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新鲜出炉!本年度复旦大学再创佳绩,获奖项目共计20项(获奖名单后附),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20位第一完成人中50岁及以下中青年科学家共13位,年龄最小的32岁。这其中复旦上医获奖4项,含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1项。
获奖项目介绍
一等奖
肝癌免疫微环境耐受特征和免疫治疗新策略
完成人:高强,孙云帆,樊嘉,朱小东,董良庆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基于蛋白基因组学构建肝癌的代谢/免疫/增殖精准分型系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解析肝癌抗原谱系并提出包括肿瘤-睾丸抗原和新抗原的免疫治疗策略;系统刻画原发-复发过程中的时空演化规律,揭示复发肝癌新抗原编辑和免疫检查点表达的双重免疫逃逸机制;基于基础研究提出并临床证实“PD-1单抗联合VEGF单抗”治疗方案,使中晚期肝癌患者死亡风险下降43%;将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应用于转化治疗为15.8%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带来根治性手术机会。研究成果已广泛临床应用,推动肝癌治疗迈入新阶段。
实体肿瘤超声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创新应用
完成人:徐辉雄,孙丽萍,徐栋,余松远,彭成忠,岳雯雯,张雷,王皓浩,季正标,李小龙,赵崇克,范培丽,张会丽,周泊阳,孙逸康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脉得智能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针对实体肿瘤超声精准诊疗关键共性瓶颈问题,创建并应用融合影像、定量超声造影、超声人工智能等诊疗新技术,显著提高了诊疗精准性并扩展了适应证。研发系列创新诊疗方法并开展前瞻队列研究验证,推动超声诊疗策略纳入30余部国际指南。原研系列国产设备,满足针对性临床需求,促进成果转化落地。基于创新理论发现肿瘤表观遗传标记物并用于临床。联合声动力学及基因编辑技术,建立原创新型治疗方案,高效清除原发和转移肿瘤。项目共完成超声诊疗逾100万例,诊断和疗效指标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创伤与应激调控关键技术的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
完成人:缪长虹,储以微,陈万坤,张浩,刘荣花,吴丹,钟梓文,王杨寒召,曲梦笛,曹汉忠,钟静,施雨鑫,南克,张洁,吴启超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江苏人先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针对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创伤与应激导致术后并发症、器官功能衰竭临床问题开展研究,(1)揭示脓毒症手术患者创伤应激诱发免疫稳态失衡致器官功能衰竭的机制,提出治疗新策略;(2)揭示危重肿瘤患者手术创伤应激诱发免疫异常促进术后肿瘤转移的机制,创新危重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模拟禁食方案;(3)揭示危重症患者围手术期手术创伤应激诱发顽固性慢性疼痛和焦虑抑郁机制,提出疼痛综合管理新模式。项目建立的策略已应用于全国200余家医院,治疗患者50多万例,改善了预后。
二等奖
“伶牙俐齿,一生健康”系列科普视频及衍生作品
完成人:刘月华,王艳,陈正启,徐晓明,李文井,笪东欣,曾晓莉,张颖,刘晓芬,李强
完成单位: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项目获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 项目以普及口腔科学知识、倡导科学行为、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将口腔领域科技前沿知识及团队原创研究成果,完整准确、科学直观、生动形象地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伶牙俐齿 一生健康”五部科普视频,并衍生出系列科普作品,致力于普及口腔健康知识,提升市民多项口腔健康指标。项目基于儿童口腔健康管理系列研究成果,持续科技创新,赋能科普实践。依托世界卫生组织、全国和省市级科普数育基地,全面拓展融媒体科普平台,联合诸多公众媒体科普栏目,广泛开展覆盖全国的科普品牌活动,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科普传播新格局,培养了一批国家级科普人才。
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祝贺所有获奖老师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