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521!我们是如此热爱医学!

作者:秦雯轩、张耀元、孙芯芸摄影: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5-22

在复旦上医,有这样一群青年,以好奇心为帆,以热爱为锚,在医学的浩瀚海洋中破浪前行。今天,让我们走近三位优秀复旦医学生的逐梦故事,感受医学青年的滚烫初心与时代担当。


叶一诺:勇敢前行,保持热爱

基础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

叶一诺

信仰如磐,她在国旗护卫队中淬炼初心。新生开学典礼上,国旗护卫队的英姿让刚入学的基础医学院2021级基础医学(强基计划)本科生叶一诺心潮澎湃。经过重重考核,她终于成为了其中一员。她深知,这份对国旗的热爱,更应化作复旦医学生回馈社会的坚定信念。入队后,她在每周4小时训练与高强度课程学习的双重压力下,主动协助策划入队仪式,走进中小学开展爱国教育,将爱国情怀融入点滴行动,用青春捍卫国旗尊严,还发挥专业所长,将这份责任感延伸到社会服务的广阔天地。


叶一诺(前排左四)在“医路弦歌”音乐会活动现场

行稳致远,她在学生活动中搭建桥梁。“热爱医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钻研,还是行走在社会中的担当。”从班长、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到基础医学院团委副书记、校团委职业青年工作部副部长,叶一诺在繁重的学业之余,精心组织策划“医路弦歌”“我的医学瞬间”等特色品牌学生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帮助搭建了医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而她也在践行“为人群服务”初心的同时,让医学知识从课本走向大众。

用心科普,她在社会实践中丈量责任。“用所学回馈社会,才是医学的真正价值。”叶一诺在服务奉献中思考、学习、收获、成长。她组织参与了十余项社会实践项目,多次带领学生社会实践队前往四川省遂宁市,聚焦乡村振兴与留守儿童帮扶,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科普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讲解健康知识,为留守儿童带来色彩缤纷的医学科普、美育、AI等课程,拓宽孩子们的视野,用实际行动诠释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叶一诺参与基础医学院“医路童行”社会实践项目

在“医路童行”项目中,叶一诺和团队探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留守儿童帮扶体系,为孩子们送去知识与温暖,助力他们健康成长。社会实践让我们走出‘象牙塔’,直面真实的世界,让我们有机会看到祖国大地上发展与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更多的思考。”叶一诺说。

为让更多人了解脑卒中防治知识,叶一诺牵头成立了大学生卒中宣讲团,并担任首任队长。她结合专业课程所学,带领团队撰写“中风120”的科普稿件、设计文创作品,和有志投身科普的小伙伴一起前往四川、贵州、河南等地开展脑卒中科普活动。通过趣味游园会、生动课程,向儿童普及中风急救知识。“我们希望以‘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方式,让医学科普真正落地。”

叶一诺在人体科学馆为观众讲解

如今,身披志愿者马甲的叶一诺还活跃在浦江科学大师讲坛、上海半程马拉松等大型活动现场,也穿梭在人体科学馆、医院、爱心暑托班等志愿服务项目中。从参与者到组织者,她不断探索优化志愿服务模式,带领基础医学院青年志愿服务队荣获2021-2022学年复旦大学十佳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她坚信,“志愿活动既是‘助人’,亦是‘助己’,被需要的时刻,正是医者价值所在,更是一种幸福。”

向下扎根于社会需求,向上生发出医学理想。”从初入校门时的迷茫,到在社会服务与科研实践中明确方向,叶一诺立志深耕医学领域、开展真正惠及患者的研究。她用脚步丈量社会,用行动传递温暖,既是国旗护卫队中捍卫信仰的铿锵玫瑰,又是留守儿童眼中温暖博学的大姐姐,在“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道路上,她将继续以热爱为笔,书写医路多彩青春。


杨宪诚:找到乐趣,所以热爱

药学院2021级本科生

杨宪诚

做‘藥’,当以‘樂’为心”。在药学院新生第一课上,药学院党委书记、药剂学系教授王建新的寄语第一次让杨宪诚感受到了药学学科的厚度。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领悟到这句话的深意:“药物不仅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更是从源头上破解疾病难题的关键”。

求学之初,他于困惑中窥见科学真趣。大三《有机光谱》课程中的一次思考和发现,让杨宪诚找到了科研的乐趣。在解析β-内酰胺类化合物时,碳谱中羰基的化学位移让杨宪诚困惑不已。为理清羰基的化学位移规律,杨宪诚连续好几天都在反复比对课堂笔记和文献案例,最终发现环张力对电子云分布的影响。当他解析化合物的多维核磁谱后,二维谱图上跃动的相关峰赫然与结构式完美匹配,那份“拨云见日”的欣喜,成为点燃科研热忱的火种。

杨宪诚(后排左一)在李付琸课题组的合影

直面科研挑战,杨宪诚化失败为突破的“药引”。吡啶霉素是一种由土壤细菌分泌的天然抗生素,能够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是有望破解耐药结核病治疗难题的重要突破口,但其合成和改良仍有很大空间。在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青年研究员李付琸的指导下,杨宪诚将目光投向环酯肽类抗生素吡啶霉素B——这种天然产物能帮助确定药物前体构型。

于是,杨宪诚提出“化学酶法合成”的创新思路:通过生物催化与化学合成协同,为吡啶霉素B开辟出一条绿色环保、经济可行的合成路线。然而,首个关键中间体的合成便给了他“当头一棒”:花费三周反复调整反应条件,层析柱上却只有杂乱的点样结果,始终得不到目标产物。

每个副产物都是合成路线优化的路标。”导师的提醒让杨宪诚豁然开朗。于是,他转而逆向追踪副产物生成路径,从“失败”中倒推反应机理,最终设计出更精准、高效的合成方案,在药学院科创项目中获评“优秀”。这项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科研如同制药,需要把‘挫折’熬成‘药引’。”

杨宪诚正在做实验

复旦上医带给他的国际视野,帮助他在学科前沿淬炼锋芒。2024年暑假,杨宪诚带着对药物研发的满腔热忱,踏入澳大利亚独立医学研究机构之一——沃尔特和伊丽莎·霍尔医学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以下简称“WEHI”),开展为期十周的科研训练。作为WEHI国际学生科研实习项目(InSPIRE)的入选者,杨宪诚在Brad Sleebs博士和Mahta Mansouri博士的指导下,投身于抗击疟疾的药物研发前沿:针对恶性疟原虫的新靶点DHODH,设计合成新型抗疟活性化合物。

科学研究是一项持久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克服挑战,勇于探索未知。”白天,杨宪诚在通风橱前反复优化合成路径,从产率低迷的困境中摸索规律;深夜,则通过Maestro等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模拟药物与靶点的分子“对话”,探寻活性提升的突破口。尽管副产物干扰、反应条件苛刻等问题频现,他始终秉持“数据不说谎”的信念,将每一次失败视为校准实验的坐标。十周内,他不仅掌握了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核心技术,更为新型抗疟候选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杨宪诚在WEHI汇报抗疟疾的药物研发成果

如今,入选复旦大学第五批“卓博计划”的杨宪诚,已将目光投向更纵深的领域:结合蛋白质组学技术,解析小分子药物先导化合物与靶点的动态互作机制,推动研究范式从“合成驱动”到“机制驱动”。“我希望站在‘源头创新’的起点,让更多‘中国设计’的药物破解临床难题。”杨宪诚说。


陈雪婷:始于好奇,忠于热爱

口腔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

陈雪婷

少年立志,叩响医学之门。自初中萌芽的医学志趣,在高中生物与化学竞赛的浸润中愈发蓬勃。高考后,陈雪婷如愿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录取。出于对医学科学的好奇,她主动联系了当时的新生导师——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副主任医师祁胜财,开启了医学新生的科研探索之旅。

糖类是导致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但是否存在有益口腔健康的单糖呢?”怀揣这一疑问,陈雪婷查阅资料,发现了对肿瘤、炎症等疾病表现出良好治疗效果的甘露糖,并由此设计了课题“甘露糖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功能缓解大鼠慢性牙周炎”,申请了学校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曦源项目”。

我对科研的好奇心永无止境。”陈雪婷和团队成员基于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深入挖掘,开展体外实验,申报了卿枫课题“甘露糖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TET2治疗大鼠慢性牙周炎”。由于中性粒细胞半衰期不足1天,细胞传代难度较大,每次实验都需要从大鼠外周血中提取原代中性粒细胞,并尽快完成后续细胞实验操作,陈雪婷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里度过许多个“凌晨四点”后,终于完成实验。最终,陈雪婷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BMC Oral Health上发表研究成果 “D-mannose alleviates chronic periodontitis in rats by regulating the functions of neutrophils”

甘露糖课题见证了陈雪婷的成长,也激发了她内心对于医学事业的认同和热爱。“我希望能通过自己所学,做更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

陈雪婷在“STEAMed星愿计划”进行公益科普

在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大儒、研究员蔡亮和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付芳、俞志元的指导下,陈雪婷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发起了“STEAMed星愿计划”。她与团队成员引入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的学科理念,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人群量身定制了STEAMed(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和医学)教育项目。他们将跨学科教学与ASD群体的特殊需求相结合,设计了不同的教学主题,每个主题都通过绘本、手工、互动游戏等形式,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进行复杂科学知识的教学。

STEAMed星愿计划”团队已在多个公益机构和特教机构展开公益科普实践,惠及150余人次ASD患者,并通过社区活动和线上平台影响了超过万人。“我们期待帮助ASD人群在想象与创作中,进一步理解科学、悦纳自己。”心怀大爱,陈雪婷也是公益路上无数复旦医学生的一个缩影。

陈雪婷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开展口腔知识科普讲座

通过公益实践,陈雪婷学会了将医学知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更从跨学科的视角上看到了更多医学的可能性。“我希望让医学生以外的人也参与到携手守护人群健康中来。”是,她在担任跨学科学术型社团——心脑学社社长期间,围绕心理、脑科学、智能科学等主题开展数十场科普和学术交流活动,目前已吸引来自各个学科的200余名社员。

陈雪婷前往重庆渝北牛皇村开展乡村调研

怀一颗心来,到人群中去。”陈雪婷这样描述她对医学的热爱。未来,她将保持开阔的视角、创新的思维、踏实的科研,继续学习、开拓,践行自己的医学初心。


制图:实习编辑:刘文璇责任编辑:孙芯芸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