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或是一次眼神肯定、一条积极评价,或是一场醍醐灌顶、发人深省的谈话,每位复旦上医学子心中,都有许多与老师相处的难忘瞬间。为迎接今年9月我国第40个教师节的到来复旦上医 “吾爱吾师”系列推送带你走进这些动人的点点滴滴。
2021年9月28日,是我正式和华山康复科结缘的日子,那时还在上医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就读的我,点下网站上研究生待录取通知的确认按钮。每个医学生在选择自己未来一生投入的方向时,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初见吴毅老师,还是在大二的医学院专业选修课《康复医学概论》课堂。第一节绪论课,初印象是位非常温和而坚定的老师,他西装笔挺、发型利落、儒雅随和。后来我和同门总是开玩笑说大家都是被吴老师的“颜值和魅力”吸引而来。仅仅一堂绪论课,我便确定了未来的方向。
吴老师对谁都是不吝夸赞的,回顾与他的微信交流,随处可见“谢谢,辛苦了!完成得非常好!”这样的话语。我是自信心不足的内耗性格,从想要报考吴老师的研究生开始,最开始是惴惴不安的。但吴老师实属严谨却不严厉,一件分内的小事他也会夸赞“你非常优秀”。如今,我已成为吴老师门下的一名康复基地轮转医生及研究生。我想每一位四证合一型研究生都能感受到兼顾科研、临床和学习任务的压力,因此也更能感悟这份来自导师的鼓励的弥足珍贵。
然而,要保持这份优秀,也必须付出充分的努力。康复医学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学科,一名好的康复医生需要有扎实的内外科功底,对解剖学、影像学的实践要求也非常高,还需要进阶许多康复专科知识内容。刚回到康复科轮转时,我非常手足无措,康复医学与内外科的诊疗思路不尽相同,更多关注患者的功能和诉求,是非常考验基本功和医患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学科。这时,吴老师对我说:“慢慢来,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我相信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点质疑,怎么会有这么多和老师聊交心话的机会。绝非杜撰,吴老师确实是一位很爱与大家说交心话的老师。跟过吴老师门诊的人一定都经历过这样的模式:漫长的门诊+茶话会午餐。
吴老师门诊有一个传说,如果精力无法像他一样旺盛的话,一定要吃饱早饭,并且在口袋里揣颗糖果,不然跟门诊跟到低血糖也是有可能的。吴老师的门诊是出了名的认真仔细,康复科本就是需要耐心的地方,吴老师可谓在门诊将这一学科特色发展到了极致,从早上八点开始到下午一点半,几乎一刻也没有停歇,但他不仅一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还能保持语气的亲切耐心。我也曾饥肠辘辘地抱怨过,甚至有时想,为何要和患者解释得这么认真和详细。但吴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坚持用真心对待患者。他严肃地教育我:世界上还有比做医生更好的职业吗?患者把自己的信任、自己的性命、自己的金钱、自己的一切都交到陌生的你手中,他完全地信赖你,你承载着多大的责任啊。患者天南海北地来找到你,寄托着那么大的希望,有时你几句话就会让他得到莫大的安慰,随手之举就能为他带来很大的助益。“慢慢来,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慢慢的,我也开始学习用吴老师的方式对待患者,他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温和亲切的态度,让我受益终身。
门诊结束,我们总是要冲去食堂,有时饭菜都收拾了大半,食堂阿姨有时也习惯了吴老师门诊结束得晚,给我们备下了热乎的饭菜。每次门诊结束都是雷打不动的共进午餐环节。午餐会的聊天话题可谓多种多样,从分析当天的门诊病史和诊疗思路,到回顾上周门诊患者的状况随访,甚至还有吴老师的“鸡汤文学时间”,谈到科研压力,吴老师总是鼓励大家:做好规划,失败了不要紧,我们再来。今年不行,总结经验,明年再来!吴老师的真挚也总是能触及人心,他曾温柔地对我说:“你们规培生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不然我不知道你们这么辛苦。身体是第一位的。”
我经常感叹,吴老师究竟是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的,我曾收到过他深夜一遍遍为我修改的汇报PPT,精确到换行和标点符号;在病房查房时,他总被慕名的患者及家属们围绕,耐心地查看完每位患者的病情后,往往时间又很晚了;他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带教我们的机会:“XXX来画个解剖图”,“你觉得这个患者可能有哪些功能障碍?”,“你推测他的功能预后怎么样呢”。除了常规的交班查房临床诊疗工作外,康复科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有非常多的业务学习内容,学习新的文献、技术、指南、讨论疑难的病例等等,他认为,对于还在迅速发展的康复医学领域来说,学习新知识新方案是很必要的,需要终身学习。“我自己乘几个小时高铁出去开会时,就带一本解剖图慢慢学反复看,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什么娱乐,就是终身学习。”康复科病房的墙壁上四处张贴着吴老师的画作,当有病人入院时,他会让大家画出病变的区域和问题,可以说是康复科的传统之一了。胜负心让我在一次查房前还偷偷练习了,自信地展示给吴老师看等待表扬时,他却“嘲笑”我侧脑室画的太长,比例不够美观:“虽然有进步,但想赶上我还需要努力啊!”他冲我开着玩笑。
在康复科,患者的诉求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康复医学的理念更多不是针对病因本身,而是针对功能的,是真正充分站在患者的角度考量的学科。这里的患者,除了躯体的障碍之外,往往还伴有情绪问题。神奇的是,吴老师总有着让人心情变好的魔法,我印象深刻,病房有位患者脾气很犟,总是不配合治疗,对家属和医生态度也欠佳,但吴老师查房时春风化雨般地关怀他,患者当场落泪,诉说着自己因为病情之后功能障碍内心的挣扎痛苦和压力。我们有时开玩笑说吴老师要不是当了医生,真该成为一名心理学家,不知可以拯救多少失落的灵魂。转念又一想,医病又医心,吴老师何尝不是两者得兼呢。
还有很多话想说,但受限于篇幅,无法一一道尽。就在最后化作一句感谢吧,感谢真正引领我走进康复医学大门的引路人。
研究生如愿录取后,我曾写下这样的话语:“是从大二开始结下奇妙缘分的科室,也是我想努力去走进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的地方。”我的医路才刚刚开启,也有着自己的愿景,希望跟随吴老师的步伐,当有一天,许多设备和康复理念,可以面向千家万户,走入家庭,那便是康复医学真正鼎盛的时期。而我们,也共同期待着这样一天的到来。
学生:余子
复旦上医始终坚持做好优秀教师的选树宣传,深入挖掘师生之间的感人瞬间和温馨故事。今年4月,为迎接第40个教师节的到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强化教师职业荣誉感和育人使命感,传承上医人严谨治学、以身示范的精神,充分展现我校教师矢志教育强国,潜心培育时代新人的新形象、新风貌,学校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开展“我和我的老师”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复旦上医官微、主页将开辟专栏择优刊登展示征集到的优秀作品,为复旦上医全体师生员工、医务人员树立榜样,形成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生动局面。
欢迎在校师生、医务人员、各届校友继续和我们一起分享自己求学时与老师的故事。来稿请发邮箱syjgb@shm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吾爱吾师”。