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9日,第二届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拔尖学生创新论坛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科研二号楼隆重举办,论坛由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秘书处主办,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承办。来自全国11所教育部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教师和学生代表11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包括开幕式、主旨报告和学生创新论坛(墙报展示和口头报告)。开幕式与主旨报告由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吕鸣芳教授主持。
开幕式

吕鸣芳代表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向与会师生表示欢迎。她表示,本次论坛是为本科生打造的交流展示平台,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本次论坛中多思考、多交流,碰撞出思想火花。

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牵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通过视频向论坛的常态化举办表示祝贺,她强调,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拔尖学生创新论坛充分表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合作为路径的拔尖医学人才培养理念。她鼓励基础医学领域师生坚守基础,勇于跨界融合,并期待基础医学教育同仁们携手营造开放、共享的育人生态,同时坚持国际视野和本土责任并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打造可持续的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路径。
主旨报告

疼痛是中国目前排名第三的健康问题,给患者个人和国家带来许多负担。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工作组组长、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王韵教授以“神经系统信号通路的研究——疼痛、神经发育与损伤修复的三十年探索”为题,分享了自己与团队过去三十多年围绕“神经系统信号转导”,从“痛及痛觉调制”到“神经发育与损伤”的研究经历与成果。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克卿书院院长汪玲教授以“从基础医学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题,从中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相关计划历史沿革、复旦目前四个融通培养模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反思等方面介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与会师生与汪教授对于专业设置区别、AI运用、本硕培养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学生创新论坛








18日下午,来自11所教育部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评委老师分为两组对31项墙报展示进行了评审。同学们在墙报前对自己的研究项目进行详细介绍,研究内容涵盖肿瘤、药理与代谢、神经科学、免疫与病原、干细胞与发育等多个前沿领域。围绕研究内容,评委老师给予了细致评审指导,参评同学也与评委老师及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互动。











19日上午,学生创新论坛口头报告环节中,11位参会单位推荐的基础医学拔尖学生自信展示科研创意与阶段性成果。从侵入式脑机接口到精准基因编辑,从放射性头痛到软骨再生,同学们分享不同领域课题,运用不同方法,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希望在自己的研究方向小小地前进一步,未来能够真正地帮助到临床患者。由11位老师与11位学生组成的评委小组对口头报告进行评分。口头报告由基础医学院院长助理徐薇主持。大会延续了首届论坛的奖项设置,颁发“未来之星”口头报告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未来之星”墙报展示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6项。汪玲与评委老师分别为获奖同学颁奖。








论坛最后,吕鸣芳在总结发言中对嘉宾、专家评审、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同学们以及基础医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与学生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感谢,并宣布第三届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拔尖学生创新论坛将在浙江大学举办。

第二届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拔尖学生创新论坛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帷幕,本次论坛象征着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协同育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将进一步推动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从复旦枫林的报告厅回到全国各地的实验室,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将继续在一次次探索中更加理解生命,在一步步实践中寻找答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人类卫生健康事业不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