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校“文化校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复旦大学在本学年首次统筹全校44个一级学科,推出29场“学科周”活动,旨在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复旦大学作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文化。
9月,医科的口腔医学学科周和基础医学学科周相继举行,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带领大家领略医学学科的风采和魅力。
一起来回顾学科周里的精彩时刻!
9.11—9.17
口腔医学学科周
9月11日至9月17日,以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中的复旦口腔医学为主题,口腔医学学科周火热举办。口腔医学院开展高端学术报告、科普教育基地开放日、上海市口腔科普比赛和口腔医学学科成就展等一系列活动,展示复旦口腔医学学科风采。
学术报告
领略口腔医学的创新前沿与学术魅力
9月12日下午,“领略口腔医学的创新前沿与学术魅力”主题活动在邯郸校区光华楼袁天凡演讲厅举行。口腔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们现场聆听“大咖”授课。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作题为“牙颌发育过程以及再生过程的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讲述了团队创建的小型猪牙发育研究平台、“组织内应力调控牙齿替换”学说以及“生物牙根再生”新理念。王松灵寄语青年学生和青年医生,“要针对临床上没解决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问题来自临床,研究成果也要回归到临床”,并对“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寄予厚望。
口腔医学院院长刘月华作题为“从全身健康及颅颌面发育看早期矫治策略”的学术报告。他展示了其团队针对颅颌面发育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开展的一系列流行病学、基础及临床研究,旨在通过发育管理、气道扩展以及个性化多学科诊疗等方式,创新诊疗策略。
活动现场,院士首席科学家团队签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口腔正畸科和上海市重中之重研究中心口腔正畸学揭牌,上海市级医院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和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口腔预防医学揭牌。
开放日
聚焦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
9月13日下午,第五届“市民健康科普宣传周和医院开放日”在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分会场举行,口腔医院浦锦院区迎来了闵行区浦锦街道党代表、闵行区世博小学五年级的师生、患者朋友等50余位开放日“体验者”。
活动聚焦“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旨在持续提升市民口腔健康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以此为窗口,展现复旦口腔的学科风采和文化。
听一堂复旦口腔临床早接触课程;看一场老电影《口腔保健》;参观上海市口腔健康中心“智胜口腔”科普教育基地、实训基地、工艺中心;体验VR爱牙大作战游戏;跟岗临床医生,感受诊疗过程;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市民群众通过系列口腔医学体验活动进一步走近口腔医院,了解了医院在科学健康观、医护同相伴、医疗前沿、便民利民等方面的做法和亮点。
学科周期间,口腔医院还以“口腔医生说”全媒体科普平台,结合《口腔健康说》《口腔•健康》等图书报刊,全面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口腔健康科普活动。通过走近医疗、走近医院、走近医师的方式,沉浸式加强医患互动,增强医患沟通,展现医院的人文关怀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特色。
学科成就展
走进复旦最年轻的二级学院
9月11日,复旦口腔医学学科成就展于邯郸校区光华楼二楼志和堂开展。学科展介绍了口腔医学院的肇始、架构和特色,以及在学科、教学、科研、公益、对外交流等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口腔医学院成立于2021年12月7日,是复旦大学最年轻的二级学院。两年来,口腔医学院积极完善组织架构,广纳贤才,在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齐头并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连续获批临床口腔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口腔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口腔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多位教师获得校级以上教学比赛的奖项,多位学生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学生、优秀学生集体和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9.16—9.22
基础医学学科周
9月16日至22日,以医学之基,创新未来为主题,基础医学学科周如期开展,通过开展一场高质量学术报告、一场学科展览、一场科普讲座、一场学生活动、两场实验室开放日、两场师生交流、三个科普场馆基地参观,倾力打造学科周“三二一”系列特色活动,全面展示基础医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科文化。
基地揭牌、学术报告
学科前沿与新锐洞察
9月16日下午,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病原生物科学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拉开了基础医学学科周的序幕。
9月16日,作为学科周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正式开幕。在青年学术论坛环节,基础医学院院长雷群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汪胜、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余分别做学术报告。
雷群英在题为“代谢物的信号功能”的报告中表示,近年来代谢物的非经典功能日益受到关注,她简要总结了课题组近期关于营养和细胞代谢可塑性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在支链氨基酸代谢和细胞代谢可塑性等方面的研究发现。
汪胜的报告主题为“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他以靶向结合5-羟色胺受体的药物为例,强调了结构生物学对研发下一代GPCR药物的重要性。随着对5-羟色胺受体信号通路和该受体晶体结构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更具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药物成为可能。
张余作题为“基因转录终止的分子机制”的报告。他介绍,基因的正确解码需要 RNA polymerase (RNAP)识别基因的起始序列和终止序列。他解释了RNAP通过两种途径终止转录的机制,其最新研究揭示了揭示了细菌 RNAP 的固有转录终止途径和酵母 Pol II 的 mRNA转录终止机制。
学生活动
共享科普盛宴,感悟医学之美
9月16日晚,学科周系列活动之科普讲座与海外交流项目经验分享在邯郸校区H2115教室开展,百余名同学参与活动,聆听前辈讲座。
基础医学院教授王彦青作题为“学习健康生活方式,呵护大脑健康”的讲座。她从大脑复杂、繁忙、多样、变化、饥饿的特点展开,用生动的事例、详实的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帮助大家建立生活方式理念,增强自身健康管理意识和自我效能,从认知层面提升健康素养。
2021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任卡娜现身说法,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海外交流经历和体会,从签证办理到交换项目、从学校环境到实验室实习,现场同学积极提问、讨论热烈。
9月22日-26日,“我的医学瞬间”学习科研笔记、医学摄影、医学绘图征评活动启动,系列作品以成果展的形式在枫林校区康泉图书馆B1和邯郸校区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与广大师生见面,11副作品集中亮相,自开展以来受到观众欢迎。
据悉,学科周期间,枫林校区人体科学馆、病理标本博物馆、病原生物科学馆(基地)共接待1200余名师生参观学习。
实验室开放日
展示学科前沿,引领新生探索科研之道
9月17日至18日,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两场开放日活动先后举办,3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近距离感受基础研究的魅力。
代谢分子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潘东宁介绍了生化系和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史,她为学生总结了顺利迈入科研大门的优良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充分做好“肯吃苦、打硬仗”的身心准备。其后,学生参观了实验室,对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作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学业发展和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上海市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宋志坚介绍了数字医学研究的新进展,生动讲述了智能医学临床应用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在医学临床应用的前景。其后,他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数字医学研究中心,同学们与实验室教师和研究生讨论交流,开拓了思路和视野。
学科成就展
全景式介绍基础医学发展历程
9月16日,基础医学学科成就展在光华楼二楼志和堂开幕。学科展全景式地介绍了基础医学的辉煌历史、发展历程,以及在人才队伍、学科特色、教学育人、科研转化、社会服务等取得的一系列成绩。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学科创建于1927年,以“名师传承、基础扎实”而著称,拥有一批我国基础医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是我国最早开展基础医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获得国家首轮和新一轮“一流”学科、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支持,在教育部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顶尖学科行列。学科相关的6个领域全部进入ESI世界前1%。
近年来,基础医学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完善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未来,基础医学将继续对标“第一个复旦”的发展目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开启中国特色世界顶尖的基础医学建设新征程。
11月学科周预告
11月6日-12日
临床医学学科周
主题:临床医学医疗科研新进展
11月20日-26日
中西医结合学科周
主题:“中西医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内涵
11月27日-12月3日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周
主题:家国情怀,全球视野 加快建设一流公共卫生学科
11月27日-12月3日
药学学科周
主题:疾病靶标和药物发现 药学递送和新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