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体表特定穴位(如下肢足三里ST36)的刺激能够实现对不同靶器官的特异性调控,这种差异化的调控效应主要取决于使用的针刺参数(如刺激强度、深度和频率等),这些关键变量构成了现代针刺精准医学的生物学基础。前期研究表明,低强度电针刺激下肢足三里区域可特异性激活PROKR2-Cre标记的深筋膜感觉神经元,进而通过迷走神经依赖的肾上腺通路发挥抗炎作用。深入探究穴位多靶点调控的神经解剖学机制(特别是不同刺激参数下感觉神经纤维的选择性募集)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不仅能够揭示"一穴多效"现象的科学本质,更能为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针灸治疗从传统经验性操作向现代精准靶向调控的范式转变。
2025年7月25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柳申滨团队及华山医院王念宏团队在《神经元》(Neuron)上发表题为《小鼠和人类中电针调节胃功能的神经解剖学机制》(“Neuroanatomical organization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modulating gastric function in mice and humans”)的研究论文,系统阐明了高强度深部组织电针刺激调控胃功能的效应规律及其神经解剖学基础,并成功将这一研究成果转化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方案。
电针对胃动力的调控需依赖高强度及深部刺激
研究采用生理记录系统、活体成像系统及在体双光子钙成像技术,发现仅高强度电针小鼠足三里可显著促进胃动力,且该效应完全依赖于迷走神经通路。皮内或胫骨前肌浅层电针刺激均不能促进胃动力,而胫骨前肌深层及比目鱼肌电针刺激则可显著增强胃动力。研究人员利用腓总神经切除(CPX)消融支配深层组织的神经后,发现CPX小鼠足三里高强度电针刺激时,电针刺激促胃动力效果完全丧失。表明高强度电针足三里诱发“迷走神经-胃”反射通路具有组织层次特异性,需依赖对深层组织刺激实现,而皮肤及浅层肌肉刺激无效。
由支配深层组织的TRPV1+感觉神经及Oxtr+标记的迷走传出神经所介导
随后,通过单细胞核测序、交叉遗传学策略,病毒示踪、钙成像技术等实验技术,特异性的标记和敲除特定类型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及迷走传出神经元,发现支配下肢深层组织的TRPV1+Adra2a+标记的感觉神经元与迷走神经背核(DMV)中Oxtr+标记的神经元共同介导电针对胃动力的调控作用。此外,研究成员利用光遗传学等技术选择性激活支配下肢深层组织的TRPV1+感觉神经及Oxtr+ DMV神经元均可促进小鼠胃动力。
深层高强度电针对胃动力调控的临床转化验证
为进一步验证深层高强度电针调控胃功能的临床治疗效应,研究团队开展了2项小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人员首先在健康志愿者(胃镜无异常、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筛选最佳电针干预参数。通过胃电图监测胃动力和节律的变化,结果发现相较于浅表刺激以及深层组织低、中强度电针,深层组织高强度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可更好的促进胃蠕动。这一研究结果与机制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随后,研究人员将高强度深层刺激电针参数应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同样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现可显著改善其胃功能障碍症状及生活质量。
该研究揭示了电针对胃功能调控具有显著的组织层次特异性和强度依赖性特征,并阐明其作用的“躯体感觉-迷走神经-胃反射”神经解剖学机制,为优化临床电针治疗胃动力障碍的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该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对躯体体表部位(穴位)刺激机制的理解,同时更为制定精准化电针治疗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董舜、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赵莉娟、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刘靖以及华山医院康复科沙萱为本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并得到了西湖大学马秋富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景向红研究员等专家的支持。研究团队还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宿杨帅研究员、复旦大学孙俊龙、柳威力和庄智迪等基础研究人员,以及华山医院吴毅主任医师、陈坚副主任医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董英老师等临床研究专家。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生物医学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5)00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