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前沿攻坚有导师引路,点滴成长有团队守护!来看这三支研究生导学团队

作者:摄影:来源: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发布时间:2025-07-23

日前,在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展评会上,经现场展示与专家评审,10支导学团队获2025年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荣誉称号。

其中,复旦上医有3支团队获评。他们分别是公共卫生学院罗力教授导学团队、护理学院袁长蓉教授导学团队、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导学团队

今年恰逢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的重要贺信中对学校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复旦在新起点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在复旦和上医,这样的“良性互动”正在一个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学团队中生动实践,他们导学相长,既并肩攻坚科研前沿,亦倾心育人于日常点滴。

让我们一起领略他们的风采!


导学团队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科,团队牵头人罗力率领团队,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致力于研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突破健康测量技术瓶颈。导学团队自2020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7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022年,团队被评为复旦大学钟扬式科研团队。

在人才培养上,团队注重引导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公共卫生意识,树立为人群服务的思想,主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团队注重通识教育,2007年起,连续16年讲授本科生课程《我国医药卫生政策分析》,拓展学生知识面。2015年起,讲授《系统思维》,f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

团队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研以致用,结合专业特点引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咨政服务,带教研究生以第67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358完成人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鼓励创新创业。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

团队培养的学生,在国家急需时有奉献精神和实干能力。团队带教本科毕业论文的2005届学生叶小勇,毕业后主动去西藏,扎根工作18年,为西藏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3名团队成员获2020-2022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团队骨干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

健康中国战略下,急需医学、管理学、保险学复合型管理人才。为此,团队牵头建设健康管理研究院,推动复旦大学和中国人保集团合作,联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据科学等学科,共建特色课程体系、联合建设实践基地、联合开展管理课题研究,共同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项目已招生三届,平稳运行,解决复合型管理人才短缺问题。在此基础上,2024年,团队推动复旦大学自设医疗管理专业硕士点(MHA),获教育部批准。

团队还积极对接实战任务,教用融合培养锻炼学生。罗力组建了医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交叉的学生科研团队,开展健康医疗大数据相关的研发工作, 注重从实战中提高能力,2019年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联合命名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团队立足公共卫生学科前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范式与科研品格:鼓励团队成员广泛涉猎社会、人文学科知识,积极投身公益活动,团队研究生曾担任阳光百合志愿队-信息无忧项目负责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就诊患者提供导诊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团队负责人袁长蓉现任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患者体验研究中心主任。团队始终坚持“科研引教学、育人以德行”的理念,注重营造严谨求实、规范有序的科研生态。

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构建了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递进式发展机制,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骨干队伍。研究方向聚焦患者报告结局、数字健康、患者旅程与用户画像等前沿议题。团队坚持“亦师亦友、协同共进”的导学理念,注重营造平等信任、开放包容的交流氛围。导师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与身心健康,注重个性化培养,通过谈心交流、阶段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状态,给予及时指导与支持。为提升导学质量与支持强度,团队构建了“导师责任制+第二导师协同机制”的立体式指导体系。第二导师队伍由博士后及青年教师组成,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能够在课题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方面为研究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这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导师梯队不仅在科研方法和前沿技术方面为学生赋能,更在学术规范、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持续支持。

在学术文化方面,团队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理念,围绕“患者声音、全球视野、本土落地”的主张,持续推动科研文化建设与理念传承。团队编写的《患者报告结局测量的理论与实践》获评“2023医界好书·医学管理类”,该书系统总结了测量理念、工具构建、推广路径与文化适配经验,成为我国患者报告研究的重要参考。团队注重精神引领与文化传承,积极营造向上向善、协同互助的集体氛围。近年来,团队多名学生在党团建设与志愿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团队围绕“健康中国”“双一流”学科建设与护理人才转型需求,构建起“战略引导—平台支持—路径拓展”的生涯引导机制。近年来,团队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国家级重点三甲医院,在临床一线、科研平台和护理管理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与科研潜力。

团队聚焦症状管理与测量工具应用,围绕患者报告结局(PROMIS)持续推进信息化科研成果转化,已研发多款数字健康产品,累计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0余项。在平台与工具的支撑下,团队已与全国60余家临床实践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从“科研—临床—管理”的转化闭环,推动护理科技成果服务国家健康战略

在科研创新路径方面,团队不断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牵头建设的《AI赋能护理科研与实践的策略与方法》课程成功入选复旦大学AI-BEST体系。以真实项目为导向,课程有效推动学生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科研成果与就业竞争力,体现了团队前瞻性教学理念与国家战略导向的深度契合。


团队负责人郁金泰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复旦大学认知障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认知障碍方向带头人。

团队坚持“立德为先,德才兼备”,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良好医德和严谨治学态度。通过言传身教,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医学人文思想道德教育、神经病学专业知识教育以及临床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同时,团队始终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规范,严守科研诚信,营造开放、透明、合作的学术环境。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团队主张“因材施教、自主创新”。在研究生学业初期,团队导师便依据每位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偏好以及职业规划,精心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于每位学生,在导师结合学生兴趣与能力给予课题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题的规划,以“学生主导,导师辅助”的模式推进课题进展。对于在课题中遇到的没有既往经验求证的难题,指导学生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反复实验验证,创新出符合自己要求的方法、模型等。

团队倡导营造“教学相长,和谐共赢”的氛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精进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导师也在培养学生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拓展科研领域。团队每周定期举办多次组会和文献学习活动,给予了导师和学生充分沟通交流的机会,组会上,郁金泰教授指导每位学生的课题进展,合作导师给予相应专业意见,骨干成员协同协助。此外,团队成员还会根据课题研究需求,自行开展内部小组会,共同探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与困难,交流最新研究进展,分享科研思路。同时,导师团队悉心关怀学生的生活与心理健康,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

团队自201811月成立以来,已毕业学生21名,团队积极引导毕业生择业、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100%。已毕业学生中,5人就职于国内外知名医院神经内科,4人进入三甲医院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4人就职于国际知名生物医药企业,8人进入国内外重点高校及科研机构继续深造,均获得所在单位的高度认可,为脑重大疾病的临床诊疗、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贡献力量。

面对老龄化加速、认知障碍疾病严峻的现状,为服务国家战略,响应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团队导师带领成员针对社区人群进行全面脑健康普筛,并构建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生物样本库与临床资料数据库,涵盖临床、影像、组学等多维度数据,助力我国脑健康自主创新研究。在疾病机制研究中,深入挖掘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药物治疗新靶点,提升我国在本领域的全球科研竞争力,推动国际合作,助力我国从科研追随者迈向引领者,为全球脑健康治理贡献力量。

制图:实习编辑:谷昊哲责任编辑:孙芯芸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