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笃志前行 | 谢谢你,老师,让我阔步前行(老师:张玉秋;学生:唐雨龙)

作者:唐雨龙摄影: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新闻网发布时间:2023-09-10

春风化雨教德才,戮力科研展赤诚。

铭感师恩为玉尺,跃马不懈报秋实。

——题记


2015年夏秋之交的上海依然可以感觉到暑热,仿佛夏日也想留在这城市。博士生入学面试那天,我在办公室见到了正在专注工作的张玉秋老师。在向我介绍了实验室概况并详细地询问了我科研兴趣之后,她起身带我走进学生休息室,和善地请师兄带我参观实验室。一年以后我成为了张老师的学生,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的痛觉研究组大家庭中开始了科研上的蹒跚学步。

2019年暮秋,我课题所属的重点研发计划在哈尔滨举行学术研讨会,张老师带我前往参加。第一次去往黑龙江不免有些兴奋。在我的思绪早已飞到松花江上的时候,张老师发来一条微信提醒我要带棉衣、准备好实验结果以备汇报,短短的一条微信即保护了我的身体,又武装了我的头脑,如此种种实在是难以枚举,实验室的同学们和张老师窗台上盛开的鲜花都显示出张老师在投入了极大精力在科研上且取得成功的同时,也用对生活的热爱感染着周围。在出发当天,张老师仍需参加医学会的会议,晚上11点多才能到达。即便如此奔忙,张老师还是希望可以乘着项目讨论会的东风,趁热打铁地讨论我课题的方向。可是工作了一天后,我如饥似渴的去游览夜幕下的哈尔滨了,“你可以去中央大街吃马迭尔冰棍”“你若在外就好好玩,你若在酒店没事,咱就今晚讨论下”“你好好玩,注意安全”,张老师发来的这一连串的消息让我涨红了脸,也许是因为羞愧,也许是这种温暖为我遮蔽了清冷的北风,但我觉得我是因为憋足了干劲而气血上涌。第二天,在一天紧张忙碌的研讨会结束后,我和张老师在酒店大堂吧针对我的课题进行了讨论。正如张老师预料的,我们的讨论有了重要的进展,给我下一步研究找到了一个“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的方向。讨论结束后已夜深风冷,可张老师又忙不迭地去为师姐即将发表的文章准备繁琐的相关文件了。

2022年初春,已毕业的我为了继续在实验室中完成投稿的文章回到了上海。就在我为文章踌躇满志时,疫情的风暴席卷了上海滩,如同未散的春寒一般冻结了这座城市。无法进校、在校外隔离的我依然每月会收到张老师给我的津贴,张老师还告诉我“如果有生活上有困难,随时说”。那时正值文章撰写胶着期,我却只能在线向张老师汇报工作和接受指导。在忙碌之余,每隔几天依然可以收到张老师对我身体情况和物资储备的关心。自疫情起,张老师就没有停止过为实验室里她的娃娃们操心,正是在张老师的关照下我们平稳的度过了疫情的这几年,也正是在张老师的鼎力支持下,我克服了疫情带来的种种障碍,完成了投稿文章的撰写和修改。我在电脑中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文件,那是张老师为我的文章做的批注与修改,洋洋洒洒、事无巨细,大方向、小细节,每一处都是张老师对科学的认真严谨、每一处都是对学生的尽职尽责。仿佛历史长卷中《劝学》古篇,又仿佛大江大河上吹动白帆的劲风,为我鼓足了前行的勇气,加满了前行的动力,赋予了前行的基础,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2022年还是一样暑热的夏秋之交,夏日依旧在留恋。在疫情的平稳期,已在北京工作的我来到上海。张老师脸上是一如既往的温暖笑容,招呼我坐下,从学习深造、科研道路到人生规划、为人处世,张老师不厌其烦地向我述说着每一处细节,我把头点的深重而诚恳,希望把张老师的每一句话都錾刻在我的脑海。走出办公室,我昂首、挺胸,像每一位痛觉研究组的师姐、师兄一样,阔步走向远方。

张玉秋老师(左三)、曹红老师(右一)与作者(左二)等毕业生合影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