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类

笃志前行 | 谢谢你,老师,让我知道奋斗书写人生华章(老师:邵春林;学生:薛贺天)

作者:薛贺天摄影: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新闻网发布时间:2023-09-10

从北到南,我离开了生活23年的长春来到上海,来到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并有幸成为邵春林教授的学生。

初见邵老师,谦逊和亲切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待人接物他从来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跟学生谈话也都是娓娓道来、认真聆听。真正进入研究生的学习后,我体会到了不同于本科集中于书本的学习,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是“发现问题—科学假说—实验论证--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深切感受到了科研之艰,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专业文献中谋求创新点,在无数次实验的失败中总结经验,这对于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我是很难适应的,但邵老师会想方设法的帮助我,在他去参加学术会议时,看到与我课题方向相关的成果与进展时,也不忘拍下照片发给我。在邵老师的关心与指导下,我的小课题也在一点点的向前推进。

邵老师的办公室就在实验室旁边,我每次从实验室出来,无论多晚都能看见邵老师办公室的灯光,邵老师好像永远不知道疲倦,六月的毕业季邵老师是极其忙碌的,一个月的差旅十分疲惫,可是每次夜里归来之后首先来到的是办公室。一次组会后,我们问老师您都有如此高的成就,为何还要如此的奔波忙碌,邵老师讲述了他多年来奋斗的时光。邵老师于20058月回国来到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转眼间18年过去了,在回眸这段时光的同时,也见证了放医所的一段发展历程。加入放医所后首先要建设最基本配置的实验室,招聘科研人员,建设科研团队,一年后开始招收研究生。这个过渡期是漫长的,但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也能带来一种幸福感。越努力越幸运,随后课题组就获得了各项基金的支持,科研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学生们也开始陆续给出新的成果。

邵老师说:“进所以来培养的50多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是最大的财富,他们年富力强、朝气勃勃,是科研的主力军。学生们的基础不一样,领悟能力不一样,科研兴趣与投入程度不一样,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我带教的一个法宝。” 邵老师提出了始终秉持“每天进步1%”的理念,注重不断提升我们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思维,以更好地适应当代科学研究和国家发展需要。邵老师在新生入学后,就会与我们讨论兴趣领域和课题意向,并在执行阶段为课题的框架制定和细节完善提出关键指导。在组会上,邵老师会及时了解每个人的课题进展,对于大家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他总能洞察秋毫,并利用力所能及的资源为大家解决问题。

邵老师用半生的求学、做事的精神告诉我们,年轻人需要奋斗精神。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者的幸福,是克服不足后超越自我的创新,是遵循和把握规律后的自由,是穿过荆棘、跨越险滩后的从容与喜悦。

在科研道路上,邵老师不仅是我的导师,更是我的榜样。邵老师的言行告诉我,科研工作,贵在思,重在行,成在恒,需用学习、奋斗书写人生的华章!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