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荷凤院士团队在《普洛斯医学》(PLOS Medicine)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lower fasting plasma glucose levels during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and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 A Chinese cohort study”的研究成果。

目前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诊断中,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IADPSG)推荐的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该研究表明,即使空腹血糖水平低于5.1mmol/L的诊断阈值,其与不良妊娠及围产结局仍存在显著相关性。其核心临床意义在于挑战了“非黑即白”的GDM诊断范式,暴露了仅依赖固定诊断切点可能带来的“安全假象”。同时,在GDM孕妇中,血糖显著波动(如FPG<4.4 mmol/L)是比绝对高值更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该研究强调了在GDM临床诊断与管理中,需超越简单的“二分法”,转向个体化、连续性的血糖风险评估与管理,对临界但高值人群应给予同等重视,以实现更有效的围产期预防与保健。
本研究表明,即使FPG水平低于诊断阈值,其仍与不良围产期结局显著相关,且在GDM 与非GDM女性中呈现出差异化的相关模式。该研究结果提示,当前“正常/异常”的GDM二分法诊断标准存在局限性,未确诊GDM但血糖处于正常值高位的孕妇相关风险被忽视,可能缺乏有效及时的干预;而确诊GDM者因及时接受了营养运动或胰岛素的干预,发生不良结局的风险曲线反而趋于平缓。因此,临床实践中应重视细化分析OGTT具体结果,对于FPG接近阈值的非GDM人群、FPG水平偏低的GDM患者需多加关注,在孕中晚期加强血糖动态监测与连续管理,应尽量减少调整血糖过程中出现血糖的大幅波动,并警惕将血糖水平“低于诊断阈值”的“正常范围”盲目视为安全信号,以实现对于全体孕产妇更为个体化和精细化的风险评估与临床干预。
黄荷凤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与发育研究院吴琰婷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医院住院医师王璐璐、医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唐朝、医院毕业硕士研究生程梦秋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