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自尹院士医学发展基金捐赠签约仪式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泉图书馆6楼举行。沈院士夫人赵馨荷老师、女儿沈蔚、女婿史红根,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许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包涵、副部长于专宗,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应峻,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章晓野等出席签约仪式。
此次,赵馨荷老师向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0万人民币,设立“沈自尹院士医学发展基金”,重点扶持优秀医科学生,尤其是贫困生,鼓励他们认真钻研,持续积累,多做出有社会价值的成果,争做有温度的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基金为留本,每年收益的85%用于发放“沈自尹院士医学励学金”,另外15%将用于支持医科图书馆“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的运行及开展活动。
沈自尹(1928—2019),中西医结合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奖人,是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开拓者和领航人。
沈自尹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到华山医院内科工作,后接受组织安排,从西医转攻中医,师从中医姜春华教授,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和临诊。于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他与中医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缘分。
1960年,他从肾的研究中总结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一富有辩证思想的论点,以此作为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结合的突破口。70年代初,根据大量的临床实例和科学实验,沈自尹院士首先提出中西医结合的途径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而改变了中西医药简单相加的局面,之后又提出“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对中医辨证向科学化、客观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是中西医结合学发展的奠基人。
一、践行“为人群服务”初心
在现场,赵馨荷老师深情回顾了沈院士这一生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与务实低调的处事作风。沈院士最初服从组织安排从西医转攻中医时,在全国还没有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先例,“第一个吃螃蟹”的他难免成为周围人议论的对象,有时还会听到“西医郎中”这样的挖苦话。但沈院士无惧周遭的非议,决定学好中医。沈院士在行医过程中博采众长,触类旁通,整理出诸多中医治病的原则;还从对肾病的研究中总结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一富有辩证思想的论点,以此作为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结合的突破口,并通过一步步的深入思考与扎实实验,最终成为中西医结合学发展的奠基人。
“捐赠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一路走来,赵馨荷老师都是沈院士学术著作的第一读者,见证着他在医学上的不断精进,也陪伴着他经历甜酸苦辣。而关于捐赠事宜,沈院士生前就曾与夫人进行过讨论。沈院士过世后,赵馨荷老师决定完成丈夫的遗愿。本着把沈院士求真探索、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传承下去、并致力于提高边远地区人民医疗水平的初衷,赵馨荷老师决定以捐赠设立发展基金的方式,尽自己所能进一步推动沈院士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医学事业,薪火相传,让下一代医学人学习前辈们对科学的认真态度,为祖国医学事业的进步继续奋斗。
二、史料无声,大爱绵长
沈院士的女儿沈蔚女士介绍了建立“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背后的故事。在沈院士过世后,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应峻通过华山医院找到了沈院士家属,并且邀请他们参观医科馆,希望家属能捐赠一些有故事、有情怀、有意义的史料。在看到了图书馆所展示的上医院士奋斗事迹后,沈蔚女士认真整理了父亲的遗物,包括奖状证书86件,著作及藏书208本,期刊杂志418册,照片116张,手稿史料实物102件,音频资料4份。
面对这些价值颇丰的珍贵素材,图书馆汇报学校后提议建立“沈自尹中西医结合展厅”,以便更生动地展示沈自尹院士的生平,传递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衣钵传承的医者风范。赵馨荷老师还特意捐赠程十发、赵朴初书画共两幅。据悉,这两幅书画的创作者本人或其家属均曾是沈院士的患者,他们用赠送书画的形式表达对沈院士精湛医术与妙手仁心的敬意。
史料无声,大爱绵长。通过这些展品,沈院士的家属希望后辈们可以得到教育和启发,了解科学家前辈们一步步克服困难、不断努力得到丰硕成果的奋斗史,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三、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
应馆长是此次捐赠的牵头人之一,她由衷敬佩沈院士在医学领域取得的瞩目成就,更感动于沈院士及家人在生活中自始至终坚持的简朴作风。应馆长还特别提到这500万捐赠款项是赵馨荷老师出售房产所得。
据了解,沈院士家属多次来学校沟通捐赠事宜时都坚持乘坐公交车;在捐赠过程中,赵馨荷老师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只是重申着“助人”的朴实初心,希望能把沈院士的精神传承下去,因为这是对沈院士最好的纪念。这种朴素而动人的精神,无疑是对年轻一辈最好的言传身教,指引着后辈医学生们为祖国医学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将基金用对用好,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包涵表示一定要把奖学金、励学金的用法设计好,真正资助到品学兼优、生活有困难的医学生,帮助他们在医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体现沈院士以及复旦上医精神的传承。
此外,她也希望得到基金资助的学生能从沈院士“服从组织安排、从西医转攻中医”的事迹中得到启发,为医学事业忘我奋斗,并把沈院士的精神通过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传递给周围人。包涵老师更期待今后这些学生学有所成时,能提及自己曾受惠于沈院士医学发展基金,并能将同样的善意传递给后辈们,这就是对捐赠人最大的感恩。
五、前辈引领,作用显著
据悉,目前在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已有三个以院士名字命名或院士牵头的医学基金,分别是: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闻玉梅院士牵头的“一健康基金”、沈自尹院士医学发展基金。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许征表示:以院士或知名教授命名和牵头的项目优势明显,一是执行基础好,有相对稳定的执行团队和依托单位。二是院士基金因为院士的影响力更大更直接,是公益育人的重点项目;三是基础厚实,可持续性高,院士、院士家属、相关学科的教授、学生、合作单位等与项目联结紧密度高,有利于支持学科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学校还有些项目是一些院士匿名捐赠的,如梦想基金等。这些基金起到的示范引领作用,会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复旦学子努力学习,实现报国之志。期待未来能诞生更多以院士或知名教授命名、牵头的基金。
对此,基金会将积极调研国内外高校以知名教授命名的项目,协同多方力量,发挥公益育人的作用,为落实学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