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医学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复旦上医”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出“暖心·为人群服务”系列报道,为你呈现复旦上医人的暖心故事。他们用一个个暖心的举动诉说着医学的脉脉温情,诠释着“为人群服务”的初心使命。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收到了一封来自杭州客运段高铁二队的感谢信。原来,基础医学院2023级基础医学(强基计划)专业本科生李海正在暑期社会实践返校的列车上帮助了一名突发身体不适的旅客。
李海正利用他的医学知识和急救技能,成功帮助了这位患者,保障了其生命健康,不仅展现了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医学事业,为人群服务。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海正的故事,感受这位年轻医学生在关键时刻的勇敢和担当。
广播寻医 上医学子挺身而出
“广播寻医!一名旅客突发身体不适,请从事医务工作的旅客前往8号车厢!”7月14日下午,在南昌西开往上海虹桥的G1388次列车上,列车广播的紧急呼叫引起了李海正的注意。当时,李海正正从一项复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返程,恰好就坐在8号车厢。由于他在活动中兼职安全员,负责协助处理一些常见的意外伤害,身上携带了急救包。
李海正不假思索,立刻主动亮明复旦大学在校医学生身份,在车厢走廊另外一侧找到了患者。患者称自己呼吸困难,肚子痛得厉害。李海正首先为患者测量了基本生命体征,数值正常,又根据其过往病史,猜测是腹部疼痛导致的呼吸困难。
在列车长的协助下铺设了地毯后,李海正对患者进行腹部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出现了“板状腹”,麦氏点有明显的按压痛和反跳痛,李海正当即判断,患者可能有阑尾炎或者肠梗阻这类比较危急的消化系统疾病。经过和患者家属的联系协调,并且告知了列车长具体情况,患者及其家属被安排在就近的上饶站下车。在此期间,李海正一直通过血氧夹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把患者送至站台。最后,经铁路局相关工作人员确认,患者已成功获得救治,无生命危险。
立志学医,为人群服务
李海正从小就喜欢医学,立志学医,“大家生病的时候会觉得很痛苦,还有很多人生活在疾病带来的苦难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接受不到好的治疗。”他想尽力缓解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求医给患者家庭带来的负担。
“我小时候碰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医生,当时她已经70多岁了,是被医院返聘回来的老专家,后来我才知道她其实也是上医毕业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医师程佩萱是引导李海正走上医学道路的第一个榜样,“这也是一种缘分吧,我最终也来到了复旦上医。”
李海正在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科学习(左二)
进入大学后,除了学习基础医学专业知识,李海正还热衷医学志愿服务,多次在各类活动中获评“优秀志愿者”。他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国际创伤生命支持标准培训(International Trauma Life Support, ITLS)和应急医疗技术人员培训(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EMT)并通过考核,希望以实际行动帮助更多的人,“医学不只是理论学习,很多时候是需要实践的。”在初高中时期,李海正就对上海子鹊应急救援队有所了解,经过将近一年的系统性地技能学习,包括常见急救技能、绳索、水域救援和野外求生等,又通过体能与技能考核,最终从五十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加入了上海子鹊应急救援队。
李海正(右三)参与应急医疗技术人员培训
“我们救援队每年承担上海很多赛事的保障工作,比如上海国际马拉松、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等比较重要的赛事,同时我们还会在上海急救中心进行实践锻炼。”李海正通过一系列课内外专业学习,已经取得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BLS(Basic Life Support)证书、ACLS(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证书等专业急救资质,有较为丰富的急救经验。在今年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事中,他全程参与医疗急救保障,负责赛道救护车队调度管理工作,“今年赛场上出现了一个心搏骤停的参赛者,我们快速识别、迅速处理,在上救护车之前稳定了参赛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很快将其送到了医院。”
2024年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医疗急救保障团队
李海正担任医疗急救保障团队救护车队负责人
“在急救体系中,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是比较基础的技能,实际生活中会出现更加复杂的情况。”李海正在志愿服务中发现,任何急救方式都并非完美,各有优势和不足,“我将持续地学习,不断接触和了解其他急救知识,弥补漏洞,尽量让自己的急救逻辑更加丰满。”
每一次成功救援的背后,都是李海正和他的同伴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懈训练和学习,“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其实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普通人到急救队队员,从一窍不通到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再到学会骨折和出血的急救处理,李海正在每次服务奉献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对于医学、对于生命的理解。
无论是在列车上、马拉松赛道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李海正和他的同伴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生命至上”的理念。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不仅挽救了一个个生命,也温暖了一颗颗心。未来,愿更多的医学生和志愿者能够像他们一样,为人群服务,用知识和技能守护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