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复旦上医行知课程“非遗曼唐——画布上的藏医药”首次走进西藏

作者:摄影:《画布上藏医药-非遗曼唐》行知来源:公共卫生学院发布时间:2025-07-14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5年暑期,由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颖老师负责的行知课程非遗曼唐—画布上的藏医药GEXZ10001.01)正式推出,这门融合医学、艺术与文化的创新课程,不仅将复旦行知课程的实践版图首次拓展至西藏自治区,更通过与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所)[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搭建起一座连接黄浦江畔与雪域高原的文化桥梁。

复旦行知课程是学校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以藏医药唐卡(曼唐)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通过理论教学+行知研学+传播实践的三阶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深入探索藏医药文化的精髓,领悟藏医药天人合一”的智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国传统医学

三阶教学:从理论深耕到实践体悟

课程采用“---悟”的递进式设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行知体验,分为三阶段展开。

一是理论筑基。自623日开始,在15学时的课堂教学中,西藏大学医学院周毛措老师等专家系统讲授曼唐中藏医药的树喻图”理论体系,解析《四部医典》核心内容。学生通过5幅医学唐卡,直观理解藏医“三因平衡”“胚胎发育三阶段”等理论,感受藏医药“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的哲学。“曼唐将抽象的医学理论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就像古代的PPT,让艰深的《四部医典》变得生动易懂。来自基础医学专业的课程学员宋璇同学在课后分享道。

二是行知实践。73日,课程开启了21学时的西藏实地研学。师生们走进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非遗基地,观摩佐太”炼制等国家级非遗技艺;到访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参观藏医院院史馆和索瓦日巴医史文化馆《四部医典》专题展览,详细了解藏医药发展、典籍保护,零距离体验藏药浴、涂擦疗法,并与藏医共研天文历算与大数据的融合应用。穿上白大褂走进生产线,我才真正理解藏药慢工出细活’的匠心。”来自口腔医学专业的课程学员珠杰(藏族)同学在参观后感慨。


参观西藏甘露藏药厂区藏医药博物馆


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格桑罗布介绍甘露藏药历史和藏医药的前沿研发成果


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座谈会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主任医师才多讲授藏医药历史发展


参观藏医院院史陈列馆


参观索瓦日巴医史文化馆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加永泽仁老师介绍藏族天文历算传习基地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外治科博士仁增讲解藏医外治特色疗法并观摩体验


三是文化传播者。在即将开展的第三阶段实践教学中,课程学员将化身藏医药文化的传播者,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某医院等宣讲曼唐,展示自行设计的曼唐文创产品,设计迷你曼唐绘制”“藏医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推动非遗曼唐“破圈”传播。


学员心声:在传统智慧与现代认知的碰撞中成长

“这门课程彻底改变了我对藏医药的认知。来自新闻学院的藏族学生土登江白分享道,以前总觉得藏医药带着神秘色彩,但当我在曼唐中看到胚胎发育三阶段’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的惊人契合时,才真正认识到先民智慧的深邃。他的感悟代表了许多同学的心声——这场文化之旅不仅带来了知识的拓展,更引发了一场认知革命。

来自基础医学专业的宋璇同学从专业角度进行了深刻反思:现代医学往往将人体分解为器官、细胞甚至分子来研究,而曼唐的树喻图’却将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整合为一棵大树的根、干、枝、叶,这种整体观恰恰是现代医学过度专业化的一剂良方。她的思考引发了同学们对中西医结合可能性的热烈讨论。

“在甘露制药厂看到源自波斯的外科器械时,我深刻体会到藏医海纳百川的特质。来自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吴浩然同学分享道,这些比中医更早出现的手术工具,印证了藏医作为东西方医学交流桥梁的独特价值。他认为,藏医最可贵的是“和而不同的智慧:曼唐中的佛教哲学与波斯外科技术奇妙共存,展现了传统医学在文明交流中焕发新生的生命力。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正是当代医学发展最需要的品质。”

“当亲手触摸藏药浴药材时,2018年申遗成功的世界级非遗不再只是新闻标题,而是沉甸甸的文化使命。珠杰在实践日记中写道。藏医院仁增博士的嘱托成为他最深切的动力:先辈留下的不是古董,而是需要注入当代生命的智慧。他以医学生的专业视角重新审视传统:藏药浴的‘五味甘露’配伍原理,与现代医学的靶向治疗理念异曲同工——都强调精准调节人体内环境。更令她震撼的是藏医的传承观:次仁德吉老师说得对,我们这代人要做的不仅是保存,更要让千年智慧在手术刀、牙科镜等现代医疗场景中焕发新生。

更令人振奋的是,学员们已经开始探索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来自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的张硕轩同学从实用性和艺术性双重角度出发,提出了推广曼唐文化的创新思路:曼唐兼具养生智慧和艺术价值,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开发中文版曼唐文创产品,比如将四大治疗方法设计成帆布袋图案,再结合年轻人关注的熬夜等健康问题,用藏医三因理论给出调养建议,就能让古老的智慧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来自预防医学专业的杨淋铄同学正在策划一系列科普视频和文创产品,希望将藏医药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天文历算和“佐太”制作工艺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她深有感触地说: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当我开始用藏医思维思考健康问题,并乐于与同学分享这段文化体验时,就已经在践行文化传播的使命了。

宗措同学认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全新理解—既不是盲目崇拜,也不是简单否定,而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正如课程指导教师所说:看到同学们既能领悟传统智慧的精髓,又能以创新思维推动文化传播,这正是课程最大的成功。


让藏医药非遗文化在青春中焕新

该课程得到复旦大学教务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全力支持。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教师精心设计在藏医院的研学方案,并开放全球仅存的两套完整曼唐原件之一供教学研习。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量身定制生产线参观与非遗传习活动。这是产教融合的典范,甘露藏药研发部副部长左谷表示,未来希望共建课程的教学实践基地,让更多青年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炬手'

“假如没报这门课,我将后悔终生!藏族学生土登江白的感言道出课程价值。作为复旦大学服务学习课程在西藏自治区的首次实践,该课程不仅填补了内地综合性高校藏医药文化教育的空白,更以学术深耕+文化破圈的双轮驱动,为传统医学的现代化传播探索新路径。

这门仅有36学时的暑期行知课程,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实践创新,成为复旦行知课程教学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这里,医学与艺术相遇,传统与现代对话,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正如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在藏大挂职干部、公共卫生学院周颖老师表示:曼唐不仅是挂在墙上的艺术,更是流动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我们期待通过课程培养一批又一批传播者,让这一雪域文化瑰宝在新时代传承中绽放异彩。”  

据悉,曼唐(sman-thang)17世纪藏医大师第司·桑吉嘉措绘制的80幅藏医唐卡挂图的简称,以图像化形式诠释《四部医典》,被誉为藏医药的百科全书2006年,藏医药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作为主体单位成功申报的藏医药浴法(索瓦日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2023年现保存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