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校园里随时为你 “跑起来” 的守护者

作者:医学宣传部摄影:来源:保卫处、枫林校区管委会发布时间:2025-09-22

  “那时我已无法行走,两位保安同志合力用助动车将我安全送回住所,不仅协助我乘坐电梯到达5楼,还背着我走完剩余半层楼梯。”在药学院退休教授陈纪岳的感谢信末尾,他叮嘱,“请一定要向两位保安同志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


尊敬的复旦大学保卫处领导及两位保安同志:

您好!

我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写下这封信,以表达对贵处两位保安同志的深深谢意。

9月14日中午,我在前往复旦上医食堂就餐途中,经过食堂前草坪小路时不慎摔倒。危急时刻,贵处一位保安同志及时发现,立即上前将我扶起并安置到旁边的椅子上休息。待其巡查归来,见我仍无法起身,又主动上前关切询问身体状况。得知我已无法自行行走后,他迅速联系了保安队长。随后,两位保安同志合力用助动车将我安全送回住所,不仅协助我乘坐电梯到达5楼,还背着我走完剩余半层楼梯,细心将我护送进家门。临别前,他们还特意留下联系方式,叮嘱我若有任何问题可随时联系,这份细致与负责让我倍感温暖。

回家后,我立即联系女儿并拨打120前往中山医院急诊,经诊断为髋关节骨折,当天便办理住院,次日顺利完成手术。令人感动的是,在此期间,两位保安同志还特意来电询问我的病情,这份持续的关怀让我深受触动。正是因为他们及时、热心的帮助,我才能得到快速救治,有效减轻了伤痛。

两位保安同志的行为,充分展现了贵处工作人员高尚的职业素养和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复旦上医大家庭的温暖。在此,我再次向两位保安同志以及贵处领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此致

敬礼!


感谢人:陈纪岳

2025年9月17日



  时间回溯至9月14日中午。陈纪岳教授在食堂旁边的草坪小径不慎摔倒,扶着膝盖艰难挪动到长椅上休息。这一幕被游泳馆点位值班保安队员袁超精准捕捉,他迅速上前查看,见老教授迟迟无法站起,立刻用对讲机呼叫保安队长郭礼见支援。

  “老人家总说自己没事,说休息会儿就好,还不肯去医院,这哪能让人放心?”郭礼见回忆当时情景,仍有些担心。他先是仔细观察教授的神色,反复劝说教授前往医院检查,但陈纪岳教授不愿麻烦他人。考虑到教授的坚持,两人商量后决定先用助动车将老教授先送回家。抵达公寓后,郭礼见背着教授爬上半层楼梯,还特意交换了联系方式。期间,他仍不放心,接连拨打两通电话询问,直到确认老教授已被女儿送医住院,才稍稍安心,而陈纪岳教授经诊断为髋关节骨折,正是这次及时护送,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一场助动车上的温暖“护送”,让我们看见保安队员的硬核守护与柔情时刻,但对他们而言,“护送”不是例外,而是日常。在这里,91名保安队员用日均万步的巡逻、近3000个覆盖全校区的监控点位,以及十余年不变的热忱,织就了一张24小时在线的生命安全防护网。


关键时刻,他们是“最快的摆渡人”

  “学生腹痛?送!”“腿脚不便?送!”“行李太重?送!”这是所有保安队员们默认的日常响应准则,在紧急时刻,他们总能第一时间“跑起来”,成为师生最可靠的“摆渡人”。

  郭礼见的应急处置经历远不止这一次。此前,他还遇到过一名女同学在校区门口突然腹痛难忍,蹲在地上直冒冷汗。他立刻骑车载同学赶往中山医院急诊。郭礼见说,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学生肾结石发作疼得打滚,我们也是第一时间送医,这些事虽然小,但对师生来说都是急事,我们必须抓紧。

  东区保安领班张家兵时常扮演校园“物资摆渡人”角色,在楼宇间穿梭,他帮助教师同学运送各类资料和必需品,有时候一天要跑十几趟。“毕业开学季,同学们的行李又多又重,我们就找来小推车,一件一件搬到宿舍或者校门口。有时候碰到年纪大的老师,搬重物不方便,我们多跑几趟没关系。”

  图文信息楼保安队员杜文则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二字。2017年,他在帮新生搬行李时,因行李过重闪了腰,疼得直咧嘴,却还是坚持把行李送到宿舍,“新生刚来不熟悉环境,我多忍忍没关系”。一次,一位老师在雨天参加学校活动时,不慎滑倒摔伤造成腿骨折,需要坐轮椅出行。杜文主动提出每天接送,“老师的家离学校有段距离,她老公早上把她送到治道楼下,我就推着轮椅把她送到楼上的办公室,晚上再推下来,这样坚持了一个月,直到老师能慢慢走路”。


日常守护,他们是“最熟悉的校园人”

  在复旦上医,安保人员不仅是应急时刻的“摆渡人”,还是日常相处中师生最熟悉的“校园老友”。他们熟悉每一栋楼的位置、每一条路的走向,甚至能叫出许多老师和学生的名字,用细节温暖着校园的每一天。

  东区的保安队员胡加财于2009年入职,至今已在校园里工作了15年,是名副其实的“安保元老”,可能这个名字大家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老胡”“老胡大哥”很多师生眼前马上就能浮现出那个熟悉的身影了。他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上医的老师同学都很好,我喜欢帮他们的忙,愿意出力”。平日里,看到学生拉着沉重的器材,他会主动上前搭把手;老师骑的电瓶车出现故障,他会帮忙检查修理;新生报到时,看到有人东张西望找楼,他会主动上前指引,“一看就知道是新来的,像找解剖教室、科研楼的,我都能准确指给他们。”

  上个月,一个来自台湾的四口之家来复旦上医参观人体科学馆,胡加财负责指引,得知他们的女儿是高中生,且有报考复旦上医的想法,他热情介绍校园情况,还邀请他们一起吃西瓜解暑,女孩当场说,“我一定要努力考过来!”如今,女孩还和胡加财保持着联系,分享学习进度。


  逢年过节,校领导也会特意看望慰问一线保安工作队员。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曾在春节慰问时和胡加财合影,“书记说我们辛苦了,感谢我们守护校园,我心里特别暖。”

  杜文用“实在”赢得师生信任与喜爱。他常说“只要能帮,必尽力”,2017年值晚班时,有毕业生特意找他合影;他还曾婉拒三名同学的毕业请客,称“你们刚毕业挣钱不容易”。如今,杜文的手机通讯录里80%都是学生的联系方式,“有在新疆工作的学生,还会给我发微信,问我最近过得怎么样,这份牵挂比什么都珍贵”

  毕业季,杜文被学生邀去明道楼走红毯。他疑惑,“我没‘得罪’你们吧”,学生说,“杜师傅,这是光荣,想与你分享快乐”。后来,他又两次走上红毯,“我不要夸奖,只盼学生日后想起,在复旦上医‘有个保安师傅对我很好’,这就够了”。

硬核体系,他们是“最稳的安全盾”

  这份温暖守护的背后,离不开保卫处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安保公司主管张櫨日介绍,团队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快速响应”的原则,从岗位设置、巡逻机制到培训演练,形成了完善的流程,确保校园安全。

  在岗位设置上,保卫处将区域划分为东西两区,包括护理学院和放射医学研究所在内,共设置15个固定岗位,其中门岗采用“一岗多人”的配置,加强重点区域如游泳馆、图书馆等岗位人手配备。所有岗位均有对讲机,实现“实时联动”,“不管哪个岗位遇到情况,只要通过对讲机呼叫,附近的队员都能第一时间赶到支援”,张櫨日说。

  巡逻机制上,保卫处实行“固定岗+巡逻岗”结合的模式。巡逻队员规定时间内按路线巡查,路线涵盖教学楼、宿舍楼、实验室、草坪小径等所有区域,“我们有专门的巡逻路线图,每个巡逻点都要打卡,确保不遗漏任何角落”。此外,楼宇内还设有专门的巡逻队员,实验室、宿舍等区域安排专人值守,“实验室涉及贵重设备和危险物品,宿舍关系到学生安全,这些地方必须重点盯防”。

  为提升队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保卫处还建立了常态化培训机制。每周召开周例会,总结上一周的工作不足,部署本周任务;每天提前15分钟召开班前会,进行针对性培训,内容涵盖防火防爆、防汛防台、应急事件处置等;遇到双休日或新队员入职,还会开展专项培训和实操演练,“比如灭火器的使用、伤员的简单包扎、突发事件的疏散流程,我们都会反复演练,确保每个队员都能熟练掌握”,张櫨日介绍,“只有平时练得熟,关键时刻才能冲得上”。

  从护送就医到指引路线,再到与师生合影的温情瞬间,从系统化管理体系,到每个队员的默默坚守,复旦上医的91名保安队员,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件件平凡小事,守护着校园的平安与温暖。他们不是“超人”,却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刻“跑起来”,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心传递温暖,成为复旦上医校园里最温暖的“家人”。正如陈纪岳教授在感谢信中写的那样,他们的善举,“让我感受到了复旦上医大家庭的温暖”,也让我们看到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力量。

制图:实习编辑:邓云斌责任编辑:孙芯芸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