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福建省泉州市落下帷幕。本次大赛以“博创引领四十载 智汇赋能向未来”为主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前沿、产业发展需求,经过激烈角逐,共产生63个金奖、133个银奖、198个铜奖。其中,复旦上医博士后成功斩获2项金奖、1项银奖,用实力交出亮眼答卷。

作为规模最大、层次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复旦上医参赛团队在本次大赛中的表现生动诠释了复旦上医博士后立足学术潮头、勇闯科技新路的时代风采。一起来看获奖者风采!
金奖项目介绍

迪力芯-新质生物芯片科技的引领者
项目负责人:李法君
指导老师:朱锦锋、宋元林、周建
团队成员:谢奕浓、林恩平
为破解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慢病检测流程复杂和筛查效果不佳的挑战,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博士后李法君带领团队聚焦高灵敏、低成本、便携化的三重需求进行产学研转化,成功研制微纳光学生物芯片与检测装备。
依托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联合攻关团队在超表面光学增强、微纳制造、生物功能化、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深耕与合作,团队构建了以超表面器件、微纳光学集成芯片、CMOS传感、高光谱成像系统为核心的新型一体化筛查平台。目前最高检测通量到达10000个靶点,检测精度达到皮克量级,可以将复杂实验流程集成于便携化检测终端,仅需微量样本(血清、血浆、尿液、唾液等)即可完成生物标志物的快速检测,具备操作简便、无需洗脱、检测非破坏性、成本低等显著优势,适配多种院内外检测场景。

该项目当前已经开展多中心LDT临床测试,同时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厦门第一医院、金域医学等三甲医院与中下游检测机构终端合作,已开展十余种慢性疾病样本测试,完成100余种细胞外囊泡相关蛋白指标验证,累计实现测试标的超30000个,并获得权威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性能报告。
金奖项目介绍

片仔癀拓展肝癌新应用研究
项目负责人:王世聪
团队成员:高龙辉、陈志亮、张泽修
片仔癀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肝胆类疾病,在国内外具有极高的声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王世聪,在片仔癀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团队以“夯实中医理论、深化基础研究、突破临床疗效、完善质控体系”为研究路径,以“瘀毒”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片仔癀物质基础、药效表征、人用经验、安全性评价、高质量循证医学等研究,形成一系列成果。
项目围绕中药大品种片仔癀培育,开展对重大疑难疾病肝癌的新应用拓展研究,为肝癌治疗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契合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需求,同时为现代科技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提供典范。片仔癀连续多年来位居我国中成药单品种出口创汇前列,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符号”。

银奖项目介绍

肠道微生物活体生物药LBP项目
项目负责人:陈卫杰
团队成员:郭玉姗、王梦娅
全球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数量持续增长,然而现有药物存在安全性问题与疗效局限。复旦大学智能医学研究院博士后陈卫杰依托深厚的科研积淀与产业化经验,带领团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驱动,聚焦炎症、肿瘤、神经等重大疾病领域,致力于开发安全有效的创新药物,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团队基于全球独创的Swarming(集群运动)技术,成功开发出针对克罗恩病(CD)的活体生物药LS-LBP-001。该技术通过生物物理手段有效解决益生菌肠道定植难题,临床前研究显示其能显著降低宿主氧化应激水平、恢复肠道厌氧环境并改善肠炎症状。目前该管线已完成GLP毒理试验,药品生产工艺通过cGMP标准验证并获FDA放行,即将进入临床I期研究阶段。
项目同步布局肿瘤免疫联合治疗领域,开发了LS-LBP-002管线。该产品通过微生物免疫调节机制,与PD-1抑制剂联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细胞癌,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可显著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团队还构建了智能微生物应用平台(iMAP),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临床试验入组,大幅提升研发效率。相关核心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并申请PCT国际专利,被认定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本次大赛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共设置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一带一路”)赛和揭榜领题赛等4个组别,并同步举办博士后成果展示、创业服务、人才招聘和创新创业主题交流等活动。
在博士后工作成果展示专区,复旦大学展位以“传承·创新·贡献”为主线,系统呈现了博士后制度建立40年来的发展历程与成果。展位陈列了洪志良作为中国博士后制度创建以来全国首位博士后的历史档案,展出了李政道先生为复旦博士后作的藏头诗以及众多院士专家的寄语,激励复旦博士后不断前行,勇攀学术高峰。
同时,展位还设置了互动区,展出了全柔性智能织物、功能介孔材料、生医工交互机器人等前沿科技成果,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体验。

作为我国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复旦大学现有4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1985年招收全国第一位博士后研究人员以来,累计招收博士后近万名,在站博士后2400余名。在出站博士后中,已涌现出包括两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顶尖人才和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