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聚焦脑转移瘤临床治疗,共促前沿成果!复旦上医“枫林科技沙龙”第三期成果转化专项交流会成功举办

作者:唐东华;李静;周芷晴;唐紫君摄影:来源:医学科研处发布时间:2025-10-10

为积极探索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精准对接企业研发需求,并以市场为导向前瞻布局早期科研成果转化,2025929日下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办“枫林科技沙龙”第三期成果转化专项交流会。本期沙龙聚焦“脑转移瘤临床治疗与医药转化战略”,重点围绕迟喻丹研究员课题组的颠覆性创新成果——“Pnano纳米递送系统”的转化路径展开深度探讨。会议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科研处和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联合主办,复旦上医分子生物创新孵化中心承办,上海长三角产业赋能研究院协办。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院长王以政院士莅临会议并致辞。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友生、医学科研处副处长陈向军出席并作开场发言,来自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肿瘤医院等科研临床专家,以及翰森制药、恒瑞医药、康方生物、华润双鹤、艾力斯医药和投资机构代表等共聚一堂,就脑转移瘤领域的临床挑战、药物研发前沿及Pnano纳米递送技术的应用前景等核心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交流。

王以政院士在致辞中把本次沙龙比作一场“有组织的相亲会”,是科研方与产业投资方相互了解、双向选择的重要契机。转化工作的首要前提是确保基础研究与转化研究发现的现象必须是真实且可被重复验证的,这是投资方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其验证范围应涵盖从实验室到临床研究的全过程,研究院对此秉持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的态度。一个项目若仅在实验室层面被证实重要是远远不够的,投资方更看重其能否解决真实的临床需求,能否带来明确的社会效益,以及是否具备清晰的临床转化路径或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这是决定一个项目能否从“初步尝试”走向成功转化的关键。欢迎各方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探讨,携手推动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实现其最终价值。

临床视角:脑转移瘤治疗现状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在主题报告环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朱正飞系统梳理了脑转移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挑战。他指出,脑转移瘤发病率高、预后差,治疗需统筹局部治疗与全身药物治疗。尽管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不断进步,血脑屏障穿透性差、药物耐药等问题仍是制约疗效的关键瓶颈。朱正飞强调,未来药物研发应注重颅内与颅外疗效的协同提升,并积极探索联合治疗策略,以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为代表的协同模式展现出良好前景。

颠覆式创新成果:迟喻丹研究员课题组“Pnano纳米递送系统”解决临床递送难题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研究员迟喻丹介绍课题组自主研发的“Pnano纳米递送系统”。该系统通过静脉给药实现高效跨血脑屏障、精准靶向脑肿瘤,并具备微环境响应释放功能。Pnano递送系统在多种脑转移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靶向性与抑瘤效果,并初步探索了其在克服TKI耐药方面的潜力。团队将进一步推动该系统与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并探索与放疗的协同机制,推进研究成果落地转化,早日惠及患者。

深度对话:聚焦转化路径与产业化前景

在讨论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Pnano系统的临床定位、技术优势与可转化路径展开热烈讨论。企业代表就材料资质、动物模型稳定性、药物代谢与工艺放大等关键问题提出建议。王以政院士指出,应进一步明确该技术的临床定位与核心价值,推动其从“平台技术”向“临床产品”跨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Pnano系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建议团队进一步完善安全性评价体系、明确临床开发路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探索其在更广泛疾病领域的应用潜力。

无忧”转化解决方案深度赋能科学家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陈向军副处长表示,针对迟喻丹研究员的转化需求,医学科研处将提供一站式“无忧”转化解决方案:通过专业培训梳理商业蓝图,明晰转化路径;引进基金用于补强实验数据;借助专业机构构筑专利壁垒,全程护航研发成果,从转化源头就开始提供专业转化支持,切实保障科学家成果的转化权益。未来,医学科研处将继续以“精准匹配、深度对接”为原则,助力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联系我们

如有项目申报路演或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欢迎联系科研处成果转化团队。

部门邮箱:shmc_tto@fudan.edu.cn

咨询电话:021-54237277

联系人:唐老师/周老师/李老师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边欣月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