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消息

枫林科技沙龙走进衢州、绍兴、福州

作者:摄影:来源:医学科研处 衢州复旦研究院 复曹创新 中国海创会 发布时间:2024-07-05

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促进复旦大学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今年5月至6月,最近三期“枫林科技沙龙”走出复旦上医校园,相继走进衢州、绍兴、福州,吸引来自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临床一线、技术转化平台、药企、投资方等社会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共谋区域创新合作与生物医药创新成果转化新篇章。

生命科学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等单位的18个项目轮番登台,围绕天然药物的新药研发、体外诊断(IVD)领域前沿、医工交叉融合创新等赛道展示路演,反响热烈。

走进衢州复旦研究院 聚焦天然药物的新药研发 赋能创新成果转化

5月17日,聚焦“天然药物的新药研发”,第十一期“枫林科技沙龙”在浙江省衢州市举行。这也是“枫林科技沙龙”首次走出上海,走进衢州复旦研究院,借力这一复旦大学与衢州市政府共建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平台,努力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新模式。

衢州市科技局副局长、衢州复旦研究院副院长祝腾飞介绍了复旦大学和衢州市政府签署共建衢州复旦研究院的初衷和建设进展。他表示,此次枫林科技沙龙标志着复旦和衢州的缘分越来越深,衢州市政府有意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营造优良的科创生态,助力专家们的药物研发项目落地转化。

药学院党委书记、衢州复旦研究院院长王建新表示,衢州复旦研究院的成立是复旦大学与衢州市政府间的一场双向奔赴,是双方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握手与合作!本次研究院的建设,将大力推动复旦大学医药科研成果产业化,引导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围绕本期科技沙龙主题,王建新通过“中药新药研发策略与进展”的主旨报告,详细解读了国家政策、中药新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方案。在随后的项目路演中,王建新以“基于人参皂苷的多功能肿瘤靶向脂质体技术平台”作主题报告。人参皂苷是中药人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确切的抗肿瘤、提高免疫等活性,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项目巧妙利用其与胆固醇结构类似的特点作为脂质体膜材,同时凭借其葡萄糖基与肿瘤表面高表达的葡萄糖转运体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实现肿瘤细胞主动靶向,从而实现“药辅靶”多重功能。本项目作为一种平台技术,可以用于多种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靶向给药,显著提高肿瘤靶向分布、增强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

药学院教授冯美卿以“芦荟大黄素微气球制备及抗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作主题报告。体外实验验证芦荟大黄素对H. pylori的杀灭作用可观,在动物小鼠模型上验证低密度装载芦荟大黄素的微气球可降低100倍以上菌落定植数,和半剂量抗生素联用,可清除胃内定植的幽门螺旋杆菌,有望发展为抗生素疗法辅助用药,降低抗生素用量,从而降低耐药风险。

药学院教授付伟以“新型银屑病治疗分子FW-E40的开发”作主题报告。项目开发了调控IL17抗炎免疫的热门靶点rorgt小分子反向激动剂,均为rorgt蛋白FRET实验,细胞Th17实验证实。目前,发现了rorgt蛋白、细胞及小鼠银屑病模型高活性的化合物:FW-E40,皮肤涂抹给药,小鼠动物模型疗效优于上临床2期GSK公司研发的化合物,安全性高,猪皮肤上的暴露量高,在研究者皮肤上受试无过敏反应,在医生指导下给2例银屑病患者用药,第7天皮肤消除银屑病炎症,项目拓展到宠物皮炎和湿疹的化妆品应用场景。

金山医院主任医师高鹏飞以“护肝方919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基础研究及其应用”作主题报告。项目对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减轻社会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挖掘中医药宝库,开发本地资源有积极作用,项目将为治疗慢性肝病(乙型肝炎、脂肪肝)及产后抑郁、肝郁气滞症都能提供疗效。

基础医学院教授朱棣以“治疗炎症性肠炎和结肠癌的创新药物”作主题报告。该成果旨在含有苯基哌啶为母核的结构进行优化,通过药理学评价,已获得亲和活性较好的靶向B-catenin/BCL9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小分子抑制剂263,为目前已知活性最好的靶向B-catenin/BCL9小分子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治疗IBD效果,其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效力,具有显著的抗IBD功效,在小鼠模型中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逐渐减轻结肠炎症。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朱焕章以“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中药1类新药EK16A研发及产业化”作主题报告。项目创新性在于发现的EK16A具有高效抗潜伏又能抑制病毒再感染的双重功效,既克服了当前抗潜伏药物仅能激活潜伏的单一功能,又可保护正常细胞免受感染,避免走入潜伏 →激活→再感染→再潜伏的怪圈,以此达到消减储存库目的,有望开发成HIV功能性治愈一类新药。甘遂及EK16A已获得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1项美国专利授权。另外,与上海公卫临床中心合作正在开展甘遂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临床研究(NCT04503928)。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丁澦以“ATTEC技术靶向降解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蛋白”作主题报告。阿泰克是全球领先的新一代自噬途径蛋白降解新药研发创新平台,致力于为“不可成药”的靶点提供全新治疗方案。团队具有独家的蛋白降解小分子药物高通量筛选平台,开发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ATTEC)新药研发技术,瞄准不可成药靶点,开发分子胶药物,通过自噬途径降解致病蛋白。团队由蛋白工程领域教授、光学筛选技术教授、药物筛选技术专家和工业界资深新药研发专家组成。项目针对帕金森病致病靶点进行靶向降解,相比泛素化蛋白降解赛道,有望提供差异化靶点和管线的全新治疗方案。

走进绍兴“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产医融合 创新发展

5月18日,第十二期“枫林科技沙龙”暨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第二期“曹娥江创投荟”项目路演活动走进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本期“枫林科技沙龙”专注于体外诊断(IVD)领域,旨在挖掘并展示该领域的前沿创新研究成果,探讨相关研究成果在临床早期疾病诊断应用的巨大潜力。

曹娥江创投荟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高效、融合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聚焦生命健康领域,结合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深厚的科研基础与地方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通过路演活动,搭建科学家与企业家对话桥梁,发掘创新突破的潜力,促进合作契机的萌发,推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加速转化。

绍兴睿邦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秋明介绍了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申报政策。

上海鑫谱/新疆行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久彤作题为《拉曼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成果转化路径之探索》的特邀报告,立足自身公司项目开发全周期的经验分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全过程的探索与心得,强调了科研和临床紧密结合的重要性,获得了在座专家教授及企业家们的高度评价。

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主任林鑫华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科技研发必须注重源头创新,从源头挖掘差异,才能在市场化道路上探索更多可能。他表示,复旦曹娥江创新中心将为成为“科学家的合伙人”而不断努力,做大做强转化平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更多科学家放心把科研成果落地上虞,携手探索建设精准医学产业的先导区。

药学院青年研究员曾湖烈以“单分子荧光酶联免疫检测技术”作主题报告。项目是建立在具有自主独立知识产权的微球荧光增强技术基础之上,利用光学微球对酶联免疫检测的荧光信号的物理放大以及微球的高比表面积获得荧光酶联免疫检测(ELISA)的快速、高灵敏检测。对模型IgA抗体的检测限达到300aM,检测时间为12分钟。另外,由于该技术可大幅度缩减制备检测微球的抗体用量、样品用量,因此还可降低实现荧光酶联免疫检测的成本。该技术可对所有具有抗体亲和反应性的活性蛋白进行检测,具有宽广的应用范围。课题组采用该技术构建了阿尔兹海默症(AD)的血液外泌体检测技术。实现了AD的血液检测,可直接用于AD病患的血液筛查、预后和病程监测。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李博以“全脑视域双光子显微镜”作主题报告。项目旨在开发一种高性能多光子显微镜与全息光刺激系统,该系统以满足神经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对高精度活体成像与光遗传学刺激为需求。通过独特的技术优势,该系统将具备超大成像视野、更深的成像深度以及适用于大型动物研究的自由平移和旋转功能。此外,该系统还具备高精度光遇传学刺激能力,可实现同时刺激多个细胞,是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和药物代谢等研究领域的理想显微成像平台。该系统将为脑科学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更精准和全面的观察方法。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邵志成以“IPS-脑类器官的转化与应用”作主题报告。团队利用患者自体诱导多能干细胞(PS)开发精准神经类器官制备新技术,建立人源3D脑疾病类器官新模型,个体化类器官样本库,类器官冻存复苏及药物检测和筛选平台。开发自体神经类器官移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癫痫等脑疾病治疗新策略。目前已经申请5项专利,获得3项,并且可以面向中小药物研发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ips、脑类器官技术服务、开发和保存个体特定类器官。

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程田林以“基因编辑新技术与遗传病基因治疗”作主题报告。人类遗传病发生的关键是关键基因的致病遗传变异,其中点实变占比近60%。CRISPR为基础开发的碱基编辑器是修复致病点突变的新技术,在遗传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负责人针对碱基编辑器在底层专利、安全性和递送效率等技术挑战,已开发出一系列新型碱基编辑器并申请发明专利7 项,实现了碱基编辑器领域的综合布局,为更多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技术保障。

药学院教授黄容琴以“肿瘤外周血诊断试剂盒”作主题报告。团队前期针对miRNA-182在人血液中含量极低且同原mRNA分辨力不高、难以检测的问题,发展了一种通过单体介导的原位界面生长策略,制备了分散且高结晶的磁性COF纳米球。先借磁性COF纳米球富集分离效应及其与发夹DNA探针特殊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实现了在不同生理学介质中mIRNA-182的快速、灵敏、准确检测,进一步基于临床脑胶质瘤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液样本发展了脑胶质癌外周血诊断试剂盒,目前已获得发明专利的授权。

同时,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丁澦以“ATTEC技术靶向降解神经退行性疾病致病蛋白”在本次项目路演中作主题报告。

走进福建省福州市“海创中心”助力海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

6月22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第十三期“枫林科技沙龙”医工交叉融合创新专场在福建省福州市海创中心举办。这是“枫林科技沙龙”首次在福建省举办,也是落实复旦大学与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海创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福建)共建协议、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具体举措。

日前,在2024中国海峡创新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丝路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上,复旦大学与福建省六一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福建)共建协议,该中心落地海创中心,与海创会共同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新路径,开拓校地合作新领域、新形态,努力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新模式。

海创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程立平致辞。程立平表示,此次沙龙的举办标志着复旦大学与海创会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海创会将继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为医工交叉融合创新项目提供良好的科创生态,推动项目落地转化。

福建省发改委高技术处江倩作“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主旨报告。她表示,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福建)的成立,将为校地协同创新提供新动力,推动医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平台。

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钱瑾围绕本期科技沙龙主题,作了“基于病理检测技术的药物精准治疗靶点开发”的主旨报告。

来自基础医学院、智能医学研究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的专家带来6个精彩的路演项目,并与现场嘉宾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

智能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雷以“基于人工智能的罕见病和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作主题报告。项目旨在开发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孤独症筛查与辅助诊断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面部特征分析、行为检测、视线追踪和情感分析。通过综合多模态数据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孤独症的潜在特征,提供高效的筛查工具和决策支持,辅助临床医生进行诊断。该系统的市场价值显著,能够显著提升孤独症早期筛查和诊断的效率与准确性,降低诊断成本,减少对专业资源的依赖,使更多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促进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智能医学研究院博士后陈韦洁以“共生集群细菌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治疗”作主题报告。细菌集群运动是一种在半固体表面上的集体移动,很少与人类病理生理学相关联。项目旨在揭示肠道集群细菌(swarming bacteria)在改善IB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表明IBD小鼠和患者肠道集群细菌富集,将协助提高肠道益生菌丰度,肠炎明显改善。

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主任医师陈鹏以“肩袖损伤的运动特征识别和仿生力加载实验平台研发”作主题报告。项目通过对大量肩袖损伤患者和正常人的运动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可以建立起肩袖损伤特征性运动模式的识别模型。这种模型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运动数据,自动判断是否存在肩袖损伤,并且能够提供准确的损伤程度评估。肩袖损伤智能识别系统是通过对目标患者的运动学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识别目标患者的特征性运动模式,建立损伤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对运动传感数据多维度分析,识别准确率超90%。课题组针对肩关节仿生力加载实验平台进行研发,平台可模拟多种肩关节疾病的仿生运动状态,为患者的特征性运动的识别结果进行验证和理论支撑。此外,该平台可用于肩袖修补生物补片、铆钉等内置物的体外可靠性和有效性测试。


中山医院主任医师沈雳以“新型靶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选择性血管内亚低温治疗系统”作主题报告。项目以亚低温的心肌保护理论为基础,综合目前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器械应用的优缺点,开发设计一种可以靶向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部位,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流程的新型冠脉内靶向亚低温治疗系统,包括低温设备和导管,以解决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问题。在冠脉内亚低温器械在猪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应用,证实亚低温器械在大体标本、心脏核磁评价显示梗死面积减少。进一步在其他泛血管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急性脑梗死、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等)进行拓展。

基础医学院教授应天雷以“用于慢乙肝治愈的新型治疗性疫苗研制与产业化”作主题报告。闻玉梅院士团队前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三明治疗法”乙肝治愈策略,并已在三明治的第二层—用于清除HBsAg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方面取得突破,相关药物HT-102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证实了极强的HBsAg清除效果。2022年起,在此基础上,闻玉梅院士团队向三明治疗法的第三层,即功能性治愈乙肝的最后拼图—特异性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的治疗性疫苗领域发起攻关,并已获得突破性成果,在临床前所有动物体内均实现了病毒的全部清除,且实现了动物自身抗病毒抗体的持久、强效激活,实现了乙肝治愈。

基础医学院青年研究员王烁以“基于多模态医学图像人工智能的肾癌精准诊疗应用”作主题报告。项目依托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和放射科的临床数据,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肾癌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库,包括术前多期CT影像、磁共振影像、核医学图像、术后病理切片图像和随访信息。基于此,团队开发了一系列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基于多模态医学图像的良恶性诊断、侵袭性鉴别和预后评估,在一些任务上达到或超过了资深临床医生水平。本项目为肾癌的术前诊断、手术规划、术中导航和术后评估提供了完整的多模态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枫林科技沙龙”旨在打造复旦大学生物医药创新策源生态链,促进科技成果“无忧”转化。通过搭建跨界交流平台,发挥复旦上医学科优势,凝练出具有前沿性、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方向,帮助校园里的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推动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向前发展。

沙龙由医学科研处主办,医学规划与双一流办、各地相关单位协办。医学科研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活动。未来,复旦上医将不断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在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领域共谋新发展、开启新篇章。

据悉,7月沙龙将在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https://yw.fudan.edu.cn/)举办。聚焦“医疗器械”相关项目,如有项目申报或后续合作,可联系医学科研处。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雪娇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medcenter@fudan.edu.cn
    021-54237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