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要闻

传承上医精神,共筑医者荣光!复旦上医举办医师节座谈会

作者:边欣月、范经志、李家璇摄影:马楚涵来源:医院管理处发布时间:2025-08-24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天(819日)上午,复旦上医召开2025中国医师节座谈会,回望医者初心,共话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的使命担当。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医务人员代表,医学院机关部门负责同志,各附属医院相关院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杨伟国主持。

医术冒尖,医德拔尖

袁正宏首先代表复旦大学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向辛苦奋战在医疗服务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他指出,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在医术上冒尖,更要在医德上拔尖。做医德示范的坚守者,一要牢记从医初心,上医前辈中,颜福庆开创国人自办高等医学,王万青扎根草原56……无数先辈在救死扶伤的征途上躬身前行,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始终坚守为人群服务的上医底色;二要弘扬崇高医德,持续宣传报道医者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打造好思政教育共同体,宣传先进典型,传承和弘扬医者仁心与医德医风;三要恪守职业道德,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建立常态化监督保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树立鲜明价值导向。

袁正宏强调,做医术精湛的引领者,一要精进诊疗能力,以顾玉东院士等前辈为榜样,自觉更新专业知识、增强业务本领,通过规范化临床实践+深度病例分析,强化临床实践与科研能力的融合培养;二要勇攀科研高峰,加强政策引导,提升临床研究整体水平,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赋能多维制度体系设计,推动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搭建协作平台;三要创新育人机制,用好学校、医学院和临床教学资源,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为优秀医学生、青年医师和医师科学家的培养提供广阔发展平台。

溯往追来,在榜样故事中汲取前进力量

真正的榜样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纪念碑,而是可以靠近的灯塔。金山医院执行院长杨震立足真实案例与医者成长轨迹,由上医百年历史中涌现出的医学大家入手,从数千份历史资料中挖掘出无数先辈的感人故事。

通过对中山医院呼吸科原主任李华德教授的口述史专访,他讲述了这样的往事:抗战岁月里,吴绍青教授于炮火中争分夺秒组织救援,在推进医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同时,于废墟之上筑起生命防线。回望老校长颜福庆,其历经时代风雨却始终坚守为人群服务的初心,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百姓,以行动诠释着医者的终极使命。而中山医院原院长王玉琦为他展示的、一本由黄家驷教授于 80 年代亲笔签名赠送的老版《外科学》,更牵引出黄家驷这位医学大家从青涩学子到业界泰斗的成长历程……这些跨越时空的医者群像与大师故事,如同一串串闪耀的精神火种,在岁月流转中代代相传,照亮了上医百年的来时路,更串联起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

他一生践行听党的话,学白求恩,做人民的好医生理念,在手外科领域成就卓越。华山医院手外科主治医师韩栋讲述了顾玉东院士的成长历程、医学贡献及对青年医生的深远影响。他表示,顾玉东院士少年立志学医,在杨东岳教授指导下深耕手外科,首创膈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推动中国手外科跻身世界前列,从千余例病例中探索规律,开创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历时5年攻克足背动脉变异难题,使足趾再造拇指手术成功率达100%……“他以爱心抚平患者伤痛、以责任心坚守医疗底线、以进取心攻克技术难关、以团结心凝聚团队力量,带领科室成长为医学国家队韩栋说。

坚守与突破,临床名医工程的实践探索

上海医学院医院管理处介绍了 “临床名医培育工程。作为复旦上医培养高素质临床人才的重要平台,该项目不仅激励青年医师将临床实际问题与科研探索深度结合,还为医师们提供了系统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随后,来自直属附属医院的6临床名医培育工程代表依次分享成长感悟。

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董智慧在分享中回顾了近年来的职业成长历程。他表示,临床实践是医学发展的根基,科研创新是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而国际交流则为学科进步提供了广阔视野,复旦上医为人群服务的精神传承与中山医院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职业道路的稳步前行提供了不竭动力,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更有底气,在攻克科研难关时更有韧性。他说。

“‘名医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华山医院手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沈云东手术基础创新、标准推广与动物模型构建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自己与团队的近年工作。在他看来,名医底色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深耕医学领域的扎实底气,是让高精技术生长出人文温度的医者仁心,耐心细致的科研精神是医者的必修课,技术精进必须落脚于细节打磨,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让创新成果真正服务于临床。

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助理、主任医师施思表示,自己始终以成为优秀医生为目标,这得益于平台培养:复旦求学经历丰富了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上医底蕴让他深悟医者使命,科室先贤事迹更让他明晰一流医学院对医者的要求。在他看来,医生的成长受益于优质平台的培养,从通识教育到专业学习,再到科研与临床实践,每一步都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患者的期望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希望未来继续提升能力,为攻克胰腺外科难题、守护患者健康不断发力。

“‘不在头衔,而在患者眼中重燃的希望和脸上洋溢的笑容。妇产科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邱君君围绕宫颈癌防治展开分享,聚焦临床痛点与科研破局路径,她表示,当前宫颈癌防治面临多重挑战。为此,团队通过跨学科协作积极探索,开发人工智能诊断平台提升筛查效率,不仅提升筛查效率,更将其下沉至社区、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更广泛的筛查覆盖;针对妊娠宫颈癌,团队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保障母婴安全;建立难治性宫颈癌类器官库,为精准诊疗提供支撑。多维度推动临床难题解决的同时,团队在技术创新中融入人文关怀,共筑有温度的医学实践。

儿科医院儿外科主任医师董瑞分享了自身在医学领域的成长历程,并强调精益求精的临床态度与创新治疗理念对医学实践的重要性。他介绍,团队通过构建多维度样本库和临床数据体系,有力推动了科研成果向实际治疗方案的转化,在肝脏疾病及儿童脑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积极进展。我们将以上医名师为榜样,以提升公众健康素养为己任,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助力医学事业薪火相传。他说。

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舒易来从个人经历出发,聚焦头颈外科领域分享感悟。童年邻居的聋哑状态与实习时所见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让他坚定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勇担创新重任的信念。在导师王正敏院士及前辈的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开展先天性耳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帮助患者恢复听闻与言语能力,还牵头多国制定相关国际专家共识。医生要敢担硬担子、善搭协作连心桥,借力复旦上医协作优势破解难题,惠及更多患者。

标杆引领,多维度解码名医培育经验

今年,国家首届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名单正式揭晓,300位优秀医务工作者入选国家杰出医师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其中10位复旦上医校友入选国家杰出医师9位复旦上医校友入选国家优秀青年医师

国家杰出医师代表的发言为座谈会注入了更高更深的思考维度。

儿科医院院长、神经科主任医师王艺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她感恩时代的馈赠与复旦上医的精神传承,身为顶尖医院的医者,内心满是幸运。她认为,患者是医生的老师,正是那些疑难病例,不断推动着医者精进医术;她表示,名医的成长需要明确服务对象与自身能力边界,锤炼过硬技术,依托优质平台,建强团队力量,还要注重传播,让医学成果惠及更多人。

名医,不是名誉、光环、头衔,而是行医路上收获的患者认可。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眼科主任医师周行涛感恩学校与医院的培养。他表示,国家级平台是名医成长的重要支撑,而医生的心愿是帮助更多患者,上医为人群服务的追求,让他深刻认识到名医的真谛在于患者满意。好医生需坚守初心、技术过硬,把每一台手术都当做第一台来做,诚惶诚恐,心怀敬畏,把最好、最合适的医疗服务带给患者。他说。

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钱菊英肿瘤医院副院长、乳腺外科主任医师江一舟分别从医院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医院实践,分享名医培养经验。

钱菊英介绍,中山医院以人才强院为战略核心,通过制度保障、平台支撑与创新驱动机制落实识才用才,构建起从孵育到成熟的多层级成长通道。医院设立专项基金与培训项目,探索多学科交叉模式;临床医学院则依托重点项目,搭建数智化全周期培养体系,着力培育复合型医学人才。

江一舟将名医比作大树,需优质种子与适宜土壤。他表示,名医是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复合医者,培养名医是时代、学校与医院的共同需求,需三方协同:医院明确机制、提供平台;学科注重师承、模式创新;个人发挥能动性,借学科与医院支持,以热爱、努力、坚持攻克难题。

以仁心仁术守护生命,以担当作为诠释初心。复旦上医祝全体医务工作者节日快乐!

制图:宋楠实习编辑:黄奕宁责任编辑:边欣月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