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上医援摩故事 | 中山医院戚少华:从援摩“最小医生”到康复医学的耕耘者

作者:黄柳莹摄影:来源:医学教工部发布时间:2025-10-10

今年是中国向摩洛哥派遣援外医疗队五十周年。半个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复旦上医人跨越山海奔赴摩洛哥,扎根当地开展医疗援助。面对语言壁垒、文化差异与当地医疗资源匮乏的多重挑战,他们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以仁心搭建沟通桥梁,以医术守护当地民众生命健康。每一位援摩医者的经历,都是中国国际医疗援助事业中平凡而闪耀的篇章。

复旦上医陆续推出援摩医疗队员专访,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讲述,回溯那些温暖而坚定的时光,感受“为人群服务 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在异国土地上绽放的动人光芒,共同见证复旦上医人在国际医疗援助事业中的担当与奉献。

本期简介

戚少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作为1991年上海援摩洛哥医疗队队员,于19913月至19933月赴摩洛哥塔扎省医院对口支援。

抉择:新婚燕尔,远赴北非

19913月,新婚燕尔的戚少华,作为中山医院选派的援摩医疗队员,踏上了远赴北非的征程。这支由复旦上医多家附属医院精锐组成的14人医疗队(12名医生+翻译+厨师)中,她是那个“最小的医生”——一名年轻的住院医师。

“非常犹豫。”戚少华坦言当时的挣扎。挑战是双重的:专业上,她虽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成绩优异,但急需的是针灸科医生,需要她快速“跨专业”;语言上,她主修英语,而摩洛哥是法语区,必须在半年脱产培训内攻克基础法语和专业法语两座大山。

Petit a petit, l'oiseau fait son nid(一点一滴,小鸟筑巢)”,这句法语老师传授的谚语成了她的精神支柱。最终,组织的信任、内心的荣耀、那份“愿意去搏一下”的热忱,以及爱人的理解支持鼓励,让她毅然前行。

19913月,中国医疗队(塔扎点)抵达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戚少华(右五)

淬炼:塔扎岁月,极限挑战

塔扎,一个被群山环抱、靠近撒哈拉沙漠的贫困山区省份,是当时援摩医疗队条件最艰苦的点之一。戚少华和队友们面临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极限考验。

物质匮乏构成了日常的底色,缺水断电如同家常便饭。12名队员挤在一幢小楼里,房间大小悬殊,为了公平,大家不得不每季度轮换一次,有时甚至要搬进“隔壁最小的一个小空间”。当地绿叶蔬菜稀缺,餐桌上常年只有土豆胡萝卜。为了改善生活,队员们自己开荒种菜、轮流帮厨。“要帮厨,要学会做饭,要做14个人的饭,还要轮着跟司机去买菜...那时候年轻不觉得苦,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非常非常艰苦。”

更大的挑战是沟通。当地通行阿拉伯语和法语,而前来求诊的病人大多来自贫困山区,既不懂官方语言,也难以清晰描述病痛。诊断和治疗常常需要依赖有限的护士和司机进行艰难的手势比划和转译。“诊断可能不是那么精准,这个是我们受到的困扰,”戚少华坦言,“上医的传统是追求精准。”然而,在每天高达200人的门诊重压下,面对那些跋涉数小时山路、饱受病痛折磨却难以准确表达的贫困患者,坚持一味追求教科书式的“绝对精准”变得不切实际。

困境催生智慧。“那个时候我觉得还是要改变一下我们的策略,” 戚少华强调。她们领悟到,在信息不完备时,给予患者及时的关怀、信任与心理慰藉,本身就是强大的“治疗”。“病人会告诉你:‘今天我走了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跑到这边,你能不能给我治疗?’ 从这个角度说,你在给病人一个治疗方案前,首先要给他情绪的抚慰,一个温暖的微笑、一次耐心的倾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理解的回握,成为超越语言的桥梁。”这种“安慰剂效应”,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焦虑,增强了治疗信心,成为艰苦岁月中珍贵的“乐”与支撑。她们被迫放下对“绝对精准”的执念,收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一医学真谛的体悟。

身处信息孤岛的精神煎熬同样刻骨铭心。1991年的塔扎,没有网络、电视、手机。与万里之外亲人的唯一纽带,是辗转近一个月才能抵达的书信。更珍贵的是由专人跋山涉水从总部带回的家人录像带。“大家就在一个地方又哭又笑去看...因为亲人在那边录了话。”每当此时,全队聚集在唯一的公共客厅观看,小小的房间交织着欢笑与泪水,成为那段岁月弥足珍贵的“精神盛宴”。“精神上,那个时候觉得还是比较富裕的。”

仁术:银针闪耀,抚慰疾苦

在缺医少药的塔扎,戚少华所在的针灸科,以其显著的镇痛效果和物理疗法的天然优势,成为深受欢迎的科室。

针对当地因饮食习惯、生育多、气候炎热及早期医疗不足导致的高发骨关节炎疼痛,考虑到气候干燥炎热且病人数量庞大,她主要采用电针、耳针、面针及拔罐等疗法,有效缓解了无数患者的痛苦。

针灸在治疗先天性或突发性耳聋失语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个突发性耳聋的小男孩,经过耳针等治疗得以恢复,在当地传为佳话。一个个康复奇迹,“中国针灸”如同“中国功夫”一样,在当地民众心中绽放出神奇光芒,成为备受尊崇的救治良方。

戚少华在日常行医中始终秉持医者初心,一边扎根基层为贫苦群众纾困解难,一边也用心对待每一位有特殊诊疗需求的患者。她和同事曾应邀为严重膝骨关节炎的省长夫人进行每周一次的家庭治疗(因当地习俗,女性不便外出就医)。经过8周精心治疗,患者的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活动能力也有了显著改善。省长设宴感谢并登报表扬,“这件事对我们的感触很大,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患者,做好医疗服务本身都是首要的;而这份认可带来的社会关注,也能让我们有机会帮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交融:以心换心,情谊深种

在伊斯兰教地区推广东方针灸,文化差异天然存在。凭借可靠的疗效和真诚的态度,中国医疗队深深融入了塔扎。

疗效是最好的语言。“他们不懂经络气血,但知道有效,像中国的功夫一样神奇。”戚少华说。当地的西医医生,多在法国受训,对针灸的止痛效果充满好奇,常邀请中国医生参加疼痛相关的学术活动,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可能。虽然因语言障碍和时间限制(长达一个月的斋月期间,白天工作节奏完全改变),系统学术培训困难,但戚少华和同事们“教会了当地护士一些止痛的穴位”,进行手把手实操指导,让针灸的种子在当地医疗体系中悄然生根。

真挚的情感在日常点滴中编织。医疗队与当地官员、医生,尤其是患者,建立了深厚情谊。受邀参加节日庆典、热闹婚礼是常事。康复的病人会亲吻医生的脸颊三下,“他们真的把你当亲人。”每逢春节或中秋,医疗队也精心装点驻地,制作月饼汤圆,邀请摩洛哥朋友共庆佳节。这些聚会成为展示文化、增进理解的窗口。“他们甚至会为我们特地去烤小乳猪(他们自己不吃猪肉),我们会尝他们的甜品,穿他们的民族服装拍照、跳舞...

医疗队驻地摩洛哥塔扎当地官员在家盛情款待医疗队员,戚少华(前排左一)

馈赠:淬火成钢,塑造一生

七百个日夜的北非淬炼,成为戚少华生命中不可复刻的精神富矿。

在物质匮乏的极限环境里,她目睹前辈们以精湛医术穿越诊疗困局,以无私奉献消融文化隔阂,更见证多学科协作在绝境中绽放的智慧光芒。这段经历如磨刀石,既拓宽了她看世界的维度,更将意志砥砺得如钢似铁。由此,她深刻触摸到上医精神的内核 —— 专业精进的执着与济世救人的无私奉献。而中山医院与祖国在后方筑起的最坚强的保障长城,更让这份精神有了最坚实的依托。

法语的纯熟掌握、北非伊斯兰文化的深度浸润,让她推开了探索多元世界的人生之窗。这为她后来的赴美访学指引了新的航向,她在上医校园从容为瑞典实习生讲授中医智慧,亲手架起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从摩洛哥的基层诊疗到欧美的不同医疗模式,她对世界医学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有了更为通透的理解。

在摩洛哥用银针缓解疼痛等功能障碍的治疗实践,也为她职业发展的跃升埋下伏笔。回国数年后,当新兴的康复医学科向她伸出橄榄枝时,她欣然接受。援摩岁月中对患者重获生活能力的深切关怀,自然指引她投身这片致力于功能重建的医学沃土——援摩时播下的种子,终在祖国的医学园地破土成林

寄语:薪火相传,从“输血”到“造血”

作为亲历者,戚少华对援外医疗事业和中摩医疗合作的未来,满怀期许。

她首先寄语即将踏上援外征程的年轻医生: 这将是人生中一次极其宝贵的机遇,务必牢牢把握。“去经历、去体验、去坚持、去热爱,你一定会得到你应该拥有的东西。”她以过来人的身份强调,高尚的医德人品、精湛的专业技术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每一位医疗队员最不可或缺的特质。

对于当前援外医疗模式正经历从“输血”到“造血”的历史性转变, 戚少华深感欣慰。着眼未来合作,她提出一项具体而前瞻的建议:在派遣包含骨科医生的医疗队时,应同步考虑配备一名康复科医生。 这位康复专家可以专注于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后续康复管理以及骨科术后的系统性康复训练,从而构建起更完整的“治疗闭环”。这一举措将有力促进当地医疗服务能力的实质性提升,真正实现从“援建”到“赋能”的跨越。

最后,她将那句曾支撑自己度过援摩初期语言难关的法语谚语,赠予正在医学道路上求索的学子:Petit a petit, l'oiseau fait son nid(一点一滴,小鸟筑巢)”。她以此勉励年轻人,医学之路固然漫长艰辛,但只要怀抱坚定信念,如小鸟筑巢般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终能一砖一瓦地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医学殿堂,抵达理想的彼岸

从援摩“最小医生”到中山医院康复医学科的专家,戚少华医生的经历,是复旦上医人勇担国家使命、践行医者仁心的生动缩影。她的故事和她手中的银针一样,穿越山海,连接起中摩人民深厚的情谊,也诠释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历久弥新。

制图:实习编辑:赵若茗责任编辑:边欣月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