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暨克卿书院2024级新生迎新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华山临床医学院院长毛颖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寄语全体克卿书院新生。
亲爱的同学们:
开学好!
首先,我代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克卿书院的一名普通老师,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们。我想说,你们选择了医学,说明你们很有情怀,志愿将救死扶伤、减轻人类之苦痛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同时,也说明你们很有远见,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将迎来巨大的变革和挑战,这是你们大展宏图的绝好机遇,我也相信/你们一定会站上这个时代的风口浪尖。
但是,通往成功和梦想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对医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本科、硕士、博士、规培……这几乎是每个医学生的必经之路,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么,是靠着怎样的信念,让我们活过了一集又一集呢?我想答案就在咱们克卿书院的楹(yíng)联上:
“读书面对圣贤,当知所学何事;立志胸存社稷,但求无愧于心。”
古人告诫我们:读书以明智,读书以修身。今天在这里我依然想再次强调:读书,是我们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却始终坚持自我的力量源泉。我希望同学们在紧张的专业课学习之余,广泛地阅读,去读懂自己、读懂世界、读懂人生。
首先,希望你们通过读书,去认识自我,成为自省而坚韧的人。
也许,十八岁成人礼还历历在目,此刻你们已经步入大学校园,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无论选择学医是出于家庭的期盼,还是出于自身的意愿,你是否认真且深入地思考过,作为一名医学生,你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你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
我1986年来到上海医科大学学习,后来进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在医学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了近40年,我认为在这个行业活下来的关键词就两个:一是热爱,二是抗压。
人类这个物种如此精密而复杂,直到现在我们还知之甚少。因此一旦投身医学事业,必将穷尽一生去探索,路途坎坷。我的导师周良辅院士曾经说过:“作为一名医生,体力上,要承受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的压力;精神上,要承受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确保平安无事的压力。只有对专业的热爱,才会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进去。”
我刚踏上工作岗位,进入神经外科这个领域的时候,最堪忧的就是自己的前途,对于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复杂又精细的工作感到焦虑。神经外科手术凶险异常,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死亡或致残的几率很高。当我面对花了很大精力去救治的病人,最终依然无奈离世,此时的挫折感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当科室里拿这个失败的手术作案例分析时,会评估我的手术方式是否正确、手术操作是否合规、手术过程有没有闪失,在接受审视的过程中内心要承受非常巨大的压力。
每当我怀疑自己的选择,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找不到自我价值的时候,我一定会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阅读。我尤其喜欢看名人传记,看他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看到他们怎么处理失败和挫折,看到他们的弹性和适应性,看哪些东西在推动他们前行。传记故事同时激励我反思自己的信念、能力、价值观和生活选择。因此,一个人越是读书,越能懂得自己为何物,在这个世界上处于何种位置,从而更好地与自己沟通,成为一个自省而坚韧的人。
其次,希望你们通过读书,与世界链接,成为睿智而博学的人
医学生的教材又多又厚,那可是出了名的。但是,我们读了那么多书,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从本科读到了博士,为什么冷不丁还是会被称为“书呆子”呢?
1997年,当我带着上医学生的自豪和荣耀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Crosby神经外科进修一年的时候,我真正强烈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有知识,没文化”。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医学的疆域如此浩瀚,而我却将自己故步自封在狭小的知识框架内,深陷在有限的课程书籍中。如今,跨学科交叉融合、数智驱动协同创新,医学+人文、医学+人工智能、医学+生物医药等等,都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前沿。学科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地带最富有创新活力,是创新成果的发源地。在座的你们,未来将不仅仅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更将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所以,建议你们在死磕医学专业书籍的同时,广泛地阅读,去拓展认知的边界,更好地链接世界。让阅读助推你走上更加宽广的舞台,攀上更高的山峰。
第三,通过读书,与生命共话,成为真诚而温暖的人
我们必须承认,医学能够看好的病是很少的,医生不光是看病,更要看人的心,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一点太重要了。
十多年前,一位来自浙江上虞的姚女士,怀孕五个月被外院诊断是胶质瘤,来到了我的门诊。在为她做了一次彻底的检查后,我怀疑她并不是胶质瘤,而是一种突发性炎症,深思熟虑后建议她:暂时不做手术,保住孩子,进行随访观察,同时给予抗炎症药物治疗。出乎所有人意料,姚女士的“脑瘤”奇迹般地缩小了,几个月后,她不仅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婴,自己的症状也逐渐减轻。之后的每年春节,她都会寄来贺卡,感谢我拯救了她和孩子。其实,我更应该谢谢她,这种彼此信任、共同决策,并肩作战的医患真情,总让我觉得生命可贵、从医值得。
我想学医的意义,就体现在“为人群服务”的实践中。此时此刻,有5名华山青年远在海拔4800米的西藏仲巴县,为服务国家战略、提升藏区医疗水平贡献青春力量。他们走乡串户,趟过水深齐腰、水温不足10度的河流,徒步来到藏民的家中,做健康体检,科普健康常识。有些乡村路途遥远,当天无法来回,他们就寄宿在藏民家中,却因为海拔过高、呼吸不畅而彻夜难眠。我们神经外科的队员刘佩玺说:来到了仲巴,才真切地体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你们这一代人,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智能手机里的虚拟世界无限广阔,深刻改变了你们的社交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也侵占了你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医学是“人学”,需要“team work”,必须与“人”打交道,希望你们能有意识地从手机、电脑屏幕里抽离出来,更多地去感悟身边的人和事,阅读一些人文、哲学、社科类书籍,提升共情能力,做一名真诚而温暖的医者。
同学们,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我希望在座的医学生、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们,以奋斗助推健康中国建设,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彰显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