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的瞬间,大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师从陈英耀老师硕博三载,诲人不倦,润物无声,授我以学问、塑我以品格。在此以与吾师相处琐事,记录我的成长与蜕变。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我对导师的第一印象。初识陈老师是在伊泰利的1001,尽管惶恐不已,但他从来没有一点架子,跟学生谈话也都是娓娓道来、认真聆听,与他对话,就像和一个老朋友促膝长谈,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在科研和教学中,他也时时卑以自牧,深耕于卫生技术评估与医院管理领域三十余载,坚持讲授卫生服务评价:理论与方法、卫生技术评估等多门课程,坚持笔耕不辍,即便忙碌,也时刻会对学生们的文章与成果一一提点。正是从陈老师的各种工作细节中,我读到了一位研究者应有的谦逊,一位长者应有的温润和气度。
“闳识孤怀,厚积薄发”是我对陈老师学术上的敬佩。当我在研究迷雾中徘徊,无法找到破局之策时,他总能以启发式见解切中要害,使我眼前豁然开朗。做学问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同样看重我们的日常积累,循循善诱,通过组会的文献汇报让我们保持学术阅读兴趣和习惯,及时获取学术前沿信息,我也通过这一过程发现自己的兴趣点。通过组会汇报关注我们的学业与科研进展,他的谆谆教诲、时时提点,渗透着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每每与他对谈,总能有所收获。此外,他总能细致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多维度发展方向,而并非教条式的引导。他也带领和鼓舞我们走上国际舞台,提高中国卫生技术评估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良师益友,恪尽职守”是我对陈老师生活中的标签。他不仅是良师,更是一位益友以及人生旅途中的引路人,经常会与我们一起聊起热点话题、实习情况、未来规划等,践行“扶上马、送一程、关爱一生”的育人理念。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疫情期间的首次隔离以及生病后的身体状况,陈老师都会关心慰问,他洒下一丝丝光芒与美好,让我在陌生的城市感受到无比温暖。
这星星点点般的回忆,勾勒出一段难忘的师生情。“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陈老师的悉心教导与言传身教,不仅让我在学术道路上茁壮成长,激励我在学术的海洋中不断探索航行,也不断塑造着我的品格,循着谦逊的方向不断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