开展早期诊断技术攻关。相关研究成果或将转化为适用于基层医疗场景的快速诊断方案,未来有望纳入高危孕产妇急救体系,为边疆地区母婴健康筑牢安全防线。

制图:受访者提供实习编辑:邓云斌责任编辑:张欣驰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