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张壮志等揭示Olig1/2调控大脑皮质发育与胶质瘤发生的机制

作者:脑科学研究院摄影:来源:脑科学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11-10

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张壮志青年副研究员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Olig1/2 Orchestrates Progenitor Cell Fates during Mammalian Cortical Gliogenesis and Gliomagenesis”(Olig1/2调控哺乳动物皮层胶质生成与胶质瘤发生过程中的祖细胞命运)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揭示了转录因子Olig1/2在大脑皮质发育与胶质瘤发生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基于“细胞重编程”策略抑制肿瘤生长的新思路。 

在大脑皮质发育过程中,三潜能中间前体细胞(Tri-IPCs)具有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潜力,但其命运决定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首次阐明,Olig1/2在Tri-IPCs中发挥“命运转换开关”作用:一方面激活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的生成,另一方面通过直接抑制Gsx2基因的表达,阻遏嗅球中间神经元前体细胞(OBIN-IPCs)的分化路径。 

尤为重要的是,该调控机制在胶质母细胞瘤(GBM)发生过程中同样适用。研究团队在胶质瘤小鼠模型中证实,敲除Olig1/2可有效重编程肿瘤干细胞命运,使其从产生高度增殖的OPC样肿瘤细胞,转变为生成增殖能力受限的OBIN-IPC样细胞,从而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小鼠生存期。这一发现为以Olig1/2为靶点的胶质瘤“分化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还重新探讨了H3.3G34R/V突变型儿童高级别胶质瘤的细胞起源问题。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与人脑样本分析,团队提出大脑皮质来源的Tri-IPCs可能是此类肿瘤重要的细胞起源,为深入解析其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值得关注的是,该团队近期还解析了Olig1/2在星形胶质细胞发育(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2025)及其在星形胶质细胞瘤发生(Genes,2025)中的关键作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Olig1/2在神经发育与肿瘤发生中功能的系统性研究发现。

上述研究共同构建了Olig1/2作为分子桥梁连接正常神经发育与肿瘤发生的理论框架,不仅深化了对脑内神经细胞命运调控机制的认识,也为恶性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与治疗策略。



研究由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田雨和王子午共同完成,张壮志青年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杨飞鸿、李佳霖、张雯、郑文慧、付统业,以及许哲军青年副研究员、尤燕高级工程师、李晓甦青年副研究员等团队成员同样做出重要贡献。该研究还得到杨振纲、马通、解云礼和戚大石研究员的帮助和指导(也是作者成员)。项目获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连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4753-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13930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428395/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孙芯芸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