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来”的日子,复旦上医学子在做什么?
上网课、搞科研、做科普、运动健身……疫情防控期间,复旦上医全力做好线上教学、后勤保障,不少医学生们也充分利用好“静下来”的时间,修炼“内功”、坚持求索、不辍钻研,防疫学习两不误。
现在的“静下来”,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动起来”。官微将陆续推送医学生们在疫情封控期间的经历,让我们共享彼此的故事,体验各自的成长。
“上海这轮疫情,让我第一次觉得我的研究方向与自己是如此之近。”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陈志元感叹。陈志元师从余宏杰教授,主要从事新再发传染病的研究。如今被隔离在寝室的他,正在线跟随余宏杰课题组,共同分析本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科学防控作出学科的贡献。
进入封闭管理前的几个月,陈志元的主要研究对象还不是新冠病毒。“本着为抗疫贡献公卫人的专业力量的想法,我们课题组从2020年初就投入到新冠相关的科研攻关,取得了不少成果。我们做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虽然病毒的种类不同,但研究方法是相通的,可以互相转换。因此,在课题组的号召下,我也在4月中旬暂时转投到对新冠病毒的研究中。”
疫情前期,陈志元每天都会参加课题组召开的线上会议,参与讨论相关情况。如今,从早上8:30起床到晚上12:00入睡之间,他几乎100%都在进行疫情相关的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和在线讨论。“我们课题组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因此,我每天都会和师兄师姐们在线讨论各种问题,有一天开的线上会议甚至超过10次。”他说。而在每隔两天定期举行的疫情学术组会上,陈志元会与导师和同门们一起讨论研究进展。他也会和课题组一起,与其他校外的科研团队合作,不定期参与会议讨论。
而这并不是陈志元第一次参与新冠病毒相关研究了。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即将迈入研究生生涯的陈志元就跟随课题组开始从事新冠肺炎病毒的相关研究,在导师和相关专家的指导下,他估计了全球新冠病毒的血清阳性率水平(Lancet Global Health, 2021)。新冠病毒变异株出现后,他研究了疫苗接种者和既往自然感染者的血清对不同新冠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21)。随后,鉴于全球基因监测网络对识别新型变异株的重要性,他分析了全球新冠基因监测网络的异质性和基因数据的共享程度(Nature Genetics, 2022)。全球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后,他又对新冠疫苗接种的全球多样性展开研究(BMC Medicine, 2022)。
陈志元与科研结缘是在本科二年级,那时候的他还在环境卫生领域探索。直到大四接触到流行病学相关课程,他突然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我想做流行病学的研究,我原来的导师也很支持我。”进入余宏杰教授课题组后,陈志元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下,最终选择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着手基因流行病学的方法学习,“这个领域很新鲜,我也很感兴趣。”即将转博的他坦言,希望在博士阶段利用新兴技术做一些相关研究,为国家的公共卫生领域作出自己的点滴贡献。
如今的陈志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扑在科研工作上。“上课也是对科研能力的一种训练”,他在研一选课时便会“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等特异性地选择一些课程”。陈志元表示,“我很享受做科研的过程,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当然,科研确实是个很苦的过程,但每当看到论文得以发表、成果能对国家公共卫生建设有所助力,让我有动力继续在科研道路上深耕。”另一方面,“我的导师、小导师、师兄师姐营造了很好的课题组氛围,(疫情前)我们会一起运动、一起聚餐、一起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消解所谓科研带来的苦。”
“封闭管理和平时还是有区别的,早期我也有些不适应,但现在已经逐步调节过来了,能够静下心来做科研。”对于可能出现的短暂情绪波动,陈志元建议同学们学会采取一些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可以在寝室健身,也可以和亲朋好友打电话,和外界交流沟通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病日新兮医日进,我们要勇于迎接这个挑战。”陈志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