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旦上医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一起看看2025年9月的科研成果吧!以下成果据学校、上海医学院官网等整理。
2025.9 科研获奖情况
“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
2025年9月,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知识产权局、市药品监管局共同举办了“春昇杯”医学创新人才大赛,复旦上医5支团队获奖。
2025.9 科研成果一览
韩清见课题组揭示TENS发挥镇痛作用的关键神经环路
2025年9月8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韩清见课题组在 《神经元》(Neuron)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经皮神经电刺激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机制(Neural basis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for neuropathic pain relief)”,系统揭示了TENS发挥镇痛作用的关键神经环路。研究团队结合免疫荧光、在体双光子成像和小鼠行为学等多种方法发现,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早期阶段应用TENS,可产生显著且持久的镇痛效果。
邵志敏/江一舟/金希团队、刘荣花团队发现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耐药新机制
2025年9月10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邵志敏、江一舟、金希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刘荣花团队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干扰素诱导的衰老 CD8+ T 细胞降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抗 PD1 免疫治疗疗效(Interferon-induced senescent CD8+ T cells reduce anti-PD1 immunotherapy efficacy in early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整合171例接受新辅助治疗TNBC患者的多模态数据,首次揭示I型干扰素诱导CD8+T细胞衰老与NAD+代谢紊乱是介导抗PD-1免疫治疗抵抗的关键机制,并发现补充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可有效逆转CD8+T细胞衰老,增强抗PD-1疗效。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translmed.adj7808
周平红/李全林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大语言和视觉模型从大规模图文结肠镜记录中知识蒸馏
2025年9月16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李全林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王烁团队、香港科技大学郭毅可团队,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在线发表题为“利用大语言和视觉模型从大规模图文结肠镜记录中知识蒸馏(Leveraging large language and vision models for knowledge extraction from large-scale image–text colonoscopy record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名为EndoKED的数据挖掘新范式,其在报告级和图像级的息肉检测以及像素级的息肉标注方面表现出色。通过EndoKED自动标注结果的预训练,息肉分割模型实现了性能和泛化能力的显著提升。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1-025-01500-x
胡璐璐、黄鑫欣团队绘制细胞表面RNA图谱
2025年9月18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胡璐璐团队与黄鑫欣团队合作在《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 & Cell)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解读哺乳动物细胞表面的RNA景观(Deciphering the RNA Landscapes on Mammalian Cell Surfaces)” ,提出一套统一的技术工具,用于在完整活细胞上对表面RNA进行全面分析、成像与定量,开发了AMOUR (in-situamplification of outer membrane surface RNA)技术,这是一种基于T7的线性扩增方法,可在不破坏质膜的前提下准确描绘表面RNA图谱。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93/procel/pwaf079
郁金泰团队与合作者进一步绘制人类遗传/健康/疾病代谢组图谱
2025年9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冯建峰、尤佳团队,进一步绘制了人类遗传、健康、疾病代谢组图谱,相关成果背靠背同一时间分别以“274,241成人的人类健康和疾病血浆代谢组图谱(Mapping the plasma metabolome to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 in 274,241 adults)”为题发表于《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和以“254,825人的血浆代谢组学遗传结构(Genetic architecture of plasma metabolome in 254,825 individuals)”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5-025-0137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2126-w
陈海泉团队提出“多发GGO的选择性根治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循证依据
2025年9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陈海泉团队牵头、国内多家医疗中心共同参与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ECTOP 1021)成果在国际肺癌研究领域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在线发表。研究首次证实:对于特定类型的肺多发性GGO患者,在“外科治愈窗口期”内实施主动监测策略安全可靠,提出了“多发GGO的选择性根治术”,为即刻手术之外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循证依据。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56086425010615
周平红/李全林团队与合作者通过时空多组学揭示NAD依赖性免疫微环境驱动早期胃癌发生
2025年9月2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李全林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左春满团队,在《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发表题为“时空多组学揭示NAD依赖性免疫微环境驱动早期胃癌发生 (Spatiotemporal multi-omics analysis uncovers NAD-dependent immunosuppressive niche triggering early gastric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成果为未来开展胃癌的精准预警、早期阻断乃至高危人群的个体化防治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390-w
黄荷凤团队发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期间空腹血糖水平降低与围产期不良结局之间的关联
2025年9月23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团队在《普洛斯医学》(PLOS Medicine)发表了题为“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较低的空腹血糖水平与不良围产结局的关系:一项中国队列研究(Association between lower fasting plasma glucose levels during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and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 A Chines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目前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诊断中,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IADPSG)推荐的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4722
杨力团队构建跨物种单细胞分辨率的多聚腺苷位点大百科全书数据库-PASSpedia
2025年9月23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杨力团队在《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PASSpedia:单细胞分辨率跨物种多聚腺苷酸化位点数据库(PASSpedia: A Polyadenylation Site Database Across Different Species at Single Cell Resolution)”的论文,报道了一个单细胞分辨率的多物种多聚腺苷酸化位点(polyadenylation sites, PAS)大百科全书数据库-PASSpedia。
论文地址:https://doi.org/10.1093/gpbjnl/qzaf089
李英霞课题组发现了具有治疗炎症相关疾病潜力的FABP4/5抑制剂
2025年9月24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英霞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贺瑶课题组合作在《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发现具有异喹诺酮骨架的强效选择性 FABP4/5 抑制剂,可作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药物(Discovery of Potent and Selective FABP4/5 Inhibitors with an Isoquinolone Scaffold as Potential Therapeutics for Inflammation-Related Disease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类含异喹啉酮骨架的新型FABP4/5双靶点抑制剂,并系统研究了其抗炎活性和作用机制。
论文地址: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medchem.5c012561/acs.jmedchem.5c01256
李聪团队构建表型程序性转换巨噬细胞重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
2025年9月26日,复旦大学药学院李聪团队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表型程序转换巨噬细胞逆转脑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Adoptive Macrophages Suppress Glioblastoma Growth by Reversing Immunosuppressive Microenvironment through Programmed Phenotype Repolarization)”的研究型论文。该工作围绕GBM免疫治疗预后差的临床挑战,提出了程序性调节过继巨噬细胞表型技术,在促进细胞肿瘤入脑归巢情况下逆转胶质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论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124725011210
杨力团队发现肿瘤高表达环形RNA-circMAN1A2(2,3,4,5)调控结直肠癌发展的分子机制
2025年9月29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杨力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ircMAN1A2(2,3,4,5)-CENPB mRNA直接相互作用调节细胞增殖和癌症进展(Direct circMAN1A2(2,3,4,5)-CENPB mRNA interaction regulates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ancer progressi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可变环化产生的环形RNA-circMAN1A2(2,3,4,5)在肿瘤样本中的高表达,并揭示其通过RNA-RNA互作参与调控结直肠癌发展的机制。
论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686-7
蒋苏课题组与合作者开发可长期检测小鼠上肢功能的亚神经分辨率无线光遗传刺激系统
2025年9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蒋苏课题组联合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张嘉漪/颜彪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种可长期检测小鼠上肢功能的亚神经分辨率无线光遗传刺激系统(A wireless optogenetic stimulation system for long-term function evaluation of mice forelimb with sub-nerve resolution)”,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本研究开发的FIMOSS系统为神经损伤或神经移位手术后的个性化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论文地址:https://journals.plos.org/plosmedici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med.1004722
投稿请联系所在院所平台、附属医院科研或宣传部门。
复旦上医官微联系电话:54237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