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仪式留念合影
10月19日上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福庆广场上,随着一捧来自重庆歌乐山的泥土汇入上医的土地,抗战时期上医重庆歌乐山办学纪念校门正式落成揭牌。作为在复旦上医创建95周年之际亮相的又一校园文化地标,这座木结构老校门按照1941至1946年间上医在重庆歌乐山上办学的校舍大门复原建造,承载着老一辈上医人开拓进取、爱国奉献的精神,也象征上医与重医两校之间深厚血脉联系。
抗战时期上医重庆歌乐山办学纪念校门落成揭牌
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原上海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彭裕文,上医校友会会长、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原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原上海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上医校友会药学分会会长熊仿杰,复旦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王小林,原医学院党委书记程刚,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张志勇,颜福庆老校长之孙、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颜志渊,医学院各部处、院所负责人,学生代表等出席揭牌仪式,袁正宏主持仪式。
各级代表出席揭牌仪式
歌乐山泥土汇入上医土地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金力在致辞中指出,上医师生和校友始终牵挂着歌乐山,上医也始终与重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抗战迁渝和西迁援建重医的故事已经成为上医人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今天举行的老校门揭牌仪式,旨在让上医师生铭记前辈创业之艰辛,感悟上医先贤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爱,弘扬“抗战精神”和“西迁精神”。金力强调,上医人要秉承创校先贤的理想,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有理想、有学识、有大爱的卓越医学人才;要弘扬上医“正谊明道”的院训和“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积极投身人民卫生健康事业。
金力校长致辞
黄爱龙在致辞中指出,在复旦上医创建95周年之际,上医重庆歌乐山办学纪念校门落成揭幕,既是不忘峥嵘岁月、坚守初心使命的精神传承,更是踔厉奋发向未来的宣誓。重医特意带来了从歌乐山龙洞湾上医办学旧址采集的泥土,这捧泥土将和这座纪念校门一起,见证复旦上医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辉煌篇章。重医衷心希望与复旦上医继续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传承弘扬西迁精神,携手推动新时代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黄爱龙校长致辞
袁正宏书记主持活动
随后,金力、袁正宏、黄爱龙、彭裕文、桂永浩、颜志渊共同为老校门揭牌。来自歌乐山的泥土跨越山河,汇入上医的土地,见证上医重医情谊绵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上医办学旧址采集的泥土
在场嘉宾进行培土
老校门见证烽火岁月 上医重医血脉相连
在福庆广场如茵绿草和清水红墙的映衬下,这座斗拱青瓦的木结构老校门显得古朴庄重。老校门正面门头牌匾镌刻着“国立上海医学院”字样,背面门头牌匾镌刻着“正谊明道”的上医院训。“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醒目地镶嵌背后红墙上,上医院歌的曲谱和歌词在左侧黑色大理石墙上熠熠生辉。老校门门头中心与校园内另一文化地标东一号楼中轴重合,体现出庄重感与仪式感。穿过老校门,背后是一行石阶,拾级而上,仿佛回到当年重庆歌乐山上。
复建的抗战时期上医重庆歌乐山校门
据上医院庆办副主任季一宁介绍,早在两年前,袁正宏书记就有设想推动老校门的复建工作。当他向一位爱心人士陆中山先生介绍上医重庆办学历史时,陆先生听后极为感动,当即表示捐赠善款。复建过程中,为最大程度贴合历史原貌,工作组前期查阅大量史料,结合当时历史背景,选址福庆广场东侧,复原门头采用的大件木材为老榆木料,与医学院路138号上医校门校名牌匾的用料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在重庆医科大学校园内,为缅怀先贤、激励来者,依照原貌复建抗战时期上医重庆歌乐山办学校门。随着今天老校门的落成揭牌,在复旦上医和重医两座校园里,两座抗战遗址上医老校门完成了跨越3000里的隔空对望。
重庆医科大学校园内复建的抗战遗址校门
当年,歌乐山上的这座老校门见证了烽火连绵的岁月中,上医弦歌不绝,始终坚持为国育才、为战医伤的历程。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在上海打响。在抗战烽火中,上医为了保存医学的火种,从上海迁至昆明白龙潭,后又于1940年辗转迁至重庆歌乐山,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后才迁回上海。上医的红色基因也在抗战烽火中淬炼而生。
上医师生们抵达重庆后,便选择在离市区35公里的歌乐山建起家园。上医重庆歌乐山龙洞湾的校舍于1941年2月建成,学校大门很简陋,用一块木板钉在两根木柱架子上,木板上写着“国立上海医学院”,树立在半山腰,这是彼时上医学子对校门的印象。
国立上海医学院校门史料(重庆歌乐山)
上医师生艰苦办学,克服困难,共度时艰。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就地取材,建造了宿舍、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学生克服困难,勤奋苦读,教师们严谨治学,从严执教,延续着上医的精神火种。在歌乐山,上医成为一个集医学教育、医学临床、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于一体的“大后方医事中心”。
上医和重庆的缘分深厚。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400余名上医人义无反顾,打起背包再赴巴山渝水,西迁建设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西部医学教育高地建设和西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创业奉献。
如今,重庆医科大学校园里矗立着一座石碑,上面铭刻:“公元一九五六年,上医响应国家号召,再度西进,溯江而上,倾半校之力,始创重庆医学院。上医重医,血脉相连。”
以文育人 文化地标承载上医精神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园文化地标凸显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彰显校园的品质和特质。在院庆95周年之际落成的老校门,为复旦上医校园再添文化新地标,让上医师生更好地铭记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复建校门照片
老校门背后两度迁渝、开拓兴学的历史是上医人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体现。九十五年来,无论哪个历史时期,上医人始终如一肩负着历史和社会责任,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个上医人的血脉。
老门头的视觉背景
复建校门方位图
目前,复旦上医校园内已拥有东一号楼、医学院路校门、福庆广场、同生广场、医学生誓言碑、一级教授雕像、院名石碑等一批文化地标,成为一代代师生校友的精神地标,也见证走过九十五载的上医,聚力谋发展,建功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