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推动智能科技与医学教育、科研的深度融合,近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赋能医学教育科研行”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来自医学院各院所平台、附属医院及职能部门的30余位教师走进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兴岛基地,实地感受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与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成果,探索“工业智造+医学创新”的融合新思路。

沉浸体验“国之重器”:感受智能制造的创新脉动
活动伊始,复旦上医教师团队首先走进振华重工长兴岛岸边工厂,近距离参观了双箱梁岸桥、双小车岸桥、伸缩式桁架大梁岸桥等大型港口装卸设备的生产装配现场。巨大的钢结构、精密的焊接工艺与高效的生产流程,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中国智造”的力量与现代工业体系的复杂协同。
通过现场介绍,教师们了解到,振华重工依托自主创新,已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全面升级,在起重设备自动化、远程操控系统、AI视觉识别与故障预测维护等领域均取得突破。这些前沿技术在保障港口高效运作的同时,也为医学科研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运行及数据监测体系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新启示。

安全体验馆:科技赋能实训教育的新样板
在多功能安全体验馆,教师们参观并体验了VR安全警示教育、火灾逃生体验、3D灭火训练、VR起重吊装实操考核、动火作业实操考核等近40组高科技培训设备。
该馆集安全文化宣传、安全警示教育、安全技能培训考核于一体,是公司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重要平台。教师们对这种“科技+体验式”培训模式兴趣浓厚,认为这种借助VR等沉浸式技术提升培训效果的模式,为医学教育中的临床技能教学、应急救治训练及实验室安全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

数字化展示中心:启发“数据驱动科研”新思维
在数字化展示中心,教师们通过VR和虚拟交互系统,沉浸式体验了振华重工的全球港机装备、远洋船舶、工业园区及核心产品的三维展示。通过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和可视化技术,振华重工将庞大的工业体系以高度智能化的形式呈现,生动展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宏伟跃迁。
教师们在体验中深刻感受到数字化技术在推动工业创新中的巨大力量,联想到其在医学教育与科研中的潜力——无论是虚拟实验教学、三维病理解剖训练,还是数字孪生病房建设,皆可从工业VR的成熟模式中汲取灵感。

跨界启发:共筑“智能制造+医学创新”新生态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复旦上医教师深刻感受到中国智能制造的硬核实力与创新精神,拓宽了科技赋能医学的跨界视野。药学院仪器测试中心赵倩倩老师感慨道:“参观振华重工时,一座座巍然矗立的港机装备映入眼帘。了解到企业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80%以上,那一刻,‘国之大器’四个字变得如此具体而真切,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科技发展的强劲脉搏。作为一名工程师,这次参观让我倍感振奋,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刘江霞老师也有着深切的触动,她提到:“此次参观让我非常震撼,回去后特地了解了洋山港码头集装箱的运行,看到了小乌龟驮箱穿梭、岸桥伸缩轻移、集装箱空中换座、操纵室一气呵成的场景,感受到了‘中国智造’的魅力。”
未来,复旦上医将继续加强与先进制造企业的交流合作,探索智能制造理念与AI技术在医学教育、科研管理及健康服务中的应用。通过技术赋能教育、数据驱动科研,携手打造“智能制造+医学创新”融合生态,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推动医学科研突破、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