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黄国英老师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印象中他总是穿一身笔挺的西装,脸上带着温和的笑。他总是很忙碌,走路时快得好像能带起风,但面对学生时又会慢下来,耐心又周全地解决各种问题。他希望我们潜心做学问,不荒废宝贵的时光。他时刻关心我们科研上的进展,但严厉之余也留有温情。仍记得某次病假后,我在电梯口偶遇黄老师,他随口问起我的近况,我结结巴巴地汇报了几句课题上的进度。没想到他听完却摆了摆手,略微弯低了腰补充道:“你身体好些了吗?”一时间还未说出口的话卡在喉头,情绪起起落落,最后留下感动的余韵埋藏在心底。
黄老师作为小儿心血管领域的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筛查及干预体系。先心病是我国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是影响儿童健康和出生人口素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有一位幼时好友,她性格活泼开朗,却因为先心病颇为体弱,从而留下不少遗憾。那时的我对于她的病无能为力,只能说些轻飘飘的话开解她。
而这样的不幸只是一个小小缩影,它在千千万万先心病的孩子身上不断重复,成为一种无形的重压。黄老师带领团队研发了先天性心脏病的“双指标筛查方案”,并先后转化为上海市和国家公共卫生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正式成为“中国标准”。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首次刊登的中国大陆儿科学界的研究论著。
从发现科学问题、提出合理假设到产出科研成果,再到最后推动它落地让更多的人获益,这项漫长的工作远非一纸论文所能概括。我很敬佩黄老师,他就好像是一座面朝大海的高山,内敛沉稳、脚踏实地朝着目标努力。我仰望着他,带着从前未能实现的祈愿、我同朋友无法挽回的遗憾、曾经面对疾病时的无力与愧疚,成为他的追随者之一。这些细微的心绪如同零星的火苗,将我带上研究先心病的道路。当遇到风雨时,它会摇摆、会起伏,而黄老师总能及时出现撑起一把伞,身体力行地告诉我如何坚定理想,如何长长久久地在这条的道路上走下去。
愿这些火星在黄老师的指引下能够燃烧起来,终有一日不再熄灭,照亮永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