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与遗传医学系系主任杨云龙获评“复旦大学2025年钟扬式好老师”称号。带着对母校的深情和对教学的执着,杨云龙已在复旦上医的讲台上走过了八载春秋。
在学校纵深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大学分、高难度的荣誉课程之时,杨云龙与其他教师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荣誉的内涵——他们主动开新课、探新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更多挖掘潜能的机会。
“解码疾病的医学遗传学原理”是杨云龙打造的一门高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杨云龙注意到,传统的课程模式往往难以充分满足拔尖学生的学术需求。他积极响应学校改革号召,针对疾病研究中大量应用的遗传学研究方法,将授课的方式定义成:不拘泥于固定教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对疾病本质的极致追问。
“基于遗传学经典教材的授课模式很有体系,但对初学者而言略显枯燥;研修班式的专家轮番授课可以令学生了解到很多前沿知识,但难以详尽掌握;由于遗传学在疾病研究中被广泛使用,我想,如果和学生一起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疾病,在这个过程中介绍遗传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各类应用,或许更能帮助学生们理解一个细分领域。”杨云龙说。2021年2月,“解码疾病的医学遗传学原理”这门别开生面的课程应运而生。
医学研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遗传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对医学研究有更贴近实际的感性认识,在课程设计中,杨云龙串联基础与前沿的认知链条,通过“手把手的教学”,带领同学们从现象到本质地对疾病进行学习。
想学什么?你来定!
在这门别开生面的课程中,师生围坐共学共研,教与学的深度互动构筑起互为启发的成长场域。
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十本封面各异的科普书已在教室静候学生。这些由杨云龙精心挑选的书籍,覆盖不同疾病领域,但皆以新出版中文科普为主,内容通俗易懂。就算是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也能通过阅读建立起对疾病的直观认识。杨云龙鼓励学生凭兴趣或直觉认领一本书,并在后续课程中轮流进行简短导读。这些书籍作者涵盖记者、患者、科普作家等多元背景——非医疗视角的切入,为医学生打开了认知疾病的崭新窗口,更点燃了他们对后续研讨主题的思考火花。
本学期课程为学生们购买的科普书籍
许多学生在阅读中萌发了对特定疾病的探究欲。每周,由一名学生提名当期研讨主题,所有人围绕该疾病展开系统性学习:从命名渊源、历史发现、流行病学特征,到临床症状、诊疗方案,直至最新科研突破。
“课程节奏非常快,我们必须在课前吃透疾病的背景知识。”2022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姜舻航说:“我以前关注的都是疾病在专业课上的重点,在这门课程中我才发现,原来文献里对疾病的致病机制描述比教科书上详细的多。”
随着课程的深入,姜舻航每周阅读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一开始每周仅阅读一两篇文献的他,现在能轻松地阅读五至十篇文献:“我现在阅读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阅读时也会思考研究者的意图,阅读效率也有了很大进步。”
在学生埋头阅读文献时,杨云龙也同样在为课程做着准备。每周2次,每次1.5小时的课程,杨云龙往往需要4天来备课。“课程对我也是很大的挑战”,杨云龙坦言,“遗传学的老师对各类罕见病了解得算比较多,但学生提出的疾病天马行空,未必在我了解的领域,也需要我花很多时间学习。”有一次,一位有过敏性鼻炎的学生提出将这个疾病作为研究的主题,于是,杨云龙也学起了过敏性鼻炎的研究新进展。“这是一门高挑战的课程,我也得和同学们一起接受挑战。”
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杨云龙始终抱着“和学生切磋一下”的心态,也有了许多新的灵感和收获。“这是一件挺好玩的事。”在备课查阅慢性肾病资料的时候,杨云龙发现慢性肾病有一种常见并发症:肾性骨病。临床上常规治疗骨病的药物因为其肾毒性而无法用于治疗该疾病。杨云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缺乏关注的临床问题,指导课题组中的研究生撰写了一篇以“Aerobic exercise prevents renal osteodystrophy via irisin-activated osteoblasts”为题的论文,于今年发表在JCI Insight期刊上。
在课堂上学会提问!
在“解码疾病的医学遗传学原理”的课堂上,所有知识探讨都围绕“真问题”展开——患者挣扎求生的健康困境、医生面临的临床抉择、研究者攻坚的科学谜题,皆是课堂的燃料。杨云龙最深的期待,是学生们能在这场思维淬炼中学会提出直击本质的深刻之问。
“无论是研发新药还是探索疗法,核心都始于医学现实与患者需求。”杨云龙强调,“要做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医学研究,关键在于要有能够打破现状的创新思维。”杨云龙希望学生们能在课堂中感受“有深度的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
了解研究者是如何看待、思考科学问题的,是提出科学问题的基础。“读文献不是学技术说明书”,在杨云龙看来,要在读文献的过程中体会研究者在科研过程中的决策思路——为什么选这个方向?如何设计实验?遇到死胡同怎么办?“我希望能吸引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看了别人的研究后,萌生出自己也要做研究的想法。”
为了让学生们更快地融入课堂讨论,杨云龙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同一个话题发言。你一言我一语,严肃的课堂瞬间活了过来。“我们一起讨论的时候,课堂的严肃气氛一扫而空。”2021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科生董洁仪在第三轮选课中抢到了这门课,尽管是本学期课程中唯一的临床专业学生,她迅速地融入了课堂的氛围,“能在这门课上与基础医学专业的同学交流,非常开心。”
课堂高潮总是随杨云龙的“角色穿越”到来。杨云龙会在“患者”、“患者家属”、“医生”、“研究者”甚至是“审稿人”等多种身份中随时切换,前一秒还是为药费发愁的患者家属,下一秒就变成审稿人敲打论文漏洞:“只有一组对照是不是就够了?”——这些带着“硝烟味”的问题,让最内向的“i人”也忍不住加入战局。
超脱于课本和思维惯性的讨论,让学生们对教科书上的医学知识也有了批判性的思考:“发病机制的模式有哪些假说?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可能?”“这些疾病的风险因素仅仅是相关性,还是真的存在因果关系?”“作者用了这个遗传修饰动物作为模型,这是否足够模拟临床疾病?”思考、碰撞,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们互相借鉴、学习,每个人既是火把,又是彼此的火种。
“课堂一直在进行头脑风暴,需要时时保持活跃的思考,每一个人的发言都非常受到重视,所有人都非常投入。”董洁仪表示,实时搜索和AI辅助工具的运用加快了课堂讨论的节奏。“杨老师很欢迎我们利用这些工具来帮助思考。”
真听、真学、真感受!
每周聚焦一种疾病的全景式研讨,是课程的核心设计。从医学史钩沉疗法演变,到人文视角解析疾病认知差异,学生既能纵览疾病全貌,也能深挖科研切口。“尽管这门课程的名字是‘解码疾病的医学遗传学原理’,但课程中讨论的远不止遗传学知识。”董洁仪对此深有感触,疾病不仅仅是教科书或文献中的描述,而是现实场景中真实发生在患者身上的痛苦。“杨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让我意识到,慢性病对患者和家属的负担都是非常重的。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着眼于能帮助患者改善现状的问题,比如改良药物的副作用,或者找到性价比更高的治疗方案。”
课程没有考试或论文,完全按照学生的课堂参与表现进行评分。“学生们给我的反馈都非常好,但我给他们的打分并不能算高。”根据复旦大学课程修读规定,荣誉课程并不限制“A”及“A+”评分的数量(在普通课程中,此类评分获得者不能超过选课人数的30%)。杨云龙始终坚持按照客观公正的标准给学生打分:“我希望学生关注真正的成长——把课堂淬炼的思维,变成常伴未来学习与科研的习惯。”
“毫不夸张地说,‘解码疾病的医学遗传学原理’是我在本科阶段上过最好的课之一。”2020级基础医学(强基计划)本科生傅心伊已完成本科学业并入选“卓博计划”,未来将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学习,“这门课给了我巨大的进步,我学会了怎么读文献、怎么看到文献背后的故事、怎么批判性思考。在课上学到的很多东西,至今仍然非常受用。”
“这门课对我的科研项目有很大的启发与帮助。”2021级基础医学(强基计划)专业本科生章李高月在修读课程后,顺利申报了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望道项目”,“不仅是研究项目的实验设计,还有申请文书撰写的逻辑性,都从这门课程中受益良多。”“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上课模式。”受到杨云龙的影响,章李高月前往瑞典,在林雪平大学(Linköping University)交流了一个学期,“当地的课程风格和这门课非常相似,围坐切磋、思维碰撞,给了我很多收获。”
“解码疾病的医学遗传学原理”课程,没有试卷作为终点,却处处是思维碰撞的起点。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师生共同经历的,不仅是对疾病遗传密码的解读,更是一次次思维淬炼的过程。这份在追问与碰撞中磨练出的思考习惯和科学热情,将伴随师生,走向更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