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或是一次眼神肯定、一条积极评价,或是一场醍醐灌顶、发人深省的谈话,每位复旦上医学子心中,都有许多与老师相处的难忘瞬间。为迎接今年9月我国第40个教师节的到来复旦上医 “吾爱吾师”系列推送带你走进这些动人的点点滴滴。
本期教师简介
王静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青年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心理健康管理学组组员、上海市预防医学会老年健康与老年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Frontiers in Psychology客座编辑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精神疾病的预防、转归与干预,重点关注老年人群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及干预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 (CMB) 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项目。近年来在General Psychiatry、Globalization and health、Atherosclerosi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
“清素若九秋之菊”,是我对王静夷老师的初印象。而在相处的三年中,她不仅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更是我的知心姐姐和亲密朋友。她的包容与爱护如同初秋的清风,始终温柔地环绕在我周围。王老师的教导超越了学术的界限,她用生活的智慧和勇气点亮了我的人生旅程,使我在面对挑战时始终不失前进的动力。关于我和王老师的故事,我想这样与大家分享。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刚入学时,我的拖延导致文章进展缓慢,被王老师看在眼里。“老师,对不起,我总是想等思路最顺畅、最正确的时候再下笔。”王老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以她特有的温柔和理解指导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就当是一次头脑风暴,不用去在意初稿的正确与否,先有后优。”王老师的这番话极大地鼓舞了我,让我每次面对习惯性的拖延时,都能回想起她的教导,从而坚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随着第一篇文章的逐渐成型,王老师鼓励我积极投稿学术会议。筹备期间,课题组不断帮我打磨汇报的幻灯片和逐字稿。南京参会前一天深夜,王老师刚刚结束工作回到酒店,又马上陪我一起演练,还肯定我:“已经差不多,可以上台了!”。我却还是不放心,总担心汇报后的交流环节回答不出大家的问题。王老师二话不说,熬夜陪我模拟提问。她还分享了自己硕士阶段参会时的小故事,当时,王老师因为紧张,没听懂专家的提问,但还是保持镇定,回答了自己熟悉的部分。王老师的风趣幽默让我放松下来,结束练习后,一夜好眠。后来,真正在台上的那七分钟,所有担心的意外都没有发生,我既没有语无伦次,也没有紧张到颤抖。一到台上,我就对上了王老师的眼神,看到她的微笑。第一次参会,这样的场合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我并不孤单,台下的她亦师亦友,像好朋友一样举起手机记录这属于我的时刻。会议闭幕式上,我们汇报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奖,上台领奖的是我,开心的是我们。
毕业季王静夷课题组合照
毕业季作者与王静夷的合影
在一次现场调研结束后,我与王老师一起乘坐地铁返回学校。当时气氛正好,我忍不住好奇地问道:“老师,您有没有后悔过成为忙碌的‘青椒’呢?”话一出口,我突然感到有些唐突,心中不免紧张起来。就在这时,地铁到站,我因惯性微微后仰,王老师眼疾手快地稳住了我,她笑着回答说:“从没后悔过,当初选择做学术,纯粹是因为热爱,虽然忙碌,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一切就是值得的。”
关于理想,我们也曾促膝长谈。我曾问她:“如果不当老师,您最想做什么?”她思索片刻后,眼中闪烁着光芒,说道:“我会选择考古专业,到现场挖掘历史,静静地看书,那样的生活也很美好。”透过她闪闪发亮的双眸,我仿佛能看到她在另一条道路上也能同样坚定地前行。
上海这座城市离家千里,但幸运的是,王老师和课题组的同学们共同构筑了我在上海的小小避风港,让我时刻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安宁。距离毕业论文送审只剩一周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个令人心动的异地面试通知。或许是因为论文修改的压力,或许是求职的疲惫,我敲开了王老师的门,向她倾诉着自己的苦恼。屋外寒风泠冽,办公室内暖气蒙蒙,王老师的话语如同一道阳光:“放心去吧,论文不用担心,我趁这两天抓紧帮你看。”
每当我感到困惑和迷茫时,王老师总是耐心地安慰我;每当我犹豫不前时,她鼓励我勇敢地向前走;每当我取得一点进步时,她的表扬也总是及时而到来。有了王老师,我那颗漂泊迷茫的心终于找到了安定的理由。在这个毕业季的盛夏,我终于鼓起勇气,跃入了那片波澜壮阔的人海,迎接着风雨和灿烂。
学生:匡佳雯
复旦上医始终坚持做好优秀教师的选树宣传,深入挖掘师生之间的感人瞬间和温馨故事。今年4月,为迎接第40个教师节的到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强化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育人使命感,传承上医人严谨治学、以身示范的精神,充分展现我校教师矢志教育强国,潜心培育时代新人的新形象、新风貌,学校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开展“我和我的老师”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复旦上医官微、主页将开辟专栏择优刊登展示征集到的优秀作品,为复旦上医全体师生员工、医务人员树立榜样,形成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生动局面。
欢迎在校师生、医务人员、各届校友继续和我们一起分享自己求学时与老师的故事。来稿请发邮箱syjgb@shm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吾爱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