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号

最新刊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区期刊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当期目次 2024年 19卷 1期  刊出日期 2024-02-25 上一期 |

论著

  • 生理性海盐水鼻腔冲洗对降低幼儿园中班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
  • 罗春绸 方琼 张丽芬 张淑芸 杨燕珍 林秀梅 严琳
  • 2024 Vol. 19 (1): 7-11.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1.002
  • 摘要 ( 33 ) PDF (589KB)( 41 )
  • 背景 学龄前儿童入幼儿园期间集体生活易引起较高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TIs)的发生率。 目的 探讨生理性海盐水鼻腔冲洗对预防入幼儿园健康儿童发生AURTIs的效果研究,为托幼机构做好卫生保健提供理论基础。 设计 单中心RCT。 方法 以幼儿园中班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随机抽样分组,本研究实施过程不设盲。干预组予常温下使用生理性海盐水喷雾洗鼻液及喷雾器行鼻腔护理,每日入园前和出园前各喷雾1次,持续一个学期中的在园日(96天192次)。根据2023年版《鼻腔盐水冲洗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应用专家共识》推荐的操作方法。对照组班级每天不在入园和出园时有组织地干预。幼儿园保健医生登记每天2次鼻腔冲洗记录及不良反应,中断鼻冲洗时间、首次AURTIs上报时间,鼻部症状开始时间、缓解时间和消失时间,退出研究时间。数据剔除标准:CRF表中记录干预组中断鼻腔冲洗时间≥1周(包含周六和周日)的儿童;请假天数超过研究期间应上学天数的20%以上(≥19 d)的儿童;入组后中途退出(如转学等)的儿童;CRF表记录的研究期间有病历为依据的因非AURTIs疾病使用抗生素、抗病毒或抗支原体感染药物的儿童;CRF表中记录的首次发生AURTI或鼻部症状未在24 h内上报幼儿园的儿童。 主要结局指标 AURTIs发生率(入组48 h后首次发生AURTI人数/入组人数)。 结果 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幼儿园中班儿童234名进入本文分析,干预组120名,对照组114名,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体重和实际在园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较对照组儿童在研究期间AURTIs发生率[55(45.8%) vs 81(71.0%)]和AURTIs平均次数[(0.7±1.0) vs (1.4±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男童女童、对照组男童女童AURTI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较对照组男童和女童AURTIs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较对照组儿童首次出现鼻部症状的缓解时间[(2.3±1.0)d vs (2.8±0.9)d ]和消失时间[(5.4±1.1)d vs (5.8±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3例发生轻微鼻出血,因儿童能耐受,故继续鼻腔冲洗干预,均未发生鼻部刺激感和耳痛等不良反应。 结论 生理性海盐水鼻腔喷雾冲洗护理可降低入幼儿园健康儿童AURTIs发生率及发生次数,同时可有效缓解AURTIs鼻部症状,缩短症状存在时间,临床操作简单方便,不良反应少。
  • 基于病毒组学的川崎病潜在病毒感染特征分析
  • 林沙 刘晓亮 华益民 范振鑫 吴刚 李一飞
  • 2024 Vol. 19 (1): 12-18.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1.003
  • 摘要 ( 24 ) PDF (2017KB)( 37 )
  • 背景 目前虽然有许多研究从流行病学、遗传学、感染、免疫、炎症等方面探讨川崎病(KD)病因,但仍无定论。 目的 通过对KD患儿血液的微生物组学和病毒组学的测序分析,尝试从微生物学和病毒学角度分析KD可能的病因,揭示KD患儿体内微生物和病毒的组成及相对丰度,并寻找KD的潜在致病病毒。 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 采集KD和健康儿童血液标本,行病毒样颗粒的纯化、提取和测序,并对宏基因组测序和原始数据质量控制,通过MEGAHIT软件实现宏基因组的组装,运用kraken2进行物种注释,获得样本的物种在各个分类层级(门、目、科、属、种)的相对丰度,利用在线工具Wekemo Bioincloud将分类群丰度按相对丰度标准化,并将前20个分类群进行展示,利用线性判别分析进行比较,以线性回归分析(LDA)>2为标准筛选组间在丰度上有显著差异的物种。 主要结局指标 物种在门、目、科、属、种的相对丰度。 结果 在微生物组学层面,KD组与对照组极为相似,只有科萨病毒门和芽孢杆菌Y1的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异性病毒组学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门级:KD组与对照组相比,Uroviricota、核质病毒门和杆状病毒门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属水平:Orthohepadnavirus、Pegunavirus、Montyvirus、正内罗病毒属、Toursvirus等多个属的相对丰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种水平:KD组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丙酸杆菌病毒(PHL112N00, ATCC29399BT,Pirate和P105)、Diadromus pulchellus toursvirus(DpTV-1)等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本研究筛选出了几种候选的KD致病性病毒,如WHV、Orthonairovirus和DpTV-1;推测这些病毒可能通过破坏免疫系统导致KD患儿出现急性发热或肝损伤,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
  • 长期机械通气患儿的死亡影响因素分析
  • 刘艳玲 陈若男 党红星 许峰
  • 2024 Vol. 19 (1): 19-23.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1.004
  • 摘要 ( 20 ) PDF (469KB)( 21 )
  • 背景 近年来PICU接受长期机械通气(PMV)的患儿数量迅速增长,但影响PMV患儿死亡的因素尚不清楚。 目的 分析PICU接受PMV患儿死亡的影响因素。 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 方法 纳入2020年10月1日至 2021 年6月30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中有创机械通气持续时间≥14 d且每天通气时间≥6 h的连续病例,以出院后1个月生存和死亡为结局,从病例中截取入PICU时、在PICU治疗和出院时的信息,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死亡的因素。 主要结局指标 影响PMV患儿死亡的因素。 结果 研究期间PICU共收治1 815例患儿,机械通气1 144例,符合本文纳入标准的PMV患儿 127例,出院后1个月随访时存活组99例、死亡组28例(22.0%)。选择了入PICU时信息、PICU治疗信息和出院信息中的10项变量构建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出院后1个月时死亡风险:病程中的PELOD2评分≥4分是<4分的2.9倍(HR=2.893,95%CI:1.182~7.079),输血治疗是不输血治疗的2.8倍(HR=2.766,95%CI:1.012~7.558),血液净化治疗是未行血液净化治疗的3倍(HR=2.978,95%CI:1.108~8.006),机械通气时间≥30 d是<30 d的3.1倍(HR=3062,95%CI:1.282~7.312),总住院时间≥35 d较<35 d出院后1个月时的死亡风险降低了89%(HR=0.112,95%CI:0037~7.312)。 结论 PICU接受PMV患儿出院后1个月的病死率为22%,病程中的PELOD2评分≥4分、输血治疗、血液净化治疗、机械通气时间≥30 d可使出院后1个月时的死亡风险升高2倍左右,总住院时间≥35 d可降低出院后1个月时的死亡风险。
  •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成熟度偏移量预测公式的建立
  • 潘其乐 尹晓峰 朱镕鑫 蔡广
  • 2024 Vol. 19 (1): 24-30.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1.005
  • 摘要 ( 20 ) PDF (2193KB)( 24 )
  • 背景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趋势被认为是“生活状况的生物标准”,体现基因轨迹、以营养和疾病为核心的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经济情况等的综合效应。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纵向研究,构建非侵入性的成熟度偏移量预测公式,评估个体生理成熟度水平。 设计 混合纵向研究 方法 “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追踪研究”队列的2015-2021年数据中,挑选出有四次及以上监测记录、能准确计算生长突增高峰年龄(aPHV)的儿童青少年,采用lasso方法进行成熟度偏移量的预测。补充2022-2023年数据后,基于相同的筛选依据挑选儿童青少年,对所得的预测公式进行验证。所有的统计在R语言和GraphPad软件中进行。 主要结局指标 成熟度偏移量公式。 结果 男儿童青少年=-15.553+0.705×年龄+0.067×坐高+0.063×BMI,SEE为0.625;女儿童青少年=-14.240+0.668×年龄+0.084×坐高+0.002×克托莱指数,SEE为0.542;更适用于目前上海市的儿童青少年群体。 结论 现阶段的儿童青少年仍保持青春突增期提前的生长长期趋势特征,要抓住这仍较旺的势头,充分发挥生长潜力,促进群体的健康发展。采用适用于当前人群的成熟度偏移量预测公式,进行个体生理成熟度的评价,以实现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公平竞争和体育人才的早期初筛,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和能力水平的长期发展。
  • 基于多中心队列数据的机器学习预测重症感染患儿死亡风险和筛选临床特征的研究
  • 朱雪梅 章莹莹 陆国平 叶琪 陈申成 阮彤 郑英杰
  • 2024 Vol. 19 (1): 31-35.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1.006
  • 摘要 ( 23 ) PDF (539KB)( 16 )
  • 背景 科学、有效地预测重症感染患儿死亡关联因素对降低儿童病死率意义重大。既往重症患儿的病情与死亡关系多采用评分预测(如PCIS等),准确度欠佳。 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联合特征筛选的方法,挖掘对重症感染患儿死亡风险具有早期预警作用的敏感指标。 设计 队列研究。 方法 基于全国2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54家PICU的儿童多中心感染性疾病协作网数据库,纳入年龄>28天至18岁、确诊感染和至少有1个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的患儿,统计122项临床特征信息,以出PICU时死亡/恶化或治愈/好转为结局,通过机器学习构建逻辑回归模型(LR)、随机森林模型(RF)、极端梯度提升树(XGB)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筛选重要的临床特征建立重症感染患儿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主要结局指标 模型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和模型筛选临床特征性能的优劣。 结果 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协作网数据库中入PICU时确诊重症感染且入PICU时、入PICU 24 h时和出PICU时临床特征记录均完整的(病例1 738例,经过数据预处理包括异常值处理、缺失值填充、强制值区间范围检验、归一化处理)1 738条信息进入机器学习构建模型。存活或好转患儿1 396例,死亡或恶化患儿342例(19.6%)。队列数据按4∶1分为训练集(1 390条)和验证集(348条),训练集中存活或好转1 116条,死亡或恶化274条;验证集中存活或好转280条,死亡或恶化68条。在训练集中,共输入模型122个临床特征,经过机器模型学习以及特征筛选后,在50轮的5折分层交叉验证下,验证集LR、RF和XGB的AUROC为0.74~0.78。LR、RF和XGB选择重要性大于均值的临床特征构建最优临床特征,尚无比较好的衡量BP特征重要性的方法,LR模型较RF和XGB构建的最优临床特征较为接近临床预期。 结论 机器学习预测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死亡/恶化结局表现一般,预测模型筛选的临床特征与临床预期尚有距离。
  • 儿童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综合征临床和病理特征回顾性队列研究
  • 徐可 任雅丽 王芳 姚勇 肖慧捷 钟旭辉 刘晓宇 苏白鸽 张宏文 王素霞 丁洁 管娜
  • 2024 Vol. 19 (1): 36-42.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1.007
  • 摘要 ( 20 ) PDF (623KB)( 18 )
  • 背景 国外研究报道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葡萄膜炎(TINU)综合征在儿童急性间质性肾炎(AIN)中的占比较高,但部分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目前我国关于TINU综合征在AIN患儿中的占比及其预后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AIN患儿中TINU综合征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方法 纳入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病理证实的AIN患儿,根据末次随访时的最终诊断分为TINU组和非TINU组。截取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既往史、前驱感染史、用药史,起病和复诊时临床表现、眼科会诊结果,首次就诊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肾活检病理资料,治疗和随访情况。 主要结局指标 TINU综合征患儿的肾脏和眼部表现,治疗和预后。 结果 共21例AIN患儿纳入本研究,占同期肾活检患儿的1.6%。TINU组10例(48%),非TINU组11例(干燥综合征2例,药物相关和结节病各1例,病因不详7例)。TINU患儿中5例在肾活检前或同时、5例在肾活检后1~12个月诊断葡萄膜炎,均为双眼受累,前葡萄膜炎4例,全葡萄膜炎6例;非TINU组中的1例结节病患儿在病初诊断为葡萄膜炎。10例TINU患儿中,男、女各5例,起病年龄8~15岁,3例有前驱感染史,4例有药物治疗史,就诊时均有纳差\体重下降,发热4例,关节痛2例,眼部结膜充血、疼痛、流泪2例;有泡沫尿4例,尿量增多/新发夜尿6例,血压升高2例。经过全身和眼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后,10例TINU组患儿肾脏表现均改善或消失,6例葡萄膜炎好转,未好转的1例予糖皮质激素点眼、3例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时间为11(4, 21)个月,2例在泼尼松停用或减量时出现AIN症状反复,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2例出现眼部并发症(1例双眼继发性青光眼伴双侧视野缺损、1例白内障),3例仍有葡萄膜炎。TINU与非TINU所致的AIN患儿比较,人口学资料、发病年龄、前驱感染史、用药史、首诊时有眼部症状的患儿比例、其他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肾脏病理表现、肾脏复发比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除眼部病变外,TINU综合征与其他病因所致AIN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改变均类似;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隐匿,可晚于肾脏症状出现,对AIN患儿应重视眼科病史收集、眼科检查和随诊,以免漏诊TINU综合征。
  • 免疫缺陷病相关疫苗衍生性脊髓灰质炎4例病例系列报告
  • 张海 王文婕 孟新 王晓川
  • 2024 Vol. 19 (1): 43-46.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1.008
  • 摘要 ( 18 ) PDF (395KB)( 13 )
  • 背景 目前在我国关于免疫缺陷病相关疫苗衍生性脊髓灰质炎(iVAPP)的病例报道少见。 目的 总结iVAPP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及转归。 设计 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 纳入2018年5月至202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住院的iVAPP患儿,截取患儿的人口学资料、接种脊髓灰质炎病毒(PV)疫苗的相关情况、临床表现、发病时免疫相关指标、病原学检测结果、治疗、转归和肌力恢复情况。 主要结局指标 临床表现和免疫相关指标。 结果 4例iVAPP患儿均为男孩,发病年龄为7~12月龄,处于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OPV)4~7个月后;首剂均在3月龄接种OPV,例1、2、4分别接种OPV 1、2、3剂,例3接种OPV 2剂、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1剂。2例为联合免疫缺陷病相关疫苗衍生性脊髓灰质炎(CID-VAPP),因“肺部感染、腋下淋巴结破溃”入院,T、B细胞数量均严重降低,呈现多部位肢体瘫痪,存在多侧肢体的肌力减退,积极治疗后未发生缓解;感染累及部位多,感染病原种类多,均发生卡介苗相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重症肺炎,在1周岁内因严重感染死亡。2例为原发性抗体缺陷病(PAD)-VAPP,因“肢体活动障碍”入院,仅B细胞数量降低和抗体分泌障碍,肢体瘫痪症状可累及一侧或双侧,经治疗后肌力可恢复正常,且感染症状轻,预后良好。 结论 CID和PAD患儿口服OPV均有可能导致iVAPP,患儿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
  • 不同性别脑性瘫痪患儿临床特征的病例系列报告
  • 牛国辉 张萌萌 崔博 朱登纳 李林琛 夏冰 李停停 谢加阳
  • 2024 Vol. 19 (1): 47-51.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1.009
  • 摘要 ( 13 ) PDF (394KB)( 10 )
  • 背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临床表现多样,国内大样本数据分析不同性别脑瘫患儿特征的研究不多。 目的:探究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的一般资料、围生期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 主要结局指标:脑瘫患儿临床特征的性别差异。 结果:共纳入486例脑瘫患儿,其中男323例,女163例。脑瘫男性患儿中剖宫产、早产儿、巨大儿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女性患儿,而正常出生体重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患儿,脑瘫男性患儿中春季出生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患儿,冬季出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瘫男性患儿在妊娠并发症、窒息、脑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低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多组间比较中Ⅳ、Ⅴ级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在脑瘫患儿头颅MR分类系统多组间比较中白质异常的比例脑瘫男性患儿明显高于女性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脑瘫患儿的部分临床特征存在性别差异,脑瘫患儿中以男性为主且严重程度较女性重。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维持治疗期间6-巯基嘌呤 使用剂量与TPMT和NUDT15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 吴新蕊 刘玉峰 李白 刘莹 刘姗姗
  • 2024 Vol. 19 (1): 52-56.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1.010
  • 摘要 ( 14 ) PDF (487KB)( 14 )
  • 背景:6-巯基嘌呤(6-M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维持治疗最主要的药物之一,代谢酶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的骨髓抑制程度有关。 目的:探讨AL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6-MP使用剂量与TPMT和NUDT15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ALL、经前期化疗骨髓达完全缓解、进入维持治疗阶段且口服6-MP治疗的患儿。口服6-MP前患儿行TPMT和NUDT15基因型检测,分析TPMT、NUDT15不同基因型患儿应用6-MP治疗的使用剂量和骨髓抑制情况。 主要结局指标:6-MP使用剂量。 结果:61例维持治疗的ALL患儿纳入本文分析。纳入TPMT基因多态性统计分析的ALL患儿48例(除外NUDT15基因突变13例),野生型45例,突变型3例;纳入NUDT15基因多态性统计分析的ALL患儿58例(除外TPMT基因突变3例),CC型45例,CT型9例,TT型4例。在6-MP维持治疗阶段,TPMT和NUDT15不同基因型患儿的WBC、Hb、PLT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儿用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包括TPMT野生型15例,突变型3例;NUDT15基因CC型15例,CT型5例,TT型4例;TPMT和NUDT15不同基因型患儿骨髓抑制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MT和NUDT15不同基因型患儿6-MP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PMT野生型和突变型ALL患儿维持治疗期6-MP使用剂量分别为(40.81±6.02)和(16.25±4.42)mg·m-2·d-1;NUDT15基因CC型、CT型和TT型6-MP使用剂量分别为(40.81±6.02)、(34.28±4.53)和(10.00±1.28)mg·m-2·d-1。 结论:TPMT和NUDT15突变型患儿的骨髓抑制程度均较野生型严重。ALL患儿维持治疗期间6-MP使用剂量与TPMT和NUDT15基因多态性相关。
  • PTEN基因致病性突变患儿51例病例系列报告
  • 乔梦媛 吴冰冰 徐秀 李慧萍 王素娟 杨琳 周文浩 王慧君
  • 2024 Vol. 19 (1): 57-61. DOI:10.3969/j.issn.1673-5501.2024.01.011
  • 摘要 ( 15 ) PDF (751KB)( 10 )
  • 背景:PTEN基因突变可引起多种综合征表型,目前在成人中的表型谱研究较多,在儿童中相关研究较少。 目的:总结PTEN基因突变患儿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及二者的相关性。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医学中心经高通量测序发现有PTEN基因突变,且致病性评级为致病/可能致病的患儿,采集其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与PTEN基因突变的关联。 结果:纳入51例确诊为PTEN基因致病性突变的患儿,男33例,基因检测时中位年龄为2岁(1天至13岁),中位随访年龄为5.2(3.6,6.5)岁,主诉以“发育落后”或“沟通障碍”为主(24例,47.0%)。共检出PTEN基因的41个致病/可疑致病突变,包括错义突变28个(68.3%),无义突变5个,移码突变4个,经典剪切位点突变3个,起始密码子突变1个;位于磷酸酶结构域28个(68.3%),位于C2结构域11个(24.4%),位于PIP2结合模体(PBD)和C-tail(C端尾)结构域各1个。c.388C>T(p.R130X)(5例)和c.302T>C(p.I101T)(3例)为热点突变位点。12个突变位点未见报道。22例患儿验证了突变来源,17例(77.3%)为新发突变。48例(94.1%)有巨头畸形。 42例(82.3%)诊断为神经发育障碍,其中语言发育迟缓36例(70%),大运动发育迟缓25例(49.0%),精细运动迟缓2例,平衡能力差3例,ASD 14例(27.4%),智力障碍13例(25.5%),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学习困难各1例,3例(5.8%)有癫发作。11例(21.6%)发现肿瘤性疾病,发现时中位年龄为4.0(1.0~5.0)岁。8例(15.7%)有皮肤表现,包括阴茎雀斑、牛奶咖啡斑、黑痣、毛囊角化等。39例行头颅MR,35例(89.7%)发现异常,主要表现为脑血管周围间隙增宽(18例)、脑白质异常(6例)和脑室扩大(4例)。临床表型与PTEN基因的突变类型、突变位点的结构域分布均无明显关联。 结论:PTEN基因突变患儿以巨头畸形伴神经发育障碍(如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和ASD)为主要表现,可有肿瘤发生、皮肤学表现、头颅MR异常等。

病案报告

全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