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医学,深耕医学。从进入复旦上医的那一刻起,年轻的肩膀扛起使命与担当。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复旦上医”官微陆续推出优秀医学生故事,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在复旦上医一路“升级”是什么体验?这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一届复旦大学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得者——陈志元的“医”路之旅。
公共卫生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陈志元
5月19日,复旦大学第十六届“学术之星”特等奖评选结果揭晓。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陈志元脱颖而出,获“学术之星”特等奖。
从本科到博士,陈志元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蜕变、成长。他围绕重大新发传染病,在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动力学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独立一作身份在《科学》(Science)、《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柳叶刀-微生物》(Lancet Microbe)、《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凭借扎实的学术科研成绩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他还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博士研究生)项目资助,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
本科二年级时,就读于预防医学专业的陈志元申请了学院针对本科生开设的学术科研项目“德隆学者”计划,自此踏入了科研的大门。
陈志元所在的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教授课题组合影
本科五年级,进入余宏杰教授课题组后,陈志元系统接受了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科研训练,逐步掌握了从文献梳理到数据分析的科研技能。2020年9月,怀揣着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热爱,陈志元保研至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开始从事血清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
恰逢疫情袭来,陈志元积极投身于课题组的科研攻关,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专业所长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陈志元参与了课题组关于疫情疾病负担和临床严重性的研究,这也是陈志元加入课题组后首个合作开展的项目。2021年,陈志元作为第二负责人研究了新冠病毒的全球血清阳性率和变异株免疫逃逸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Lancet Global Health)和《临床传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鉴于研究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柳叶刀全球健康》杂志同期配发专家述评。
陈志元(前排右一)在课题组内学习研讨
“传染病的公共卫生研究必须与时间赛跑。”陈志元始终秉持这一信念。2022年初,陈志元再次主动参与课题组的疫情攻关,撰写多份研究报告,相关科研成果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上。
陈志元始终保持着敏锐的科研嗅觉,在传染病疫情层出不穷的复杂情况中第一时间捕捉到人群健康的关键点,主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肩负起复旦上医公卫学子的责任与使命。
升入博士阶段后,陈志元向着更高的山峰攀登,继续探索在科研道路上的无限可能,只为攻克更为复杂的传染病流行病学难题。他毅然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新发传染病的基因流行病学研究。这意味着他又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的全新征程,接受多学科交叉的科研训练。
为了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全球最新的科研动态和趋势,陈志元多次主动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汲取学术灵感。2023年初,导师余宏杰教授和陈志元一致察觉大流行对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尽管感染不同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诱导的特异性免疫不同,但大流行期间所采取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对其传播的阻断作用是共通的。和导师商量后,陈志元决定将研究课题转向大流行事件对季节性流感全球传播模式的影响。
陈志元与国外合作伙伴合影
然而,研究开展的过程并不顺利——基于传统方法很难重建全球尺度的病毒传播规律。在导师的支持下,陈志元随后联系了牛津大学从事系统进化动力学的顶尖科研团队,并于2023 年前往牛津大学开展访问研究,在国外课题组接受科研训练,弥补课题组相关领域缺乏的研究经验。从去年至今,在余宏杰教授和外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陈志元分别在全球和区域尺度揭示了季节性流感的传播和进化模式与全球大流行事件的相互作用,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科学》和《自然-通讯》上。
如今,在新发传染病的相关领域,陈志元已留下属于他自己辛勤钻研的足迹。今年6月,陈志元即将赴美参加传染病生态与演变会议,在公共卫生安全的国际领域发出中国青年学子的声音。
“公共卫生是为人群健康而服务的一门学科,蕴含着无私奉献和回馈社会的精神准则。”陈志元怀揣着最初种下的那枚科研的种子,一步一脚印地追求卓越创新。他立志将青春献身于公共卫生科研事业,希望自己以科学事业为己任,在未来不断践行“为人群服务”的上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