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2023复旦新药创制论坛”在上海张江开幕。论坛聚焦新药创制,围绕药靶发现、原创药物、先进制剂和药物评价等主题,瞄准新药研发最新前沿,针对新药创制新技术、新方法、高校生物医药成果转移转化等问题,邀请国内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知名药学专家、药企研发领军人物、药品监管领域专家以及致力于新药研发的青年才俊参会研讨,旨在推进学术界、工业界、医院和药监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打通“基础研究-新药创制”之间的“转化鸿沟”,建设张江复旦新药创制创新生态圈,推动我国新药创制事业的源头创新、持续创新和循环创新,助力我国从“医药大国”到“医药强国”的跨越式发展。
坛由复旦大学药学院主办,上海市药物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校友会光华生命健康分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复容投资有限公司协办。本届论坛也是正在进行中的复旦大学药学学科周“新药研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活动之一。线上线下共吸引1.2万余人参会。
复旦新药
构筑张江复旦生物医药科创策源地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表示,自2008年药学院整体搬迁至张江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后,在学校和医学院的支持下,药学院在人才培养和新药创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希望药学院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学习吸纳顶尖专家学者的前瞻视角与先进经验,以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建设复旦大学新药创制联合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药学中心为契机,全面提升学科的原始创新能力、科研转化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注入更强动力。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涛表示,张江科学城成立之初就重点谋划布局生物医药行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张江已在源头创新、产业布局、产业生态、科技金融等多方面齐发力,集聚了以复旦大学药学院为代表的一批前沿科技研发机构。集团也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复旦大学药学院的合作,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在科创企业的孵化方面发挥张江集团的优势和作用。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共同推动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
复旦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新代表论坛主办方对线上线下的参会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他表示,此次论坛学界业界专家学者从新药创制产业链的不同角度和维度带来最新研究进展,体现了复旦大学乃至上海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兼容并蓄的特点和优势。希望能将复旦新药创制论坛打造成张江的一张新名片,更好汇聚各方力量,为张江科学城建设、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新药创制能力和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聪作主办方报告。他表示,近年来,药学院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果。未来,围绕新药创制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药学院将以复旦大学新药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整合各方力量,构建智能药学特色发展方向,以国家需求为纽带打造协同共生的张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执行院长孙彭军介绍了复旦大学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基金的情况。该基金致力于走出复旦“高效高质高值”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做好科学家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第一棒接力。他凝练了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四个关键要素,即拥有顶尖专利来源,投入长期资本,以需求为导向做成果转化,以及基金全过程参与,为科学家对接资源平台。基金将始终以产业化为导向,挖掘顶尖创新技术成果,培育顶尖转化项目。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新药创制产业学院的揭牌仪式,以及复旦大学药学院兼职教授受聘仪式。新药创制产业学院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为依托,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致力于探索新药创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构建新药创制终身学习平台。未来,新药创制产业学院将更好地整合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药学人才。
主旨报告
专家学者共商新药研发之道
如何突破新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卡点”?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清华大学教授鲁白,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云涛先后带来精彩报告。
钱旭红:“超限制造”打造“芯片上的工厂”
药物研发一直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如何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钱旭红院士介绍了他带领的团队首先提出的“超限制造”前沿概念,通过追求制造和研发过程中的微缩化、集成化,以实现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快激光(高功率飞秒或皮秒脉冲激光)技术对透明材料进行三维内雕。钱旭红将这一机制形象地形容为“小空间、大作为,螺蛳壳里做道场”。
新技术的应用,有望突破传统制造技术极限,获得效能提升、体积和占地及用工的大幅减少、资源能耗和废弃排放的下降、安全性的提高。钱旭红表示,新技术将推动未来工厂向“芯片上的工厂”转变,将在微纳尺度水平通过大规模微缩集成,颠覆性地改变传统产业的宏观形态,创造新的高新技术产业。
鲁白:新模式推进原创新药研发
面对药物研发过程中的共同瓶颈,鲁白教授提出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技术/数据平台。平台产生的模型、数据、资源、技术,对学术机构开放共享,推动原创科学技术研究。企业也可以利用平台进行药物的筛选和验证。同时,对于国外的科学家和科研机构,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快速推广、高效使用。
鲁白分享了自己的创新药研发经历。他通过“神经突触修复理论”和TrkB抗体研发,致力于为老年痴呆症等疾病治疗带来新突破。在此过程中,鲁白总结出了“产学患医”新模式,通过把工业界、学术界、患者和医院联结形成共同体,快速推进创新药的研发;以及和医院合作的取自临床、又返回临床的“逆向转化模式”。相较于传统药物研发过程,这一模式会大大地缩短临床研究时间,降低研发成本,提高药物的人体应用转化成功率。
陈忠:精准干预推动癫痫治疗新突破
癫痫是发作性的大脑神经功能障碍,以脑内异常神经环路形成为基础。传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往往伴随着耐药现象以及较大的副作用,基于癫痫复杂机制的研究尤为迫切。陈忠教授课题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癫痫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新方法和药物新靶标的发现。课题组前期研究深度解析了以海马下托环路为中心的癫痫发病网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多个国际知名期刊。
以此为基础,陈忠课题组进一步探究通过药物精准调控癫痫的异常神经环路,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具有开发前景的研究工作。如提出了一种普适性电响应型脑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目的在于实现多种抗发作药的脑内递送,提高癫痫发作时灶点部位的药物浓度,以期提高抗发作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针对热惊厥发作特征的癫痫,提出了热敏感凝胶递药系统,可显著延长热惊厥的治疗时间窗。
张云涛:新技术助力突破疫苗创新短板
疫苗是传染病防控最有效的手段。张云涛表示,中国疫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前全球在研疫苗品种从传统预防性为主逐步向治疗性延伸。随着疫苗基础性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研发进入新技术时代。
“待研疫苗都是难啃的骨头。”张云涛表示,近年来,本土疫苗企业正积极研发布局新品种,加快新技术平台发展,突破疫苗创新的“短板”。未来,中国疫苗的创新发展需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研究,构建产业体系与良好发展生态,推动国际化多国认证,促进多部门相互协调,以实现国产疫苗的高水平创新发展。
论坛为期两天,11月24日下午,还举行了分论坛“原创药靶发现”和“原创药物发现”,以及圆桌论坛“生物医药交叉融合新路径”与“高校创新药物成果转化机遇与挑战”。11月25日,与会嘉宾围绕“先进制剂研究”和“药物新技术与临床评价”在分论坛上展开交流讨论。
“2023复旦新药创制论坛”充分发挥张江生物医药高地的地缘优势,整合新药创制人才、企业资源,着力交叉融合创新,为生物医药领域专家同行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展示了复旦原创药物研发创制的潜力与前景,体现了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复旦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