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复旦?如何做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今天(8月31日)下午,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给本科新生上开学第一堂思政课。课上,四千余名2023级复旦本科新生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化校历》。
打开这本册子,仿佛打开一个“复旦宇宙”。从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到“学科周”、博士生论坛等学术活动,再到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及各类群众性活动,这本不厚的小册子,以校历为载体,遴选复旦校园未来一年近400个学术和文化活动,按月份编排,每月都有主题和时令特色,全景式地展现了复旦这片育人沃土、学术沃土、文化沃土。
复旦为何要给新生送这本小册子?作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复旦版的示范性引领性项目,《文化校历》何以能承其重?
01 :缘 起
今年5月,延续陈望道老校长倡导的“学术校庆”传统,复旦大学将原有的校庆学术文化周,延展为校庆学术文化月。从一周到一月,连续31场学术盛宴,传承复旦的学术文化传统,也成为疫情后校园恢复生机活力和文化氛围的重要标志。
大学的天空,是学术的天空,是文化的天空。学术讲座能不能从一月到全年,从一个学院承办一次,到一个学院承办一周展示活动,形成“学科周”?并将之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党委6月启动《文化校历》建设,打造新时代高校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启动两个多月来,工作专班面向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征集了2023-2024学年608项活动,最终筛选保留下近400个规模较大、影响力较深、覆盖面较广的活动,体现复旦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厚重。这也是复旦首次通过文化校历的形式集成全校各种文化活动。
学校将以《文化校历》为窗口,加强文化建设,让大学的文化,犹如阳光、空气和土壤决定万物生长一样,对师生发挥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同学们的学习成长,丰富师生的学术旨趣和校园生活,解决培养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的土壤问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沃土。
02:亮 点
集成全校创新文化、育人资源
搭建育人文化新平台
打开这本首次公开亮相的《文化校历》,琳琅满目的校园活动扑面而来。同学们畅游其中,可以寻求更多碰撞和共鸣,可以邂逅更多精彩和朋友。
“每月推荐”提示月度主题和时令特色,“学科周”展示综合性大学学术缤纷魅力,“学术撷英”和“文化生活”陈列各单位提供的丰富的讲座论坛和文化活动。
作为复旦新学期的新尝试,《文化校历》的本质是集成全校创新文化、育人资源,放到让学生自由选择的“货架”上。循着这本校历,师兄师姐会告诉你,在复旦必做的N件事。
目前纳入《文化校历》的主要有以下四类活动。
一类是学校重大仪式性活动、年度重要系列活动。例如,烈士纪念日向复旦英烈敬献花篮,清明缅怀致敬复旦先贤,还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升旗仪式、“一二·九”歌会等。这些学校最隆重的活动,将固定形成学校规制,成为每年雷打不动的传统,不断传承。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开学典礼
一类是致敬大师的活动。有影响力的院士、一级教授、学科创始人等逢十诞辰,如2023年徐丰彦教授、全增嘏教授诞辰120周年,2024年吴浩清院士、卢鹤绂院士诞辰110周年等,被列入学校纪念活动,旨在传扬先贤的学术精神和育人风范。
▲
颜福庆诞辰140周年纪念展
一类是学术活动。包括重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高端论坛、重大学术赛事等,同时,复旦第一次全体学科院系举办“学科周”,集纳各院系承办的重量级讲座。
▲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
第四类是文化体育活动。文体活动是大学文化的重要部分,相辉堂、体育场,曾留下众多校友美好的集体记忆。乐跑赛、话剧、新生演讲比赛、辩论赛……《文化校历》囊括缤纷活动,激发学生发掘更多潜能。
▲
元旦健康跑
▲
开学健康跑
这些活动面向全校师生,面向校友和大众。师生校友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参与。学术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分别占比60%、40%,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和鲜明导向。
这是一份贯穿全年的集成清单。通过文化这根红线,串起散落在校园里的珍珠,串起学校、院系和附属医院的活动,串起学术、文艺、体育活动,系统集成,覆盖各校区,体现了大学文化的厚重和延展。
▲
康草音乐节
▲
echo合唱团
这是一份多姿多彩的活动集锦。除了二级单位组织的活动,学校从200多个学生社团中征集近300项活动,并根据活动主题、规模及质量方面筛选,最终选出80多个特色社团活动纳入《文化校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丰富的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复旦文化引以为傲的标签。
▲
百团大战
这也是一扇复旦精神的文化窗口。红色基因、育人理念、学术风范,校史文化、创新文化、学科文化……这座百年学府积淀的传统、校训、校风、学风,内化于一场场活动之中。每周、每月、每学期和每个假期,数百场活动安排提前预告,让师生校友个性化选择,更好把握学校脉动。
▲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
知识会遗忘会过时,但大学文化给学生带来终生的烙印。通过有组织的大学文化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校历》将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未来,师生校友每天都能在复旦邂逅一场学术报告,邂逅一场文体活动,邂逅一场社团活动,邂逅一场高水平展览。
发动和组织各学科,建设学术高压氧舱
学科周
▲
2012年,杨振宁在光华楼开设讲座
杨振宁在台上演讲,台下黑压压一片挤满了学生,有站着的,有坐着的,走廊里、过道上也都是学生。
这就是大学。
这样的学术场景,有望成为复旦新常态。《文化校历》的另一大亮点是,从9月开始,每个月都将有若干“学科周”活动。未来一年,29场“学科周”充分展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缤纷魅力。
把校庆文化从一月放大到全年,是为了充分展示复旦的学科文化。一方面,29场“学科周”分别展示学科特点、成效和目标,形成长期化的制度,另一方面发挥调动各学科和学院、研究院、系科的作用,共同繁荣大学文化,特别是学术文化。通过发动和组织各学科,建设学术高压氧舱,让学术成为大学永远的灵魂。
▲
2023年,莫言在相辉堂
作为29场“学科周”中的首场,生物生态学学科周的学术讲座、博物馆开放日、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蓄势待发。“希望借此契机充分展现复旦生物生态学科风采,提升学科影响力,彰显文化软实力。”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浩明表示。
今年10月恰逢高分子科学系建系30周年,高分子学科周也将与系庆结合,增进学术交流与跨界合作,“我们策划了一系列活动,邀请诺奖得主、院士等开设讲座,多个签约合作也会落地。”系主任彭慧胜介绍。
作为全校最年轻的二级院系,口腔医学院将在9月举办口腔医学学科周。院长刘月华表示,学院将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交流访问、医学科普活动等,紧扣“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目标定位,对学科发展进行梳理与展望。
而10月登场的历史学学科周,以“史学与时代”为主题,举办活动的不是一个院系,而是由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管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等多个相关单位共同承办,在交叉融合中,带来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新著出版座谈会、思想史高端论坛和南方丝绸之路高峰论坛。
在“学科周”的举办时间上,有的学院本身有重大活动,“学科周”放在重要纪念活动当周,如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周放在蒋孔阳先生诞辰100周年当周,政治学学科周与纪念复旦大学政治学学科建立100周年相结合。有的“学科周”与全国性重要纪念日联动,例如法学学科周放在国家宪法日当周,航空航天学科周放在中国航天日当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周放在世界环境日当周,新闻传播学科周放在中国记者节当周。
哲学学院原计划把“学科周”放在原有的由哲学学院分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学术文化节“索菲亚人文节”的范围内组织和展开,以学生活动为主,但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科建设内容,并将范围从学生层面扩大到教师层面,把内容提高到学术性与国际化程度更高的水平上,将主题定位在“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引领时代”这一哲学学院的办院宗旨和学科的发展方向上。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说:“办‘学科周’要紧紧围绕一流大学建设展开,一流大学建设核心就是一流学科。”
通过首设“学科周”,学校激励不同思想碰撞、不同学科交融、不同专业互动,在学术熔炉和高压氧舱中,共建共享学术共同体,建设创新的文化,培育创新的沃土。
:引 领
大学之道,在于立德树人。
《文化校历》作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复旦版的示范性引领性项目,通过守正创新,传承和弘扬复旦精神和大学文化,培养复旦人的独特气质。
“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复旦大学20字育人理念,写入《文化校历》,也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
作为日常课程外重要的“第二课堂”,《文化校历》涵盖学术、文化、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全面发展。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博士生医疗服务团
▲
暑期社会实践
《文化校历》并非无所不包,而是精挑细选。最终入选的活动都紧紧围绕复旦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充分彰显价值引领作用。活动选取的标准和指向,都是立德树人。
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牵头方,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等部门遴选一批特色品牌活动。“我们的遴选主要看两个:一是铸魂,引领学生强国信念;二是赋能,提升学生成才能力”,学工部部长艾竹说。
▲
赵东元院士课题组
“研究生对于学术文化活动的期待,我体会一是跨学科,二是师生融合。”研工部副部长孙冰心介绍,部门将会在办好“相辉讲堂”、“学术之星”等传统品牌活动同时,在学科交叉和师生融合上进一步发力。
例如,去年刚启动的“相辉学术文化节”,直接面向校内各课题组。未来,该文化节还将助力更多复旦课题组的学术文化建设,引导研究生树立科研报国志向、关注基础研究创新,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迭 代
今天,正大体育馆,身着书院服的2023级复旦本科新生拿到崭新的《文化校历》,在翻阅与讨论中,不禁对未来四年多了许多憧憬。
新生走进校园,手持一本承载复旦文化底蕴和精彩校园生活的《文化校历》,感受复旦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卓越而有趣”成为复旦文化的鲜明特色,复旦旨在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复旦特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翻开手册,第一感觉是震撼,”2023级技术科学试验班陆佳怡说。在她看来,复旦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既有广博深刻的学术文化,也有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面对全新的复旦生活,她希望参与舞团和表演类的社团活动,也会关注大数据领域的专业讲座,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
“丰富、紧凑、纯粹,这就是我向往的大学生活。”拿到《文化校历》后,2023级自然科学试验班黄帝裳说。平时爱好跑步和篮球的他,对体育类社团活动最感兴趣。他也期待能有机会加入本科生科研项目,“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校今年推出的这份‘文化校历’,是送给新生们的一份充满复旦气息的大礼。”2020级法学院本科生、复旦大学学生会主席团成员沈佳懿说,期待《文化校历》成为每位新复旦人的“活动宝典”,记录同学们难忘又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
“没有校园文化的凝聚,一所大学只是散装的系科组合。理想的校历活动应体现一校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师生的气质境界。”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期待《文化校历》开启新的复旦传统,逐渐建立一流的年度讲座、年度音乐会、年度奖项、学术节等一系列常设的校历活动。
▲
毕业晚会
建设《文化校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系统集成之后,如何让活动更有吸引力,让更多师生参与活动?需要更好地精准对接供需双方,让土壤和种子相适配。
《文化日历》并非一成不变,将引入“赛马机制”,根据当年活动质量进行动态调整。学校不定期听取师生校友意见,不断改进,创造属于复旦师生的传统和记忆。
在呈现形式上,纸质版的《文化校历》封面是相辉堂,体现复旦文脉传承;对每一个月做描述,如9月迎新季、10月学风建设月、11月艺术展演月、12月青春奋斗月……1.0版纸质册子只是一个起点,后续将持续更新,提供电子终端服务,最终形成一个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集成式服务平台和开放性工作体系。
对今年新入校的复旦新生而言,值得珍藏的不仅有“一纸千年”的录取通知书,更有承载大学青春记忆的《文化校历》。
▲
话剧《我们的西迁》
▲
相辉堂文艺演出
当你毕业了,留在你脑海中的复旦记忆是怎样的?是什么成为你生命中挥之不去的烙印?
也许,你不会记得成绩单上的分数,却会记得相辉堂里聆听的大师讲座,在北区食堂欣赏的钢琴演奏,在光草上经历的“百团大战”……
这份《文化校历》,提前包圆了你未来在复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