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要闻

百廿复旦弦歌不辍!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举行

作者:殷梦昊 叶鹂 丁超逸 曾译萱摄影:成钊 廖恒 张怀艺 寸菲来源:校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5-05-28

今日复旦园,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日光熠熠。百廿复旦弦歌不辍,强国追梦笃行致远,527日上午,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在正大体育馆举行。

会场内,1905年与2025年的金色字样分列主席台两侧,闪耀着复旦百廿弦歌不辍的岁月荣光。会场四周悬挂5条红色横幅,上面分别写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与时代同步伐,与民族共命运”,“教育强国打头阵,自主创新当尖兵”,“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青森,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朱忠明,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解冬,中央和国家部委有关领导,上海市相关委办局和各区领导,海内外兄弟高校领导,长期以来与复旦合作共建的地区和单位领导,复旦创校先贤的后人,校董和校友代表,复旦大学和上海医学院老领导,国家级荣誉获得者及其家属,在校师生代表等出席大会。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主持大会。

以学为魂”是复旦校庆的光荣传统。纪念建校120周年活动期间,学校邀请了120位两院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120位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和120位校友组织代表来到复旦,繁荣学术、致敬学人、凝聚学友。

习近平总书记贺信是复旦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未来十年要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关键一跃

10时整,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正式开始。

526日,在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给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发来贺信,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对复旦120年的办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寄予了殷切期望。

徐青森宣读习近平总书记致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的贺信并讲话。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语重心长,充分肯定学校办学成绩,对学校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学校的亲切关怀,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为复旦大学办学治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徐青森代表教育部向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他指出,复旦大学要以120周年校庆为新起点,进一步增强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第一个复旦”建设,奋力答好“强国建设,复旦何为”这一时代命题。他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提出五点希望:一要强化使命担当,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二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要深化知识、理论、方法创新,更好服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四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五要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更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徐青森表示,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复旦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希望学校在一流大学建设上取得更大成就,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展现更大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朱忠明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向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热烈祝贺。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对复旦大学120年办学给予充分肯定,对学校勇担历史使命、锐意开拓进取作出战略指引,也给上海建设教育强市莫大的鼓舞和激励。120年来,复旦大学与上海血脉相连、荣辱与共,上海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涌动着复旦人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一如既往支持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希望复旦大学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勇当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领航者,争当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先行者,善当大城名校携手并进的示范者,努力交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复旦答卷”。

裘新在主持讲话时表示,在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这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总书记的贺信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语重心长,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复旦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为学校在新起点上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攻坚克难,为教育强国打头阵、自主创新当尖兵,交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旦答卷”。以建校120周年为新起点,复旦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奋发作为、砥砺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创新是复旦最鲜明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也是复旦与生俱来的基因。”校长金力在题为《自立自强 旦复旦新》的讲话中回顾了复旦百廿光辉校史,总结了复旦自立自强、持续创新的精神底蕴。他表示,党和国家对复旦的充分肯定和关怀勉励,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120年来,复旦为国家培养了近50万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优秀人才,这是学校最大的贡献,也是最为自豪的成绩。建设创新型大学,复旦要为人的创造性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不断突破边界、重塑自我,扎根本土、融通中外,始终站在开放引领最前沿。复旦从120周年迈向130周年,恰好与建成教育强国的时间表高度契合,要紧紧抓住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关键一跃,迈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站在新的起点上,全体复旦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代表兄弟高校致辞,向复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致以热烈祝贺和美好祝愿。他表示,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行者,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南北相望、血脉相连,在长期并肩奋斗的历史进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手足之情。近年来,北大和复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携手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北大愿与复旦一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深化传统友谊,促进交流合作,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征程上携手奋进。

这里,有我们共同的模样

即使不能事事如愿以偿,那又何妨。至少你有一颗有趣的灵魂,一双自由的翅膀。在浮躁拥挤的世界里,带你的心去飞翔……”校友代表、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以原创歌词《共同的模样》作为特别发言,带领大家重温复旦人共同的青春记忆。在他看来,所谓的复旦气质,就是既有现实主义的脚踏实地又有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怀,在追求卓越贡献社会的同时不忘生活情趣和完善自我。这是每个复旦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比知识更深刻,比专业更长久,它定义了我们如何与世界相处,让我们的人生与众不同,而这个世界也因我们的存在或多或少改变了一些模样。他一生以复旦学子为荣,希望努力以自己所能回报母校,成为一个卓越而有趣的人,不辜负母校对学子的期望。他祝愿每个复旦的毕业生都拥有卓越的人生、有趣的灵魂,永远以复旦人之名,照亮彼此,照亮世界。

校友代表、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Tiziana Lippiello)表示,在复旦的求学经历让她学会阅读中国典籍和现代汉语,是复旦塑造了今天的自己。复旦不仅有扎根中华文化与思想传统的根基,也不断启发和影响着世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大学的责任在于教育,更在于引领。作为校长,她尤其重视同复旦的深远关系。在她看来,知识意味着责任,教育首先是一种改变命运、塑造未来的力量。她相信复旦师生将以正直、创造与勇气,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000年,我到复旦攻读研究生。别人问为何选择复旦,我说‘复旦’这两个字多美,自然规律和人文精神的诗意融合。作为理科生,我常去文科图书馆阅览经典,也常聆听文科大儒的讲座,感受文理交融的魅力!”教师代表、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在发言中回忆当年跟随江明院士和陈道勇教授学习科研的经历。他表示,复旦始终秉持“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名家大师、行业精英。带着对复旦使命的深刻理解,他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未来期望带领团队致力于国际一流的研究,提出原创的科学概念,催生全新的科学领域;提出革命性的技术思想,引发产业变革,改变生活方式;解决社会公认的重大科学技术难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学生代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焦可馨通过复旦大学“腾飞计划”入学后的9年,进一步理解了复旦人对学术创新的孜孜以求。作为华山医院神经肌病团队成员,她参与开发罕见病AI诊断模型,探索基因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创新疗法,打破了罕见病无药可医的困境。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的一员,她用医学专长为群众筑起健康防线。作为学校“人才工程”预备队队员,她实现了育人和育己的双向奔赴。她表示,身为复旦青年学子,将不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追随前辈脚步,让复旦精神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璀璨光芒。

在全体合唱《复旦大学校歌》的歌声中,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大会胜利落幕。

本次大会通过校园网同步直播,并在邯郸、枫林、江湾、张江四校区设置分会场。各校区师生通过线上线下共同见证、共襄盛会。

百廿华章,新程再起。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红色基因,早已深深镌刻进这座巍巍学府的血脉。立创新为旗帜,乘改革之东风,复旦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精神,凝心聚力,接续奋斗,让日月光华照耀脚下征途,不断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制图:实习编辑:黄柳莹责任编辑:边欣月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