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20期“枫林科技沙龙”南通紫琅药谷专场在南通创新区举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南通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正全力推动跨江协同发展,以更大步伐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该专场也是为持续发挥复旦大学科技策源与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科技成果在南通落地转化,促进沪通两地校地合作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期沙龙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脑科学、智慧医疗”,集中展示了6项原创科研成果,吸引了来自相关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金融机构等的近百人参加活动。复旦大学党委常委、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南通创新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保德林出席并致辞,会议由南通市科技局局长、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吴佳华主持。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兼上海医学院学科规划与“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吴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事与人才办公室主任兼复旦大学人事处副处长陆豪杰,南通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主任陈云等出席活动。
原创项目路演
项目一:抗脑胶质瘤PDC药物LB001研发
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陆伟跃路演了“抗脑胶质瘤PDC药物LB001研发”项目。该项目以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高表达多巴胺受体D2、血-脑肿瘤屏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和胶质瘤细胞高表达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为识别靶点,开发了一种同时跨越血-脑屏障(BBB)、血-脑肿瘤屏障(BBTB)靶向脑胶质瘤的全过程靶向多肽pV,并将其与阿霉素偶联成肿瘤微环境响应释药的PDC药物LB001(1.1类新药)。目前,项目已完成临床前的全部概念验证,其前体PDC药物(V与阿霉素偶联药物LN005,用于靶向抗外周肿瘤)已获批临床试验批件。LB001风险分析结果显示:本技术成熟度高,获批临床风险低,市场风险小。现期望融资2000万元,主要用于LB001临床申报资料所需研究,计划18个月完成LB001全部申报临床研究资料,2年内申报临床试验批件。
项目二:儿童AI中医四诊仪标准化体系构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徐虹/副主任医师刘俊朝团队路演了“儿童AI中医四诊仪标准化体系构建”项目。儿童生理病理特点不同于成年人,无法按照成年人中医四诊仪的特点对儿童生理病理进行临床研究,目前迫切需要构建儿童型AI中医智能化四诊仪标准化体系,为未来儿童疾病四诊数据客观化、标准化等方面提供研究工具。为实现这一目标,该项目通过构建儿童AI四诊仪,建立儿童专病症候数据库,通过AI建立儿童专病辨证模型,为儿童临床症候标准化、证型标准化、疗效评价一致性及新药开发与评价标准化提供支撑;为儿童健康监控、预测提供及时信息指导与预警;进一步构建穿戴式设备,方便儿童即时获取健康信息,指导健康风险管理及紧急健康信息预警等。现希望具备开发AI模型的医疗科研公司投入研发。
项目三:晶彩AI——多模态分析与动态决策助力晶状体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蒋永祥/博士生陈天慧团队路演了“晶彩AI——多模态分析与动态决策助力晶状体疾病”项目。该项目是本团队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医疗技术成果,旨在通过人工智能与多模态诊疗技术的深度融合,解决白内障和晶状体脱位等致盲性晶状体病诊疗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项目历时5年攻关,成功开发出覆盖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全流程的智能诊疗系统,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突破,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复杂晶状体疾病精准诊疗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转化应用提供了示范案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现急需融资支持,计划2026年初融资400万元(出让10%股权),用于设备研发、AI模型迭代及市场推广。同时寻求与基因检测公司、保险机构及药企合作,开发“早筛保险”产品及靶向药物。政策支持方面,计划申请NMPA/FDA绿色通道,推动房水筛查仪及AI系统纳入医保目录。产业化落地需生产合作伙伴、临床试验基地及基层医院推广网络,以实现技术快速转化和市场覆盖。
项目四:可回撤贴片式外周神经刺激系统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博士后郑浩路演了“可回撤贴片式外周神经刺激系统”项目。外周神经损伤(简称PNI),治疗康复费用高昂,现有手术、药物及物理康复手段存在缺陷:术中电刺激时间不足,窗口期刺激实施困难。本项目推出全球首款“植入-刺激-回撤-降解”一体化方案:(1)精准靶向刺激:前端电极直接扣在目标神经,精准神经电刺激的有效刺激强度提升,同时极大降低不良反应;(2)无创居家管理:术后体表微型贴片支持居家电刺激,手机app赋能;(3)窗口期可回撤可降解:刺激窗口期结束后导丝近端回撤、远端自行降解,避免二次手术。本项目与华山医院合作,已布局核心专利群。
项目五:硼中子俘获多癌种精准治疗技术转化工程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PET中心主任医师、教授管一晖/罗庆有团队路演了“硼中子俘获多癌种精准治疗技术转化工程研究”项目。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是一项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先进放疗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癌细胞内发生的¹⁰B(n,α)⁷Li原子核反应杀死癌细胞,是一种原子级别的二元靶向治疗,其临床实施需要专业技术与装置支持。BNCT的核心要素包括适宜的中子源及中子俘获药物。相较于传统放疗技术,BNCT在治疗局部复发肿瘤(如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头颈部肿瘤)中优势突出,能够更好地保护正常器官,特别是对于已经对周围器官产生明显侵犯的肿瘤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项目短期布局(2025-2030):新型硼药的核心价值在于攻克高致死率肿瘤(如胶质母细胞瘤),抢占首批商业化市场(日、中、欧),单药峰值销售额可达$10亿+;长期布局(2030+):若突破多靶点硼药和通用型中子源,适应症拓展至常见癌种(如肺癌、乳腺癌),市场容量将跃升至百亿美元级。现期望融资7000万,用于临床验证与NMPA注册证。
项目六:可溶性透明质酸钠微晶给药套装(不含药)
复旦大学药学院副教授沈腾/邱梓涵团队路演了“可溶性透明质酸钠微晶给药套装(不含药)”项目。该产品由可溶性透明质酸钠微晶、固定胶布、水凝胶层组成,为一次性使用无菌产品。药物通过可溶性透明质酸钠微晶在皮肤表面形成的微孔通道,提高涂抹皮肤表面药物的透皮吸收效率;用于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透明质酸钠做成的可溶性透明质酸钠微晶可在体内溶解吸收,产品所含水凝胶可促进透明质酸钠微晶溶解,通过透明质酸钠的保湿作用修复炎症性皮肤病导致的经皮水分丢失屏障。该项目计划以医疗器械三类产品申报,产品目前已通过药监局分类界定,前期预实验及样品已完成。现计划融资做临床前生物相容性测试评价。
徐军在枫林科技沙龙上致辞
据介绍,“枫林科技沙龙”已成为复旦上医创新成果汇聚地,吸引着越来越多寻求医学前沿突破的各界同仁,通过临床转化,不断惠及患者、造福社会。徐军回顾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与南通深厚的合作渊源。早在20多年前,复旦上医及附属医院便参与南通瑞慈医院的规划建设;2022年,双方签署战略协议共建“一流区域医疗中心”,通过学科共建、科研平台延伸等举措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2025年,复旦上医与启东市共建的“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本期“枫林科技沙龙”在创新区举办,是复旦上医与南通创新区优势基因的双向奔赴,复旦大学将致力通过医学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区域发展,助力南通更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未来复旦上医将持续打造完善“无忧转化闭环生态”,联合南通创新区政策优势、临床医院试验资源、金融资本力量,构建“医研企投用”融合体,为成果转化提供全周期护航。
保德林在枫林科技沙龙上致辞
保德林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与南通持续深化合作,此次活动的举办必将更好带动生命健康领域优质资源在创新区集聚。他表示,南通正着力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通过集聚龙头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特色产业园区等,积极布局细胞和基因治疗、合成生物、高端植介入器械等细分赛道。推动高教资源增容提质,细化落实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出台《南通市科技引领养老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积极探索AI赋能智慧养老,布局智能化、个性化的场景应用。他希望与会专家多为南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出谋划策,导入更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资源。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副处长陈向军介绍“枫林科技沙龙”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交流会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堵点”与“无忧转化”。
本次活动由医学科研处主办,医学规划与“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协办,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承办,南通市人民政府驻上海联络处协办。
联系我们
如有项目申报路演或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可联系医学科研处成果转化团队。
部门邮箱:shmc_tto@fudan.edu.cn
咨询电话:021-5423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